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隻被遊客扛走的海豚,你是否還活著?

5月1日,廣東陽江海陵島,一名穿著短褲的青年男人扛著一隻瀕死的海豚,在假日的海灘上格外亮眼。在遊客的質問下,在他人的相機面前,他甚至報以了微笑。我想,那隻海豚或許被製成了標本,或許被煮成了晚餐,又或許成為他變現的資產。

那隻被遊客扛走的海豚,你是否還活著?

被扛走的海豚

這是最近一條源自港媒的消息,迅速成為內地火熱頭條,但是這已然不再是新聞。前些日子爆出福州市的一個動物園的母袋鼠,因為遊客想目睹它的跳躍,拿石塊投擲,最後袋鼠因為腦出血而死亡。而投石塊的遊客,絕不只是一個人,後來,還有另外一隻袋鼠因為投擲的石塊而受傷。

這種讓袋鼠跳躍的“良苦用心”也不是一時興起,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稱:“我們清走展示區的石塊後,他們還去別的地方找。”當然,扛走海豚在意義上包裹著更多的內涵,將保護動物佔為己有,和門票錢相比,無論如何都是一筆絕好的買賣。

傷害海豚這種保護動物,自然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可我們對於其他的動物缺少相應的愛護。長久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把動物分為“益蟲”和“害蟲”,這是把動物一刀切似的簡單粗暴的分類,暗示著我們對自然界缺少應有的尊重。也是因為這個人為分類,對於“益蟲”來說,我們倍加珍愛;對於“害蟲”來講,我們把它踩在腳下,除之而後快。

那隻被遊客扛走的海豚,你是否還活著?

“打麻雀運動”

很少人知道,在幾十年前一輛輛拉滿死雀的汽車,在那時,殺死麻雀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逐漸瞭解到,“害蟲”也並非那麼有害,除了極個別動物以外,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對人類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積極意義。

但是,這顯然不能阻止我們對動物的殺害,不知何時,“捕蟬大軍”興起,導致了某些地區蟬的數量急劇的減少。也許它不會滅絕,但是我們搶走了很多鳥類的食物,可即便鳥類減少,也不一定引起我們的注意和聯想。

那隻被遊客扛走的海豚,你是否還活著?

銷燬走私的穿山甲

真正引起我們注意的時候,它也許已成為珍稀動物了。在短短的十幾年內,中華穿山甲保護級別被列入“極危”,而我國和越南便是消費穿山甲最主要區域,世界上其他品種的穿山甲也慘遭殃及,由此世界上穿山甲生存數量驟減一倍。根據國際自然聯盟的估計,在過去十年中,一共有100萬隻穿山甲跨越國界,成為走私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

誰能想到,在上世紀60年代,全國一年捕獲穿山甲在15萬—16萬頭,到了本世紀初,粗略估計,全國穿山甲蘊藏量已經驟減到5萬—10萬頭(當時未經科學調查),去年經過科學調查,在曾經遍佈穿山甲的嶺南地區,考察人員竟然沒發現一個新鮮洞穴。即便如此也不能澆滅人們對捕捉穿山甲的熱情,有人說,如果野外還有穿山甲,他還會抓回來!

那隻被遊客扛走的海豚,你是否還活著?

“倉廩實而知禮節”,老祖宗如此教導我們。可隨著經濟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阻止不住虎紋蛙、禾花雀曾經漫山遍野的動物變成瀕危,或者說,它們成了我們提高生活水平的犧牲品。我想,同情心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如果一個弱小的動物都被賦予同情心和生存的尊嚴,那麼人與人的社會也必然充滿和諧與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