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喜歡殺功臣?

洪流洗清汙漬


煌煌史冊,不乏賢主明臣,但這些有為的君臣之間,尤其是白手起家,一起打下天下的君臣們,等到了安享太平的時候,這些有功之臣,卻往往善終者少,其結局更是令人唏噓,後人不禁感慨:最是無情帝王家。這真是憑皇帝一己之好惡決定的嗎嗎?或許非也。

有人會說屠殺功臣,是每一個朝代在所難免的,從古至今不絕如縷。但除了白手起家的漢朝和明朝(其他小國暫且不表),在開國後的太平年月裡對曾經浴血同袍,一起出生入死的功勳能臣們痛下殺手,並且幾乎屠戮殆盡的,尚在少數。其他帝國的建立或許還保留了一絲的溫情,秦帝國建立,始皇對王翦、李斯、蒙恬等仍委以重任;唐朝為開國功臣興建了凌煙閣,表彰其卓著功勳;宋朝雖對開國功臣不放心,但還是通過杯酒釋兵權,避免了殺戮,解除諸將的兵權後賜予丹書鐵券,世襲罔替,物質上給予了很大的優待;清朝建國,也只是主要對功高蓋主的多爾袞一系予以了懲處(死後開棺戮屍),別的都是加官進爵,予以表彰。而大漢和大明的建立,卻是以這些功臣們的鮮血開始的。

大漢王朝初建,高祖劉邦便展開了對一些有功之臣的清算活動,燕王藏茶以謀反罪處死;韓信被騙至未央宮並株連三族;同鄉盧綰被逼逃亡匈奴;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勸彭越一同謀反,彭越猶豫著沒有答應,劉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將他逮捕後處死。最殘忍的是,劉邦殺了彭越之後,為了威脅警告其他將領和功臣,竟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嚐。彭越事件後,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倖免,也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也被劉邦親自統兵鎮壓。這樣,在漢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內,劉邦就利用各種藉口,將除遠處偏遠南方而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吳芮以外的所有異姓諸侯王相繼剷除。並立下誓言:異姓封王者,人人得而誅之。

明朝初立,百廢待興,但這也沒讓明太祖皇帝停下清算的腳步,被朱元璋親自比作漢之蕭何,功居第一的李善長,即使在被拜封韓國公,官居左丞相的他,也難逃在77歲時,全家七十三口盡斬首於市的命運;17歲便與朱元璋一同參加義軍的吉安候陸仲亨,朱元璋經常對人說“此(陸仲亨)我初起時腹心股肱也”但也因其部下牽涉胡惟庸案,終被處死;此外還有延安候唐勝宗、平涼後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等等十三個封侯功臣,盡皆處死,有的甚至是隨便找個二十年以前的藉口,或者以亂搞男女關係等為由便予以鞭殺;太祖中期的一場藍玉案,更是誅連一萬五千餘人,全部盡數斬首,從此大明的開國功臣已經是屠戮殆盡。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說:“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可見一斑。

真是如趙翼所言,僅僅是君王本人雄猜好殺,本其天性嗎?其中當然有人的主觀因素,但或許也不盡然,筆者在此試舉幾例,供觀者思考探討。

第一,開國功臣多是能臣干將,世家大族,在創一代的手裡還勉強可以壓制,但某一天,這位帝國的董事長難免會想,這些跟著我一起打天下的主,揹著我到底在想什麼,會不會蓄謀著逼宮謀反,是不是在想把我熬走了,把我老朱家或者老劉家辛苦攢下的家業給併購了,而且這些人都是驕兵悍將,平日裡飛揚跋扈,並且只認現在的老大,對未來的小輩君主們,不知道會不會放在眼裡,想想自己的繼任者未必有此能力與威望,令其臣服。為自己江山永固計,如果他們不反,或許不會帶來什麼危害,除了整天有點提心吊膽外別的還好說,可一旦他們失控了,起兵謀反,帶來的可是對整個帝國巨大的衝擊,所以,在這個零和遊戲裡,與其猜疑不定,讓這些地雷遍佈朝野,還不如痛下決心,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第二,這些開國元勳們,和白衣皇帝一樣是出身於底層,一步一步拼殺起來的,在打天下的年代裡,說得好他們是獨當一面,說不好可不就是獨霸一方嗎,在戰爭時期大家的主要矛盾在於敵我之間,比較容易統一思想,統一作戰。但到了太平年代裡,隨著論功封賞,加上一些追隨多年,曾經浴血同袍的手下小弟們,這些功臣們一定會逐步的分化為一個個的利益團體,彼此拉幫結派,大搞山頭主義。或許這些功臣們他們自己是忠心耿耿,不願看到這樣的局面,但奈何身處在這個位置,他代表著的可不再試他一個人的利益,更是代表著這個利益團體,所以在各方勢力暗示、激勵、逼迫的作用下,他們必然要為自己團體的利益有所行動,即使可能有違自己之本意,而這也逐漸會使得君臣之間暗生嫌隙,互相猜疑。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看似各鎮節度使高高在上,可他要是擋了下面人的財路,換了他可是分分鐘鐘的事情。

第三,一個帝國的崛起興盛,這背後難免少不了許許多多的爾虞我詐,以及一些為達目的,而採取的不為主流價值觀所認可的非常手段。而這些行動中,皇帝的臣子們許多都是直接的參與者見證者,在當時儒家文化盛行,提倡以孝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國君們自然是如鯁在喉,深怕有朝一日,自己的秘密被公諸於世,為世人所不齒。而且白手起家的像朱元璋、劉邦等,原來的身份低微,如今身居高位,對於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定很是在意,對於知情者也定會心有芥蒂。而且如今的臣子們曾經可都是兄弟夥,看著曾經幾乎平起平坐的兄弟夥,今天大哥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小弟們難免有眼饞的,心有不甘的。對於這些驕兵悍將,皇帝必然欲除之而後快。

歷史的長河滾滾而逝,數不盡的忠臣良相,道不盡的歡喜悲涼,所有的無論是大奸大惡者、大忠大勇者,他們終歸還是那個歷史情境下的一個人,只是這些人在特定的歷史情境做了他們該做的事,就像是這些白手起家的君王們,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或許只能如此……






塞外遺少


大家好,我是歷史真鑑!如果喜歡請點贊!

中國歷史上,殺不殺功臣,主要取決於開國皇帝的出身。

濫殺功臣的朝代,以三大王朝為甚,開國皇帝都是歷史巨人,靠農民起義起家:劉邦、朱元璋。有一共同特徵,即皇帝起於草莽,除自身本事外,無所憑藉。偏偏自身軍事才幹,相對手下功臣大將並無優勢。都是一般窮哥們,為何單獨你得了天下,贏了一切?我打仗不比你差,為何要拜服於你,甚至生死都由你決定?開國君主的這種不自信,在不受約束的絕對權力的放縱下,演變成滔天的殺意。功臣們即使再忠心都沒有用,一樁樁千古奇冤由此產生。

如,劉邦打仗不如韓信、彭越,頂多略強於英布,因此對韓、彭極為忌憚,必除之而後快,使其連反叛的機會都沒有,英布則是逼反後剿滅。朱雖然是歷史上的大軍事家,但是更多的是在戰略層次,擔任戰場指揮官的能力不及徐達、常遇春等人,又看多了歷史上權臣篡位之事,因此對文武功臣都來了個近乎無差別的肉體大清洗。

而其他統一王朝的開國君主,除了自身有本事外,還有強大的家族勢力或高貴血統支撐,自信心就很強,還是樂於和開國功臣共富貴的。如嬴政、司馬炎、拔跋珪、楊堅、李淵李世民父子、趙匡胤、忽必烈等人,都是由強大的家族支持,而劉秀則是有高貴的血統,手下的功臣都是維護江山的有利助手。因此功臣的結局較好。

因此,功臣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和富貴,關鍵在於開國皇帝是否是窮哥們。如果是窮哥們,那就要麼趁早歸隱,要麼藏拙、自汙,否則就杯具了。如果不是窮哥們,他本來就比你闊,那就不必太過擔心。

這個規律甚至可以用在未統一的割據政權上。

他們往往都有強大的家族或者部族力量支持,功臣很難挑戰君主。因此,開國功臣如果有本事且顯露出忠心,只要不死在戰場上,一般是比較安全的。如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當然,此時外患比較明顯,開國之君基本不會殺戮功臣,自毀長城。

劉裕的例子特殊些。但是也可以用“窮哥們”規律來解釋。因為,他雖然沒有統一中國,但是在劉裕時代,他的實力是全國各割據政權中最強的,相繼滅亡南燕和後秦,很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劉裕白手起家,同三位草根大帝情況極為相似,也同樣大殺功臣,如謝晦、諸葛長民等人,猜忌王鎮惡等。不過,由於自身軍事才能遠遠超過功臣大將,北方又有強敵存在,因此狠辣程度稍遜。

其實殺功臣,會導致軍事實力削弱。比如老劉殺多了,一把年紀還得親征,最後造成白登之圍,以及和親。一般說來殺功臣並不是對自己有什麼威脅,主要是怕自己死後孩子震不住.但老朱是個反面教材,他因為殺多了,沒人有能力勤王,結果成全了朱棣。

但是也分情況,和開國皇帝的性格/出身及當時的形勢等有關.

總的來說,關鍵在於沒有一個平順輪換和退休制度,只能採取這種極端方式,極端方式只是短期內消除了隱患,卻埋下了禍根。簡單的歸納:1.覺得功臣位高權重,怕子孫難以駕馭。2.功臣影響力大,不利於自己統治。3.功臣知道自己的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又是帝王極力想掩蓋的。4.功臣裡有很多人都非常有才,帝王認為那是一個極大的威脅。5.功臣集團將會左右朝政。6.帝王認為非我同姓宗親,其心定有異。

是不是居功自傲也是相對而言,因為皇帝的權力大了,不願意跟原來的手下稱兄道弟了,所以就看不順眼了。只要不過分牽連下層地殺功臣,對百姓還是好處更多。功臣不除,大部分人在幾代之後會形成一個特權團體,除了制肘皇室還會給平民造成很大的壓迫。從國家穩定上來說,不殺其中相當多的人,一亂起來上下一起遭殃。象藍玉這樣朱元璋活著時都開始專橫跋扈的人,建文能壓得住他?

功臣們幾代後面所形成的利益集團之大,對平民的壓迫不言自喻的事情。關鍵在於,人都會隨著環境而變得,少主勢弱。自己又是追隨先帝的開國功臣,說不定就想上位了。更別說被殺的不少功臣裡,在開國皇帝沒死之前就表露出這個苗頭了。不能冀望人人都是諸葛亮,看歷史上,當司馬懿的絕對更多。

哪怕最狠的朱元璋,也沒有把功臣都殺光,不少識相的還是善終的。


歷史真鑑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大規模誅殺功臣主要是因為兩個矛盾:

第一、開國後利益瓜分不均帶來的矛盾

話說一切問題的根本矛盾都是利益矛盾,一切關係的根本都是利益關係。在開國之君起事之初,他可以為了達到終極目標而捨棄部分利益,分給自己的屬下,以激勵奮進。比如秦始皇嬴政當年為了消滅楚國可以讓王翦獨立指揮六十萬軍隊,這可以說是秦國所有的精銳啊。漢高祖劉邦當年為了消滅項羽,將自己的半壁江山分給了韓信、彭越等人。當時,嬴政、劉邦與自己部下的利益可以說是一致的,所以他們戮力同心。但是開國之後的形勢就完全不一樣了,誰都不願放棄既有利益且想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劉邦就開始逐步剷除異姓諸侯王。

隨後也帶來了國家的動亂,比如英布在看到韓信、彭越之死後,選擇了起兵造反,其理由是“欲為帝耳”。其中也有通過和平手段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這種情況可以說是“狡兔死,走狗烹”,也可以說是皇帝與大臣只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同富貴。

第二、因皇位傳承問題,開國皇帝為了維護政權穩定而帶來的矛盾

皇帝誅殺大臣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國元勳們個個都是人中豪傑,能鎮得住他們的也許只有開國之君一人。一個政權的建立與穩定,與皇帝本人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一般都是以武打江山,以文坐江山。一般來說,相比於開國之君的勇武,繼任的皇帝都偏向於文弱。當開國皇帝到了暮年,不得不考慮皇位的平穩過渡問題時,那些殘留的功臣們就要開始倒黴了。正如我們熟知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說他誅殺功臣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太子朱標、太孫朱允炆剷除荊棘。

所以,為了解決這兩個矛盾,歷史上大部分開國之君都有誅殺功臣的情況,通過和平手段收回權利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等人便成了流芳千古的賢君。


國史通論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是封建時期王朝更替完成後的普遍規律,開國皇帝殺開國元勳,例如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藍玉等,為何要這樣呢?

我想,能這麼做的皇帝,應該對人心的把握比較準確,但使用的方法有些過激,所謂的功高蓋主情商又不夠高的功臣,在他們眼中便基本上等同於謀反。下面我就用幾個“前車之鑑”說說,為什麼開國皇帝要殺功臣。

楊堅奪取外孫政權

楊堅的皇帝位是從自己外孫子周靜帝禪讓過來的。其實所謂的禪讓,就是自己勞苦功高,手握軍政大權,還想再升一升官,發現自個兒上面就剩下皇帝比自己官大了,於是找個理由讓皇帝給皇位禪讓給自己。

楊堅對此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功高,其次有權力,最牛的是自己還是皇帝的外公,所以要來皇位那是面不改色心不跳。

所以,功高震主,真的把主震下去了,成功晉升為皇帝的人,楊堅算一個。

宋齊梁陳南朝政權

如果說楊堅的成功屬於個案,那麼我認為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朝代更替,就是一部教科書般的狡兔死,走狗沒被烹,結果把主人咬死自己當主人的典型案例集錦。蕭氏大將軍乾點劉皇帝,當了皇帝;陳氏大將軍乾點蕭氏大將軍。

皇帝和朝代的更替,完完全全是一個藍本,那就是功高蓋主,最後真的把主子給蓋死了。

除了這兩個例子,更早的還有曹魏代漢,司馬代曹,也都是功臣搶了皇帝的位置,讓皇帝去喝風的。

假如你是一朝開國君主,讀了華夏文明史,你會怎麼幹?是不是會忽然覺得所有的大爺都像楊堅;所有的生死兄弟都有當曹操的潛質呢?

當然了,除了殺功臣來解決這個功高震主問題,還有不少皇帝用了更溫和的手段,而且效果極好,例如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都是在開國後分化瓦解戰時的軍事力量歸個人的現象,解決的也很好。

但是大部分的皇帝還是對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存有芥蒂之心,尤其是自己的兒孫輩還很稚嫩,自己漸漸老去的時候,他們這種殺功臣的心思就會越來越重,這是封建王朝家天下思想的侷限性導致的。


明離子


如何對待功臣,一直是開國之君面臨的難題:這些人出生入死戰功赫赫,本應高官厚祿,但是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讓這些只知道拿刀子砍人的赳赳武夫治國,那肯定會是一團糟。但是不給這些功臣一官半職,他們又會很失落,這種失落的結果,除了再造反,就是橫行鄉里魚肉百姓。


劉邦在分封功臣的時候,就曾問過武將們:“你們會打獵吧?”武將回答:“當然會!”劉邦又問:“你們知道獵狗嗎?”眾人回答:“知道!”於是漢高祖開始暗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其實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兩件事有一件是必須做的:“鳥盡弓藏”是應該的,飛鳥都射沒了,留著弓箭射人嗎?當然,也不能“兔死狗烹”,因為即使不能打獵,看家護院還是可以的。但是有一點是任何帝王都不能忍受的:這些獵狗吃完了獵物就開始吃家裡的雞鴨,甚至一個不高興就要向主人吠叫幾聲,甚至還想著咬死主人,這就讓人忍無可忍了。

劉邦基本上沒有碰到獵狗翻過頭來吃雞鴨甚至向主人狂吠的事情,但是這種事情讓明太祖朱元璋碰上了。隨著大明王朝的建立,朱元璋的功臣們大多數已經腐化墮落,真正成了皇帝權杖上的棘刺,要是不及早拔掉,不但會紮了繼任者的手,還會禍國殃民,比如他用鞭子活活抽死的朱亮祖,那就是一個比元朝貴族還壞的傢伙,要是朱元璋的功臣們都跟朱亮祖學習,那麼大明朝用不了幾十年就會被這些由功臣蛻變成的蛀蟲掏空根基。

所以任何一個王朝的功臣,都是掉進灰堆的豆腐——吹不得拍不得。放縱,就會讓帝國大廈轟然倒下,嚴懲;又會落下一個“鳥盡弓藏”的惡名。這個比喻不大恰當,但是用來形容功臣與皇帝的關係,或者來分析帝王心術,應該還是比較恰當的……


半壺老酒半支菸


並不是!其實歷史上真正喜歡大殺功臣的皇帝只有兩個,一個是劉邦,另一個是朱元璋。

這兩位皇帝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起點低,出身低微。劉邦原本不過是泗水亭長,而朱元璋起點更低,是一個飯都吃不飽的小和尚。



造成這兩位布衣天子喜歡殺功臣的,有內外兩個原因。

內因:

個人心理問題,這兩位布衣天子白手起家,很多跟隨他們打天下的兄弟、功臣們在起事前就與他們相知相交,對他們的出身和早年經歷也都相當清楚。因此,也很容易讓他們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歲月。



像越王勾踐誅殺文種,陳勝誅殺過去鄉鄰,朱祁鎮貶責迫害袁彬,其實和他們誅殺功臣的心理是相似的,一定程度上都是想抹掉過去。

再者就是胸襟問題。劉邦和朱元璋雖然都是一代雄主,但畢竟早年都沒受過系統的教育,加上創業的艱辛,使得他們更加心狠手辣,也更加自私。



李淵和宋太祖都是官宦人家,出身好,教育好,胸襟和氣度自然也就不同。他們往往能容得下自己的臣下,而劉邦和朱元璋卻不行。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飛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的緣故!

外因:

就是驕兵悍將之風;劉邦和朱元璋因為起點低,因此得天下更多的依仗著手下那幫兄弟和功臣。如此一來,手下的人就更容易居功自傲,就很容易造成驕兵悍將情況。他們在皇帝困苦之時跟隨,一路殺來,功勳卓著。他們自然也會認為皇帝對他們的這份情而感念於心,故而行事更加有持無恐。



因此,天下大定後,為了後代君王的統治,為了政權的鞏固,兩人都不約而同的選擇殺功臣。而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低下這些居功自傲的功臣所逼的。


這些歷史要讀


開國皇帝也不是都屠殺功臣的,但一定有辦法解決功臣。例如趙匡胤沒有殺功臣,因為他杯酒釋兵權,一杯酒讓大家交出手中的權力,從此皇帝高枕無憂,何必殺了你們。還有就是劉秀,劉秀是因為殺不動,只能極盡籠絡,什麼雲臺二十八將什麼榮譽都給。穩定第一。

李世民也沒殺,但李世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對他們的防範,例如尉遲敬德不聽話,他就提出警告,尉遲敬德乖乖閉門不出了。他最不放心徐茂公(就是李勣)臨時之前安排徐茂公出去當官,試試看他是不是聽話,若有猶豫,立刻殺掉。好在徐茂公智商夠數,家都不會,直接上任去了。李世民這才放心。

其他如劉邦如楊堅如朱元璋都大開殺戒。

為什麼防功臣如同防賊呢?

這是因為:

第一功臣都是和自己一起成長的,知道自己那點糗事,搞不好還會宣揚。例如劉邦當年被項羽追著跑,曾經把兒子都推下車,自顧自己跑,還曾經讓項羽把自己親爹給煮了。這些事都是丟人的事,功臣們都知道,到處宣揚那可了不得。

第二這些功臣也不好管理,大家一起出生入死,你現在高高在上,讓我給你磕頭,我心裡肯定不痛快,當年讓你坐上了老大的位置,你才有今天,如果當初是我做老大的位置,搞不好誰給誰磕頭呢?他們出點錯誤,你要聲色嚴厲去批評,他肯定給你鬧脾氣。

這都是人之常情。

第三也是最擔心,你們這些傢伙能打仗,知道國家是怎麼來的,什麼君權神授那套你們壓根不信,萬一我死了,我兒子給你們當老大,你們不服氣怎麼辦?你們不服氣帶著兵反了老子怎麼辦?

趙匡胤說得好,你們弄件黃袍給我披上,我就是皇帝了,改天萬一你們給另一個人披上呢?即便不弄黃袍,留給自己的兒子也不好管理。

當初李世民沒有殺功臣,他手下的關隴貴族集團到了他兒子李治手裡就很棘手,李治為什麼重用武則天,這個女人有手段啊,朝堂上的人全是親爹留下的班子,自己的舅舅把持朝政,當皇帝的說點什麼,你們還不服氣。李治讓下層官吏提意見,結果沒人敢提。李治的話還不如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

史學家評論武則天有個成績就是打破關隴貴族集團。


李世民當初不捨得殺的,你兒子你媳婦(也是李世民媳婦之一)替你殺。

這就是人性。

用現代化來解釋這一切就是:

沒有制度來建立權力更替,一切靠暴力建立起來的權力,新的統治者最擔心的還是暴力。



錦翼


寡人寡人,皇帝是否真的要大殺四方做孤家寡人?

縱觀中華幾個主要的朝代,說實話,過河拆橋的甚多,但登基殺人的沒有幾個。

那為什麼朱元璋在登基之後會大開殺戒,除掉有功之臣?

1.推己及人

朱元璋也算是草根出身,元朝末年積弱已久,退出中原回到蒙古高原。不管是什麼原因元朝沒有經營下去,有一點是肯定的,官員亂來,底層人民吃不起飯了。朱元璋作為從草根進化到了皇帝,自然對以前的生活感念甚深,所以才對貪官施以重刑。黃金家族退回蒙古後,中原各大勢力算是從新洗牌了,那誰有機會首先拿到王牌?答案毋庸置疑,自然是陪他打天下的那些人,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適合坐天下嗎?先不提手握重兵的事情,一個兩個的作為朱元璋曾經的左膀右臂,自然對他們的性格和能力瞭如指掌(開國皇帝知人用人是基本技能)。朱元璋一想到他們一旦拿到資源組建門閥勢力寢食難安是肯定的。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一個個去死唄。

寡人寡人,皇帝是否真的要大殺四方做孤家寡人?

縱觀中華幾個主要的朝代,說實話,過河拆橋的甚多,但登基殺人的沒有幾個。

那為什麼朱元璋在登基之後會大開殺戒,除掉有功之臣?

1.推己及人

朱元璋也算是草根出身,元朝末年積弱已久,退出中原回到蒙古高原。不管是什麼原因元朝沒有經營下去,有一點是肯定的,官員亂來,底層人民吃不起飯了。朱元璋作為從草根進化到了皇帝,自然對以前的生活感念甚深,所以才對貪官施以重刑。黃金家族退回蒙古後,中原各大勢力算是從新洗牌了,那誰有機會首先拿到王牌?答案毋庸置疑,自然是陪他打天下的那些人,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適合坐天下嗎?先不提手握重兵的事情,一個兩個的作為朱元璋曾經的左膀右臂,自然對他們的性格和能力瞭如指掌(開國皇帝知人用人是基本技能)。朱元璋一想到他們一旦拿到資源組建門閥勢力寢食難安是肯定的。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一個個去死唄。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上演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也是推己及人。今天我的部下推了皇帝讓我黃袍加身,那麼明天你們的部下是不是也能這麼做,且不管這麼做是否有遠慮(宋朝純粹是國富但不強),近憂是拜在面前了,凡是不能一起解決就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那就回家當富家翁吧。雖說趙匡胤過河拆橋,但也沒有卸磨殺驢啊。



2 勢力的重新洗牌

唐太宗手下諸多猛將(至今還有門神形象的尉遲恭,秦瓊),也沒有做出兔死狗烹的事情,明成祖朱棣自靖難的功臣也是該用就用。

唐朝建立之前是諸多頂級門閥世家爭奪天下,直到唐太祖李淵登基,門閥仍然是社會的基石,即資源保持不動,那些猛將要想起飛,不但要看皇帝的臉色,還要看那些豪門的眼色。同樣,朱棣雖然把建文帝給攆了,但各個勢力在朱元璋手裡依然穩固,加上朱棣得位不正,諸多功臣自然也得以善終。


凝望星空的倒影


歷史上殺功臣比較有名的開國皇帝,主要有兩個人:劉邦和朱元璋。

劉邦和朱元璋的相似之處:

一、出身微賤

劉邦出身低微,家境貧寒,起事前當過泗水亭亭長,相當於村治保主任。



朱元璋更是窮苦出身,放過牛,要過飯,起事前在護國寺當和尚。

二、受教育程度低

劉邦言語粗俗,舉止粗魯,瞧不起讀書人。

朱元璋應該認得些字,因為他念過幾本經,但從他頒佈的聖旨內容看,言語十分粗鄙。



三、身上都有黑記。

《史記高祖本紀》說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劉邦又叫劉季,應該是記,說他身上有黑記的意思。

《明史.太祖本紀》描述朱元璋“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志(痣)意廓然,人莫能測”就是說他滿臉痣,人們數都數不清。



四、都經常吃不掏錢的飯。

劉邦在村裡頭吃劉媼的小飯店打白條。

朱元璋乞討,也是吃了不用給錢。

五、都好色,到處找女人。

劉邦逃跑途中丟下兒女找戚夫人。

朱元璋戰爭間隙找了好幾個老婆。



從他們出身和經歷分析他們殺功臣的心理:

從小沒經過好日子,一時有幸得坐龍庭,尤其看得緊,瞧見誰都像謀算他的寶座。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害死可能會產生威脅的人。

總結:

窮鬼出身,沒文化,身上好多黑記,白吃飯不捨得給錢,見了女人就眼冒綠光。這種人特別危險,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千萬離得他遠點。



世上多惡鬼,且行且躲避。


饞嘴肥貓鏟史官


於內:1:皇帝自己的因素: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一個國家王朝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必然是長達數年甚至十數年的過程,這其中,歲月的的沉澱和經歷的豐富,都會促使一代君王從一介熱血青年變成極具城府的梟雄,比如曾經立志死時墓碑刻上”漢徵西將軍曹侯之墓“的熱血青年曹操,晚年也變成了可以殺死多年知己好友的荀彧的冷血孟德;亦或者是曾經稱讚再世諸葛的朱重八,晚年也一樣是聯合了胡惟庸讓劉基鬱鬱而終,設置有病不敢醫的朱元璋。再加上建立了一世功勳的志得意滿,晚年隨心殺人也可以理解了。

2:皇帝出於對未來的考慮:似乎是一個歷史的循環,一代開國帝王的後代,往往沒辦法成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代表,漢開國高祖皇帝從一介亭長起家,可謂壯哉,劉盈則完全是呂雉的傀儡;唐太宗李世民(唐朝開國皇帝名義上是是李淵,實際嘛~~~大家都懂),殺伐果斷,殺起兄弟都毫不留情,而中宗李顯,則完全被武昭儀玩弄於鼓掌之間。或許一代兩代皇帝沒有發覺,但是歷史記載下來,相信沒有哪個皇帝對這個不謹慎的,這樣為了避免自己的後代被架空,殺死一些位高權重的的功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歷史上的權臣往往評價不差:這裡對於權臣這個詞,小編有自己的理解,這個詞實際上是個中性詞,掌握權柄的臣子即是權臣,並無關於忠奸,所以趙高可以是權臣,諸葛孔明也是權臣,而奸佞之臣,自然有後世抨擊,但是忠貞之士,往往卻會無意中讓君主掛上了昏庸無能的帽子(例如劉禪)甚至連霍光這種有干涉到皇位繼承這種古代大不敬行為的臣子,也並沒有太多負面評價,要知道這種行為雖然在後世或者當朝百姓看來,霍光確實沒錯,但是這個在國家的帝王眼中完全是在干涉自己的權利,是對自己家天下的強力干擾,所以後世雖然帝王們不能隨意修改前人評價,但是也會極力避免這種權臣的產生。

於外:1:臣子身份轉移的遲鈍:這裡所說的,實際上就是當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可能當年在行伍之中,沒有太多的顧忌和禮儀,但是曾經的領導當了皇帝之後,很多臣子對於身份的轉變是比較遲鈍的,畢竟所受教育不多,再加上多年的固定思維,讓類似樊噲,徐達等大老粗時不時做出僭越之舉,或許在他們心中覺得不過是以往所做的事情,但是此時已經不再是他們的老兄弟的陛下心裡,這就是一根刺。

2:虎有傷人意,人亦防虎心:可以說自古以來,開國功臣和皇帝之間的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樣的,臣子們也不是傻子,比如韓信在劉邦最困難時候討要齊王封號,或者是司馬仲達在知道曹操起了殺心以後的裝傻低調自保,都說明了臣子也在一方面的避免被出現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然而很遺憾的事,史書如實的記載了這一切,讓後世的君王不僅對那些無禮之徒厭煩,同時更加警惕那些曾經或者現在表現低調的功臣們,甚至更忌於前者(樊噲雖險些喪命但仍然得以善終,而韓信則是漢初開國功臣死的最快的),所以也讓功臣們越發難辦,導致這一高危職業傷亡居高不下。

其實總的來說,只能說是心不齊了,當初打天下的時候大家是勁往一起使,等到守天下的時候,都在自己為後代著想了, 所以分崩離析的結果,也是必然的,而皇帝殺功臣,也只是意料之中了。

我是豬豬俠說故事,喜歡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和收藏轉發哦,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