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督察和測繪的聚合,看機構改革的“化學反應”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身處疫情風暴中心的武漢督察局與測繪單位加強合作,把疫情對工作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2月下旬,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武漢局上下齊心、全力以赴,落實自然資源部黨組部署的重大督察任務,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

武漢督察局的撒手鐧是“測繪支撐”:測繪部門地理國情數據的融入讓督察問題鎖定更加精準,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的及時影像破解了無法實地核查的難題,做好了督察必答題。同時,積極探索,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有序推進與測繪單位各方面的合作,深入探索測繪數據在督察工作中的應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轉型升級。

這些工作上的變化,源自機構改革後督察和測繪的一次“體內整合”。

破局:“體內整合”解難題

督察工作人手缺乏、業務支撐隊伍零散(由多個公司、單位支撐)、業務支撐隊伍穩定性差(人員經常更換)、支撐單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和協調管理難,是機構改革以來困擾武漢督察局轉型拓展的四大難題。

如何在難題中破局?武漢督察局將目光投向了測繪單位。

根據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辦公室和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有關測繪單位支撐督察工作的通知》精神,2019年9月起,武漢督察局與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自然資源部重慶測繪院進行溝通對接,探索建立測繪支撐督察的常態化合作機制。

經過廣泛調研和反覆對接,武漢督察局與國土衛星中心簽訂試點合作協議,以國土衛星中心影像產品、監測信息和遙感科技成果應用為目標,以自然資源督察業務開展為平臺,進行試點合作,共同構建衛星遙感技術服務自然資源督察業務應用的新機制。同時,與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重慶測繪院簽訂測繪支撐自然資源督察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在數據共享、督察常態化業務支撐保障、督察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人才交流培養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達成戰略合作。

據武漢督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作中,雙方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注重優勢互補、數據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共贏。督察局通過與測繪單位差別化、精準化合作,對測繪領域相關資源進行了“體內整合”,有效促進了測繪支撐督察業務的效能。通過探索實踐,目前已實現常規性督察支撐、專項性督察支撐、協同性實時監控和應急性督察核查四種支撐模式。

常規性督察支撐,是指由重慶測繪院抽調技術人員常駐武漢督察局,為督察數據處理、系統維護提供技術支撐。

專項性督察支撐,是指由重慶測繪院確定相對穩定的團隊,根據督察工作的需要,派員參與專項性督察“大兵團作戰”。2019年10~12月,“三調”核查督察工作期間,重慶測繪院派出7名參加過“三調”工作的技術骨幹參與督察工作,利用測繪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多角度印證“三調”成果,提升了督察工作效率。

協同性實時監控,是指武漢督察局依託國土衛星中心遙感數據資源,藉助國土衛星中心、重慶測繪院等單位技術力量,對督察區域重點地區、重點事項進行重點監控,為督察裝上“千里眼”。

應急性督察核查,是提倡對於領導批示、媒體曝光、群眾反映強烈的重大事項或突發性事件,確需提供技術支撐的,由重慶測繪院和國土衛星中心通過快速數據獲取、處理、分析,為督察提供及時保障支撐。

“通過測繪‘國家隊’的高效支撐,實現了支撐隊伍穩定性與靈活性的結合,保證了雙方對技術支撐人力資源的統籌使用與按需高效利用。”該負責人說。

升級:信息化建設“增智慧”

完善信息化手段,創新督察方式,規範督察流程,不斷提升督察效能,信息化建設道路上,武漢督察局一直在努力。

2009年,武漢督察局率先開發應用的在線土地督察系統,已歷經一、二、三期建設,大大提升了督察效率。2019年下半年,武漢督察局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信息化建設總體方案》,啟動“在線自然資源督察系統”建設,主動引入測繪信息技術和專業技術人才參與,著力推動督察信息化建設換代升級。

那麼,武漢督察局是如何通過引入測繪信息技術實現升級的?該負責人介紹了信息化建設的三大晉級“秘籍”。

引入測繪領域信息化專家,組建強大智囊團。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土衛星中心和重慶測繪院共同參與武漢督察局自然資源督察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工作,實現跨界整合、智力共享,從多角度對建設方案進行完善。

重慶測繪院技術骨幹進駐,擴充信息化建設生力軍。從2019年10月開始,重慶測繪院承擔了武漢督察局信息系統的日常維護和完善工作。在升級改造過程中,重慶測繪院派出骨幹協助形成系統需求方案和總體設計方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督察局還通過網絡與重慶測繪院組成“在線項目組”,保持密切溝通,將系統升級研發工作持續推進。

技術與人才交流深化,構建互動合作 新平臺。武漢督察局與國土衛星中心合作,以督察中數據應用為平臺,以衛星影像獲取管理、遙感信息解譯處理、遙感信息發佈與統計分析等技術為支撐,合作探索遙感信息技術在督察工作中的深度應用。在網絡安全方面,邀請重慶測繪院網絡專家對數據和網絡情況進行全面梳理,促進武漢督察局網絡信息化改造升級,大大強化了網絡安全。

數據是信息化升級的基礎和督察效能提升的“倍增器”。一直以來,督察機構數據來源主要依靠部下發的各類土地基礎數據,包括批供用補查、變更調查、規劃計劃以及年度遙感影像數據等。隨著自然資源督察職能的擴展,原有的數據來源及支撐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的工作需要。

為了夯實數據基礎,自2019年9月底啟動督察測繪合作共建以來,武漢督察局通過數據支撐和應用初步實現了督察效能“三向拓展”:一是實現精準督察。國土衛星中心向武漢督察局提供影像數據的多維支撐,實時影像支撐,並進行定製化“點供”,提供督察區域內及時衛星原始影像、年度正射融合影像、季度監測信息產品,並根據督察工作需要,提供具體任務的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二是實現智慧督察。武漢督察局的數據需求,得到部國土測繪司的大力支持,協調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及時提供了督察區域內海量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成果數據。現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已廣泛應用於耕地保護督察、“三調”核查督察、歷年掛賬問題清理等工作中,極大提升了督察工作效率。此外,重慶測繪院協助武漢督察局完成了歷年數據的整理,建立了數據存儲臺賬,修訂數據管理辦法。下一步將通過合作,共享海量數據的管理經驗,在保障數據安全性的同時,提高數據利用效率。三是倒逼效能督察。大數據和高新科技手段的應用,倒逼自然資源督察自覺提升工作效能,以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手段倒逼督察行為公平、公正、公開,真正做到刀刃向內“嚴”起來。

深化:優勢互補促融合

打破原有壁壘,搭建測繪與督察互融互通的橋樑,使武漢督察局和測繪單位實現了雙贏。

“測繪部門在支撐督察的數據、技術、裝備和人才隊伍方面具有優勢,我局在政策研究、服務支撐宏觀決策方面具有優勢。合作能發揮各自優勢,達到共贏。測繪部門在支撐我局督察和信息化工作的同時,通過參與督察加深對自然資源領域業務的瞭解,培養自然資源領域全方位的人才,拓展測繪成果的應用領域;我局作為國土衛星中心的試點單位,參與國土衛星中心國土空間、資源變化、自然環境和綜合治理等衛星遙感監測試點探索,提升督察效能的同時,為中心的試點提供相關基礎資料、應用情況以及開展工作的便利條件等,拓展試點的廣度和深度。”武漢督察局相關負責人說。

下一步,督察與測繪還將如何深度融合?該負責人表示,雙方還需向更實、更深、更細的方向探索。

合作往實裡走,以“在線自然資源督察系統”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對接四家單位,積極探索地理信息技術成果、衛星影像及監測成果在自然資源督察領域的應用途徑,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共同推進督察信息化系統建設,形成“一庫一鏈一雲”(“一庫”指督察數據庫,“一鏈”指督察分析鏈,“一雲”指督察核查雲)的在線自然資源督察系統,實現自然資源督察智能化,推進督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合作往深裡走,是以人才交流和科技創新的方式,通過專題講座、學術交流、借調掛職等多種方式搭建人才交流平臺,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合作培養;聯合申報科研專題,特別是開展新時期自然資源督察技術路線和監管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共同探索運用遙感影像自動解譯、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技術,提升自然資源督察效能。

合作往細裡走,在已經成立組織領導機構、暢通日常聯絡機制、落實制度保障機制、定期召開合作推進會等措施的基礎上,通過在年初商討形成年度合作實施方案,年末對照方案進行落實情況評估的方式,進一步將合作細化,為督察和測繪的深度融合提供堅強保障。

評論:見證機構改革“化學反應”

人類對地理信息掌握的程度,決定了自身的視野和活動範圍。如今,測繪技術生產出的很多成果應用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大家每天使用的地圖導航、快遞外賣、網絡約車、兒童定位等各類位置服務,極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而今自然資源督察也與測繪技術主動建立起了“聯姻”關係。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武漢局在抗擊疫情過程中,通過網絡與重慶測繪院組成“在線項目組”,繼續優化升級“在線自然資源督察系統”。其實,從去年9月起,該局就與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自然資源部重慶測繪院開啟了“五方會談”,調研、對接、溝通,簽署合作協議,藉著國家機構改革的東風,不斷向整合帶來的“化學反應”中添加著催化劑。

“聯姻”時日未久,但已讓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搭建了測繪與督察互融互通的橋樑,打破原有壁壘,實現技術、成果、人員等方面的大合作。測繪單位出技術、出人才,利用“互聯網+”和雲計算,開啟“雲服務”;督察部門出任務、出平臺,利用督察實踐、研究政策和信息化建設,拓展測繪成果應用領域。雙方優勢互補,事半功倍。2019年底,國土衛星中心為武漢局在編人員開通了“自然資源衛星遙感雲服務平臺”,重慶測繪院全面接手武漢督察局信息系統維護和升級,武漢督察局應用地理國情等測繪數據開展督察分析,使信息化建設上了“快軌”。數據分析、實地核查和駐地督察時間相繼大幅縮減,就是最好的實證。

隨著未來雙方合作的深入,相信更多的技術大禮包還“在路上”。人工智能、5G、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科技,都將在自然資源督察中找到用武之地。自然資源督察的專業性需要技術和人才,測繪手段的不斷進步則需要試金石,雙方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步伐,未來的督察前景已清晰可見——對督察對象一覽無餘,督察技術一鍵搞定,督察監管一跟到底。

提升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現代科技支撐。督察與測繪的“聯姻”,亦是大勢所趨。要看到,是機構改革為雙方的技術整合提供了契機,兩家“聯姻”,見證的正是機構改革的“化學反應”。將這一段美滿的姻緣進行到底,未來必將收穫無限可期的治理效能。

(記者:焦思穎 通訊員:王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