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的印度,如何大國崛起|大象公會

崛起的國家都是相似的,崛起未遂的國家則各有各的特色。

文丨仲甫

去年 2 月印度大選前,謀求連任的印度總理莫迪在一個政府網站上放出 117 頁的 PPT,詳述自己執政期間的各項強國計劃,為競選助力。

整個 PPT 用了 9 個「歷史性的」、7 個「前所未有的」,一派大國復興氣象。而在這些計劃的命名上,莫迪團隊交錯使用了印地語、馬拉地語、古吉拉特語、坎納達語、泰米爾語等等多種印度語言,甚至還援引了古樸的梵語。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莫迪 PPT 中名目繁多的國家項目。例如左上角紅字即為馬拉地語命名的、向貧困家庭婦女分發液化石油氣以取代傳統作為烹飪燃料的煤和木材的國家項目,以及印地語命名的、旨在提高女童福利的國家項目

這些五花八門的語言暗示著,崛起道路上的印度,至今仍在將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傳承的各個族群,捏合成一個統一的印度民族。

反英創造的「印度民族」

眾所周知,印度作為一個地理、文化概念之外的統一政治實體是相當晚近的事。

南亞次大陸上包括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德里蘇丹國、莫臥兒帝國在內的歷代王朝,統治基本集中在北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其中,某些王朝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一心開疆拓土的話,可以擴張到中南部的德干高原。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孔雀王朝期間領土最大擴張範圍。此時的孔雀王朝也是印度次大陸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最大政治實體

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半島最南端克里希納河以外的部分,從未受到北部代表所謂「印度斯坦」政府的管轄。南印歷史上只存在一些零散的王國,無法融合到北部的王朝史分期之中。

這樣的歷史情境中,「印度」只是一個文化或宗教概念,而無法成為民族國家。

從 1757 年普拉西戰役到 1849 年兼併旁遮普,英國殖民者的到來,無意中實現了上千年來許多北方王朝的全印統一之夢。在殖民統治下,印度大陸上信仰不同宗教、說各種語言的人民這才開始逐漸形成了共同的被壓迫者意識。

1857 年印度各民族大起義是一起標誌性事件。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起義的導火索是一則設計精巧的謠言。當時的埃菲爾德 P-53 來復槍在火藥填裝之前需要士兵用牙齒咬破彈夾,而從 1857 年初開始,一則消息在印度僱傭兵之間不脛而走:紙質彈夾上預先塗抹的油脂是牛油和豬油混合而成的。

這一下就得罪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兩大群體。

東印度公司闢謠無效,夾雜著長期以來對英國人司法系統移植、鐵路修建、基督教傳教等行為的不滿,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分宗教信仰,開始並肩作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

和地球上許多地方的後發民族一樣,在西方的衝擊下,印度人才首次有了超越封建王國意識的整體觀念,產生了朦朧的民族意識。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黑色為起義各邦,深藍色為忠於英國但有軍隊起義的邦,淺藍色為支持英國的邦

起義失敗後,印度事務被直接收歸為大英帝國內閣印度事務大臣及其領導的印度部直屬,英屬印度正式成立。

此時以英國激進自由主義者、印度國大黨創始人之一、艾倫·休謨為代表的英國人主張吸取起義的教訓,設立政治「安全閥」,增加印度人的參政機會。

在英國殖民統治進入精耕細作階段時,印度知識分子也開始從思想上積極構建「印度民族」。

國大黨激進派代表提拉克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重要領袖。他組織了 20 世紀初印度第一次民族運動高潮,使得構建印度民族的運動從少數上層人士的改良行動轉化為了轟轟烈烈的群眾政治運動。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國大黨早期領袖,「司瓦拉吉(自治)」思想最早、最堅定的提倡者巴爾·甘格達爾·提拉克

他創造性地結合了傳統印度教中的哲學概念和新形勢下對政治概念的需求,例如,利用「司瓦拉吉(Swaraj)」一詞打造了印度獨立自主的理念。

「司瓦拉吉」最早出現在公元前 16 世紀的印度教經典《梨俱吠陀》中,指的是自主、自治、自我管理。

在正統印度思想中,「梵」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源和歸宿,人類與國家最終都是為了走向與梵合一。而包括個人、社會與國家在內的萬事萬物都與梵的距離不等,各自有各自本身的「達摩(法、天命)」。

每一個具體的個人、社會與國家要想遵循自己的「達摩」,就必須首先獲得自身的「司瓦拉吉」(自主)。失去司瓦拉吉,個人和國家就無法選擇符合自身達摩的行動,自然也就無法與神冥合、與梵歸一。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公元前 3 世紀《阿育王詔書》中所刻婆羅米文「達摩」一詞

這樣一來,提拉克就將司瓦拉吉從一個宗教哲學概念打造成了印度民族主義的政治行動綱領:

印度要想走上其傳統思想指定的完滿道路,就必須先擺脫英國統治,實現自身的「司瓦拉吉」。他不斷向群眾宣傳:「司瓦拉吉就是我們印度人的達摩!」

以奧羅賓多·高士為代表的另一些印度知識分子著力於批判西方。他們認為,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唯物論,即一味地追求物質財富和物質享樂,忽視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因而導致社會的不平等、殘酷的競爭、野蠻的侵略和戰爭等。

而印度思想輕物質、重精神,致力於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尊重、平等的世界。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文明古國的傳承者不斷告訴世人,只有本國才能承擔起人類精神指引者的使命。他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必能迎來印度思想在世界各角落發揚光大的時刻。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印度知識分子相信強調和諧的印度思想未來必將在全球大放異彩

同一時期,甚至有不少穆斯林也對囊括全印各族人民的民族主義構建持有正面態度。

1883 年印度穆斯林領袖賽義德·艾哈邁德表示:「印度教徒兄弟和穆斯林共同呼吸印度的空氣,共飲恆河和朱木納河水,共食印度大地上出產的糧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實際上屬於一個民族。」

尼赫魯式印度人:去民族化的民族主義者

印度國大黨 1885 年創立時,本意就是一個印度不同地區民族主義團體的聯盟。為了協調不同地區、族群時有矛盾的利益訴求,以整體印度人的名義對抗英國當局,其創立不久就通過決議:

如果印度教代表或穆斯林代表(接近)全體一致反對的話,本黨任何提案不得通過。

國大黨在民族主義方面所代表的的意識形態,超越了相對狹隘的以語言、宗教或文化習俗做區隔的同仇敵愾式地域民族凝聚階段,跳躍至顯得更為「普世」的民族意識構建。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國大黨黨旗

1947 年印度獨立後,國大黨成為印度執政黨,決定將其成立以來一以貫之的民族政策在整個次大陸落實:印度將實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政策,印度憲法只承認文化、宗教、語言、種姓和階級差異,拒絕承認有民族差異。

印度官方所謂「一個統一的民族」,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各個種族,而是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不斷構建的「印度民族」。

這和國大黨領袖同時也是印度開國領袖尼赫魯的個人認識是分不開的。

在《印度的統一》一文中,尼赫魯以篤定的口吻說:

關於印度的根本事實是她數個世紀以來的基本統一。印度這種團結的背後本質上是共同的文化。

這種文化中的主要因素是印度教,但是印度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模糊的、無定形的、多面的。很難定義它。」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尼赫魯頭上戴的「甘地帽(Gandhi cap)」代表支持印度獨立,與宗教無關。尼赫魯將自己形容為「印度教不可知論者(Hindu agnostic)」與「科學人文主義者(scientific humanist)」

因為難以定義,印度教就不是一種宗教,而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具有廣泛的包容性。

而最能體現印度文化統一性的,就是尼赫魯的國大黨,因為「這個自願加入的組織贏得了數百萬人的效忠」。國大黨就是印度人孜孜追求的司瓦拉吉的道成肉身。

尼赫魯式民族主義一直小心翼翼地試圖利用民族主義的積極因素,但又規避民族主義這一意識形態危險的一面。

結合聖雄甘地被激進印度教徒刺殺這一事實,建國後國大黨執政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在公共領域裡壓制了基於宗派的狹隘民族主義。國大黨政府試圖以國家主導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來替代古老的語言宗教差異。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建國後尼赫魯帶領印度積極向蘇聯靠攏,從蘇聯引入比萊鋼廠、伯勞尼石油冶煉廠等大批重工業援建項目

印度史權威拉馬錢德拉·古哈創造了「尼赫魯式印度人」(Nehruvian Indian)一詞,用來指代那些超越種族、宗教、種姓、階級、性別和地域的劃分,身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狹隘性的人。這批人成長於人民領袖尼赫魯執政時期,吸收了尼赫魯所代表的的寬容價值觀。

在那時,教派主義力量甚至直接被稱為「政治上的不可接觸者」。

大國崛起下的印度教民族主義

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美國派第七艦隊巡航孟加拉灣。印度愈發感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無意促成印度的穩定,同時又受到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威脅,不安全感與日俱增。

1974 年,印度成功進行了代號為「微笑的佛祖」的核試驗。但大國重器蒸蒸日上之際,尼赫魯以及國大黨所打造的民族論述卻開始出現裂痕。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1974 年擁核後,英迪拉·甘地(左)成為帶領印度走向大國崛起的領導人象徵。右側白人男子為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

首先爆發的,是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之間的衝突。

1984 年,因為發生了印度特種兵突襲旁遮普邦錫克教金廟的「藍星行動」,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在總理府被她的錫克教保鏢開槍刺殺身亡。隨後,印度全國掀起了反錫克教的暴動,一週內有 3000 名錫克教徒被殺害。

更為重要的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日益擴大的矛盾。

早在殖民時期,就有不同於上述印度民族主義(Indian Nationalism)論述的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源流。

1923 年,印度教大齋會的首領薩瓦卡爾在《印度教徒特性》一書中,提出了印度教民族主義理論。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薩瓦卡爾頭像出現在印度 1970 年發行的郵票上

在他的概念裡,印度教囊括了起源於印度大路上的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佛教等宗教,但外來的伊斯蘭教明顯是其對立面。正如韋小寶的母親韋春花,看到紅毛鬼也要大掃帚拍出門去。

而另一位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想家,最大印度教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現任印度總理莫迪 8 歲時就加入了該組織)的領袖戈爾瓦卡爾則認為,近代印度衰弱的主要原因,一是莫臥兒帝國穆斯林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入侵,二是印度教本身的軟弱、混亂和分裂。

振興印度的藥方既非西方民主也非蘇聯社會主義,因為它們都是西方舶來思想,而在於,復興作為宗教的印度教,建設一個強大的印度教立國的國家。

這一思想影響深遠。

1947 年印巴分治前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鬥爭導致 50 萬人死亡,1200 萬人無家可歸。隨後 1948 年,國民志願服務團成員納圖拉姆·戈德森便因為不滿聖雄甘地主張的宗教和解政策,認為甘地出賣了印度教而將其刺殺。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刺殺甘地的印度教激進主義者南度藍姆·高德西。他曾加入印度教大齋會和國民志願服務等印度教右翼組織

五六十年代,尼赫魯的宗教民族政策壓抑了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發展。1980 年代之後,印度政府一面繼續打造統一的印度民族認同,將穆斯林建築泰姬陵印在幾乎所有小學生能接觸到的人文社科書籍封面上,向孩子們灌輸這是世界上最精緻的建築,一面卻要面對日漸增加的印穆之間暴力衝突。

1984 年,印度教教派領袖齊聚新德里,要求拆除阿約迪亞的巴布裡清真寺,在原址上建立印度教羅摩廟。因為據傳羅摩大神出身在阿約迪亞,古代在這裡有一座羅摩廟。但 1528 年莫臥兒伊斯蘭統治者下令拆除了該廟,在原址上建立了巴布裡清真寺。

雖然歷史學家的研究表明,並沒有證據證明巴布裡清真寺是在羅摩廟原址上建立的,但是這一滿含屈辱感的歷史敘事已經成為了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手中的利器:

挖開清真寺,你們會發現每一座清真寺下面都有一座印度教神廟。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十八世紀英國畫家筆下的巴布裡清真寺

1992 年 12 月 6 日,10 萬印度教徒湧進阿約迪亞,狂熱分子爬上巴布裡清真寺,將它的寺頂搗毀。隨後便是全國性的教派流血衝突,一個星期內,至少有 1200 人喪生,4000 人受傷。此次「廟寺之爭」,成為印度獨立後影響最大、波及最廣的一次教派衝突。

1998 年,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 12 黨聯盟,大選中大勝國大黨,組成聯合政府上臺執政。印度人民黨是以印度教民族主義起家的政黨,和國民志願服務團有很深的牽連。自此,承載著印度人民的大國雄心,印度教民族主義開始登堂入室,一改國大黨時代的溫吞作風。

印人黨上臺後,1998—1999 年度印度國防預算為 114 億美元,比上年度增長 14%;2000—2001 年度達到 134.2 億美元,比上年猛增 28.2%,成為印度有史以來國防費用增幅最大的一年。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1999 年爆發的印巴卡吉爾戰爭也對國防費用激增推波助瀾

1998 年 5 月 11 日和 13 日,剛剛執政不到兩個月的印人黨政府就不顧世界輿論的反對,進行了五次核試驗。為了逃避輿論監督,印度外交秘書在核試驗前幾天訪美時,仍然作出不發展核武器的保證,還在印度東部導彈試驗場大舉佯動,擺出進行導彈試驗的架勢吸引美國衛星的注意。

核試驗成功後,印人黨首相瓦傑帕伊宣佈印度邁入有核國家行列。一年後,印度政府宣佈 5 月 11 日為「印度復興日」。這一系列操作至今仍然被印度媒體津津樂道。

印度的大國雄心不止於此。瓦傑帕伊在第 53 屆聯合國大會上,公開批評聯合國安理會:「安理會不能代表當代的現實,它無法體現國際關係中的平等。」他認為,必須增加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代表,安理會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自信的印度首相宣佈:「印度相信自己具備這種能力。」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曾任印度外長的瓦傑帕伊是第一位在聯合國大會上用印地語發表演說的外交部長

內政問題上瓦傑帕伊也重拳出擊。

他提出,此前的政府不平等對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總對穆斯林「讓步」,因為害怕冒犯穆斯林的宗教情感,沒有成功實施計劃生育。它賦予少數群體自主建設和管理教育機構的權利,而否定了多數群體的權利。

通過一系列反對保護少數群體權利的措施,印人黨政府扭轉了國大黨的民族政策,重新將印度民主定義為印度教徒的多數民主。

莫迪帶領印人黨再次上臺執政後,印度的民族問題愈發突出。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大國領袖莫迪力圖帶領印度走上崛起之路

今年 2 月,因莫迪政府力推的《公民法修正案》拒絕給予穆斯林難民國民身份,新德里東北部地區爆發大規模騷亂。面對民宅、商鋪、工廠和清真寺被焚燬的嚴重局勢,哈里亞納邦印人黨籍能源部長蘭吉特·辛格卻認為,其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

外交上,莫迪也繼承了瓦傑帕伊的大國戰略,保持核選擇的開放性,打出「復興印度文明」的大旗。但是在經濟政策上,莫迪知道不能走印度教極端主義鼓吹的經濟民族主義道路,反而深化了國大黨開啟的經濟改革路線,進一步拓寬外資投資市場。

大國崛起同樣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

2016 年印度社交媒體上發起了「#抵制巴基斯坦藝人(#BoycottPakistaniArtists)」活動,迫使印度電影製片人停止僱傭來自鄰國的藝人。印度導演卡蘭·喬哈爾陷入了麻煩,他不得不通過視頻向公眾證明自己的愛國情懷,並承諾再也不會在電影中選擇巴基斯坦藝術家了。

散装的印度,如何大国崛起|大象公会

· 在視頻聲明中,寶萊塢製片人喬哈爾承諾不再與巴基斯坦藝人合作

[1] Jaffrelot, C. Hindu nationalism: A reader[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Seth S. “Nehruvian Socialism,” 1927–1937: Nationalism, Marxism, and the Pursuit of Modernity[J]. Alternatives, 1993, 18(4): 453-473.

[3] Sania Hashmi. Vestiges of Nehruvian Nationalism: Reading Sahir Ludhianvi’s songs today.

https://cafedissensus.com/2016/12/05/vestiges-of-nehruvian-nationalism-reading-sahir-ludhianvis-songs-today/

[4] Mishra P. Age of anger: A history of the present[M]. Macmillan, 2017.

[5] Dasgupta J. India’s federal design and multicultural national construction[J]. The success of India’s democracy, 2001: 49-77.

[6] Zachariah B. The Indian State, Nehruvian (Anti) Nation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Belonging[J].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2009, 3(2): 181-204.

[7] 歐東明. 淺論印度民族主義意識的確立[J]. 南亞研究季刊, 2013 (3): 68-74.

[8] 朱明忠.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興起與印度政治[J]. 當代亞太, 1999, 8.

[9] 李珉. 印度教與印度民族主義[J]. 南亞研究季刊, 2004, 4.

[10] 宋麗萍. 印度教特性運動的政治文化解讀[J]. 南亞研究, 2019 (4): 40-59.

[11] 付彥林. 外來挑戰, 身份認同與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產生[J]. 南亞研究季刊, 2017 (3): 90-99

[12] 毛克疾 等編,印度政治簡報 · 第20期,南亞研究通訊

https://mp.weixin.qq.com/s/jJnFF7i0FTIpXk5UtZes8A

[13] 齊雲飛,過去五年,莫迪政府都幹了啥?,齊雲飛在印度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62529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