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經濟史。平日裡的衣食住行和娛樂,沒有哪一項離開得了金錢。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經濟是民生命脈之所繫,過去原始佛教的行者,雖然不重視經濟而輕財富,重清修,追求樸實淡泊的生活,倡導清貧思想,認為簡樸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然而從大乘佛教的經典來看,例如《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宮殿樓閣,皆為七寶所成。極為莊嚴堂皇,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瓔珞披身富貴無比,因此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貧苦為清高。佛教鼓勵在家信眾可以榮華富貴,可以營生聚財,但要積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一首,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認可的經濟營生。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反之,非法所得的財物如:竊取他物,違法貪汙,抵賴債務,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佔,借勢苟得,經營非法,詐騙投機,賭博淫業放高利貸等,則為佛法所不許。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佛教對金錢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但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據佛教經典中記載,信徒中不乏大富大貴長者,若須達長者佈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養等,都受到了佛陀的讚美。因此,佛教不過分倡導貧苦思想,因為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用來要求別人則為苛刻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更重視來生的財富。佛家認為錢財是5家共有,用了才是自己的,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有了財富還要懂得規劃。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阿含經》中有四句偈“一施悲和敬,二儲不時需,三分營生業,四分生活用”。佈施如播種,要有拔濟奉獻的精神。佈施財富則要不自苦、不自腦、不勉強、不計較。要能做到隨喜、隨緣、隨分佈施,如此才不失佈施的真義。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此外佛教對於經濟的觀點,首先以“因緣果報“來說明財富的獲得應從,培福修德,廣結善緣而來。佛教的經濟來源在過去印度佛陀時代,提倡供養制度。傳到中國.,歷代禪門提倡農林生產。到了近代 ,太虛大師又提倡“工禪合一。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金錢是學道的資糧,也是一切佛化事業的基礎,佛學院,禪堂,唸佛堂,學校,醫院,電臺,雜誌社等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所以金錢並不完全是毒蛇。佛經,所謂的“淨財”、“善財”、“聖財”,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裝窮學道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慧。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佛教不但重視狹義的金錢財富,尤其重視廣義之財。,例如佛法、信仰、慈悲、智慧、健康、歡喜、人緣、自在、慚愧、發心、道德、人格等。這些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財富更好。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佛教不但重視私有財產,尤其重視公有財產。例如道路,公園,河川等公用設施,以及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天地萬物的生態維護,並且主張以享有代替擁有,以智慧代替金錢,以滿足代替貪慾,以思想代替物質,發揮普世的觀念,建設共有的胸懷。

金錢有沒有善惡?佛弟子可不可以追求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