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迴歸本性,得到的只會是惡意

記得豆瓣上有一位友鄰,長年居住在國外,只有春節的時候才回家。當我們都以為他忙的無法回家時,他卻說:其實春節我也不想回去,是我媽硬逼我回去的。不想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想睡到自然醒,聽到最多的一句就是大家都在等你。不想喝酒,卻被說難得回來一次。不想去的局,是“這麼多年沒見了”。

聽完他這麼說,我發現自己的人生似乎也有很多不想做,卻不得不去做的事。比如被逼婚,被二胎,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被參加不得不去的局,不得不按照社會的規則來要求自己。

一旦有人打破規則,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就會被認為“異類”,《局外人》中的莫爾索就是這樣的異類。

當人迴歸本性,得到的只會是惡意

《局外人》是後現代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代表著作,一出版就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發生了很大的輻射影響,因為這部作品打破了現實社會對人的禁錮。

加繆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遊離在世界之外的人物——莫爾索。他掙脫了現實社會的枷鎖,直指事情的本質,遵循自己“離經叛道”的邏輯來生活。比如他認為雄心壯志並不重要,在巴黎還是在鄉下工作都是一樣的;既然僱不起人照看母親,將她送進養老院是“自然”的選擇;既然“人總是要死的”,那麼母親的去世便是自然的,無需用眼淚來表達悲傷。所以局外人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默爾索都以置身事外的態度表明了他“局外人”的身份。

莫爾索種種與社會規範格格不入的行為最終招致了人們的憤怒,而憤怒所致的指控甚至蓋過他殺人這一犯罪事實本身。在受審的時候,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他對待母親死亡這一態度,冷漠,漠不關心,拒絕悲傷。這讓人們恐懼,恐懼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人,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改變他們的生活,甚至會磨滅他們賴以生存的希望。

預審法官確切地指出了這種危險性,當默爾索拒絕信仰上帝時,他竟然大聲疾呼:“您想讓我的生活失去意義嗎?”他們感受到了默爾索身上所具有的強烈的反叛性。

當人迴歸本性,得到的只會是惡意

其實我很佩服莫爾索的勇氣,因為做自己真的太難了。人在社會生活中,其實大部分都在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在外要扮演一名積極向上的好員工,在家則要扮演一名相親相愛的好丈夫、好妻子。一旦你和大眾的預期形象不符,對不起,你出局了!出局的結果就如莫爾索一樣,被判死刑。

當然,在這過程中,你還有選擇的機會,只要你選擇臣服於最高的準則,就會被赦免,但赦免的同時你也就失去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