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筍又產菇 “老大難”竹林實現生態循環發展

10日從省林草局獲悉,由於竹材市場式微,老鞭竹樁難以清除,崇州市文井江鎮8000餘畝地標產品“崇州牛尾(竹)筍”遇到發展瓶頸。通過“竹+菌”筍用竹林生態循環種植模式,竹林下原生態環境種植的球蓋菇,每畝產菇2000斤左右,實現經濟、生態等多重收益。

牛尾(竹)筍味道鮮美,但要維繫竹林健康穩定豐產,需要年年清除3齡老竹,且每隔5年翻地清除地下充壅的老鞭竹樁,不僅人工成本高企,清除的老竹也賣不起價錢。

在省林科院的技術支持下,文井江鎮大坪村進行了竹林環境食用菌仿生培育試驗示範,將竹材、秸稈、雜灌等農林剩餘物粉粹發酵,作為食用菌培養基;將砍老竹改為挖老竹形成食用菌種植坑(清除竹鞭老樁);最後,食用菌生產後的培養基可作為竹林有機肥。

除了畝產2000斤的球蓋菇收入以及牛尾筍收入,當地利用鄉村旅遊發展契機,開展了體驗採摘活動,通過多元經營增加了村民收入。

龔蕾 四川農村日報 吳平

審核:楊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