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文源 | 英華蘭DrBing(ID:HiDrBing)


01

這幾年家長雞娃軍備賽很投入的樣子,就導致了很多家長,尤其是二三線城市逍遙派家長(其實這個詞不是這麼用的),有一點點擔心以後出籠以後自己娃子給人家秒成渣渣。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我回想起我當年(我79的)享受的也是全國當時最好的教育資源了。


具體嘛,小5開始有外教,初中一直有外教,小5課外閱讀就有《百年孤獨》,中學就有《國富論》那樣的讀物了。高中部就有大部分的童鞋會流利英語


但是像現在娃子什麼小學就讀原版《哈里波特》這種case還是非常少的。


剛巧看到這樣一個牛啤的例子:


@認真的活著


兒子的同學,四歲半,在日本迪斯尼和父母走散。


人家自己先在路邊坐著等,不哭不鬧,然後主動找過路的工作人員幫助,被送去服務站。


自己報父母電話號碼和姓名,讓工作人員聯繫,全程英文交流自如。


最後她爸爸,一個“兩百斤的大男孩”聽到消息,哭著飛奔去接閨女,到地方發現女兒正淡定的給其它走失的孩子唱歌,安慰。


話說,這個娃子如果能聽懂日本英語,那英語絕對是非常好的

。因為連我都聽不懂。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曾幾何時,網上鋪天蓋地地,好像滿地都是牛蛙,普娃完全沒活路了一樣。


那麼在瘋狂的北上廣雞娃軍備賽下,現在的娃到底有多牛啤了呢?


咱們今天就來實際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看看“網傳”的北上廣牛蛙一般是啥樣的。


@房東的貓


聽一線生活的老同學提及了一線城市雞娃圈的孩子,覺得有點恐怖……


據說很多孩子從小閱讀大量英文書,聽大量的材料,中班大班就中英文自主閱讀,英語自由對話,發音地道;


兩三歲就認識好幾百字,很多孩子已經會背誦經典,大量詩歌;


四五歲就100以內加減法甚至乘除法;


而且閱讀的書籍很多,知識面豐富。


這些是我以前沒有想象過的。以後我的孩子有可能追上他們嗎?


提煉一下此人提問,我們可以梳理出以下幾個關鍵點:


1)從小閱讀大量英文書、聽大量材料

2)中班大班就開始中英文自主閱讀

3)中班大班英語自由對話、發音地道

4)兩三歲就認識好幾百字,背誦經典和大量詩歌

5)四五歲就100以內加減法甚至乘除法


這麼看下來,確實是算牛啤了!於是我找來一些分佈在各個城市的網友現身說法,一個一個來分析哈。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02

首先是“從小閱讀大量英文書、聽大量材料”。


這個怎麼說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但要看是怎麼樣的看和聽。


就我所知,現在的城市娃子大部分確實從小看書,但絕大多數娃子,也只是停留在親子閱讀(爸媽拿著書講)和看圖畫的層面。


應該並不是“網傳”裡理解的那種真正意義的“閱讀”。或者說那種太少了。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聽材料倒是完全有可能。


因為現在講究磨耳朵嘛,誰家老母親手上還沒個幾百首英文兒歌資源了?再加上各種早教機、APP和機構,“聽大量材料”還是很好實現的。


我們來看看網友是怎麼說的。


@Cecilia


北京海淀,在家教孩子的全職媽媽一枚,周圍雞血媽媽眾多,都是從小看書的。


但要說算得上“大量”的,其實更多是家長帶著刷分級讀物。


所謂“刷分級讀物”也就是家長帶著孩子中文講一講繪本描述了什麼,再讀一讀這一頁對應的英文;3歲以後刷分級讀物才逐漸進入閱讀(read)階段,也就是認識字母。


上面是美國經典分級讀物RAZ(Reading A-Z),已經到了第三級(level 3),也就是這個水平,通過重複讓孩子來學習句式,而且主要是家長讀。


至於聽力輸入,其實大多數孩子都一樣,聽聽兒歌、家長讀或者音頻播放的英語繪本內容、看看英文動畫片。


也就這麼多了。


就拿兒歌來說,聽了孩子也未見得都會唱,更多是家長帶著唱唱跳跳的——對了,你要是給孩子報名英語啟蒙班,多半也是帶著唱跳,還給孩子看看相應的動畫。


點評:


一套分級動輒就大幾百本,確實算得上“大量”。但其實刷過的老母親都知道,分級讀物每本的內容非常少,也簡單。


所以要說家長帶著“刷分級”就是“大量閱讀英文書”,有誇張嫌疑哈。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至於繪本,也是以親子閱讀為主的。


當然了,堅持看書的習慣肯定是好的,不管是父母帶著看繪本還是讀分級,都應該大力提倡。但這一點應該不只是北上廣,現在的城市小孩大部分都能做到了。


03

再來看第二點:中班大班就開始中英文自主閱讀。


能做到中英文自主閱讀,說明至少是可以對大幾百個漢字和英文詞彙做到輕鬆認讀,還得熟練掌握自然拼讀。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這種情況應該是有的,但一定不是大多數。


看看家長現身說法。


@河馬河馬


上海普通媽媽一枚,說說我周圍的情況。


就我所知道的,我家孩子(6歲女兒)和周圍的孩子基本上每天讀書,自主閱讀也有。不過在5歲以前還是看圖多,能看字自主閱讀的孩子太少了。


先說中文。6歲大班以後,孩子認字好好抓了一陣,有了質的飛躍,可以自主讀一些簡單的了。


也就這麼簡單……


英文這邊,自主閱讀還是要靠分級讀物。


自從3歲開始刷分級,孩子的閱讀能力肉眼可見地提升,如果現在拿著她的分級書,也能自主地讀一下。


但我覺得那個更多是因為她看過,我也給她講過,她記住了裡面的內容,並不是她真的全都認識了。


看繪本,也是基本上靠圖畫來理解。


如果拿一本陌生的書,她是很難“自主”讀下去的。所以完全“自主閱讀”,不太現實。


但我也認識一個機構老師家的牛娃,三四歲就靠自然拼讀實現自主閱讀了。


不過這種是絕對的少數,即便在上海也很少見!


點評:


現在一些一線城市的小學牛校入學開始考察自主認讀能力了,所以家長們又開始一窩蜂抓自主認讀。


但其實以幼兒園娃子的認知能力侷限,4、5歲的娃就做到完全自主閱讀,基本很難實現……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不過到了6歲以後,認知能力提升,情況會好很多。


04

再看第三條:英語自由對話,發音地道。


要說對話,我覺得在很多北上廣家庭裡英語日常對話一定是有的。


發音地道也完全可能。畢竟資源那麼好,又燒了那麼多錢,如果能從小上雙語園和國際園,或者家裡每天英文對話,那麼對話能力是妥妥的。


但自由對話和日常對話,就完全是兩碼事了。而且在幼兒園時期就能完全流利、地道對話的,又佔了多少比例呢?


來看看家長是怎麼說的。


@夏夏


座標上海,我女兒2歲開始在家雞英語,3歲開始上機構,5歲多開始上一對一線上外教。


在上海,這個算是一個普遍情況,能代表周圍大多數家庭的雞娃程度。


但港真,娃的口語也就那樣吧。


上外教課的時候,分分鐘讓我吐血,語法都是放飛自我那種,她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單複數、時態,對她來說都是不存在的。。。


要說對話,簡單對話是可以的,自由對話就很難了。


說實話,我感覺除了生活中和老外交流比較多的、雙語園國際園的、混血兒之類的,大多數娃子口音也就那回事。


點評:


所以說,不管在哪,“傳說”中的牛蛙都活在“傳說”中,永遠是少數啊。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05

第四條:兩三歲就認識好幾百字,背誦經典和大量詩歌。


這個倒是真的。


現在的各種識字App、識字卡、識字書多如牛毛,很多家裡兩三歲開始認字的,認個上百字算很正常了。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背誦經典和詩歌也一樣,什麼早教機、早教App、國學啟蒙App都多得是,沒事在家磨耳朵聽一聽,就會背很多了。


看看實際情況哈。


@鍋包肉


本人座標二線瀋陽,3.5歲寶媽一枚。


我家寶寶說話算早的,平時每天給她聽“XX唱古詩”,剛2歲時就可以流利背古詩二三十首,三字經也能背下來前面好幾章。


至於認字,就更簡單了,3歲時開始用軟件“XX識字”,配合字卡,

幾個月時間就認完了啟蒙階段的200個字。


但是不打算再往下認了,後面有點難,也沒必要,現在還太小,認字其實是純屬遊戲。


我只是想說,這個很簡單,就是個習慣養成而已。


只要平時沒事的時候國學資源灌灌耳朵,看到生字給孩子認一認,家長肯付出時間,大多數孩子都可以達到這個水平,所以我周圍這樣的孩子也是不少的。


點評:


說實話,識字、背詩這種,想早點啟蒙倒是沒問題,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就可以。


但真想把認字、背詩當成KPI一樣搞就太沒意思了。而且“指讀文字”的方式到底好不好,現在都還有爭議。


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早一點點、晚一點點,影響不會很大。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06

再來看第五條:四五歲就掌握100以內加減法甚至乘除法。


這樣的娃子有是有的,但也是少見。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Cecilia


我們幼兒園確實會帶著小班的孩子刷“邏輯狗”,但不會帶孩子刷題。


北京市也明令禁止了開設此類的輔導班,部分幼小銜接班有10以內加減法的內容。


蒙氏幼兒園會做得好一些;但100以內加減法一定是家長自己雞的,畢竟得掌握豎式。


乘除法也是類似的,會這種的百分之99是靠背乘法表和刷題。


但孩子上小學之前,我相當不贊同刷題——刷題的優勢通常會在孩子3年級左右就消耗殆盡,這與美國Head Start項目的追蹤結果是一致的。


所以太早就學會加減乘除,一來一定是極少數,二來未必就是好的。


點評:


關於數學啟蒙,我們寫過很多了,主要不是鍛鍊娃的熟練度,而是娃的數感、幾何等的能力。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所以這麼小就掌握加減乘除的,要麼是天賦異稟,你學不來;要麼就是家長硬雞出來的,但也不是主流做法,沒參考價值。


07

綜上,大家就會發現,“牛蛙”這種神秘的東東,不管在哪個城市,那都是“傳說中”的事物。


當然了,牛啤的“榜樣”肯定也有,但可能A娃認字多一些、B娃數學靈光一些、C娃英語流利地道、D娃博覽群書小百科,但這些很難全部發生在一個娃身上。


最後以訛傳訛,就成了“一線城市的娃子各個都牛啤”……


這就好比一種傳說中的生物,非常厲害,它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每一個零件兒你都見過,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但全部加起來,你見過嗎?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我作為一個廣州人,對一線城市雞娃的風氣還是有些體會的。


不一樣的家庭,不一樣的父母,不一樣的娃,怎麼可能有統一的雞娃標準呢?


雞到啥樣的水平算合格?


這本來就是小馬過河的事情,自己有數就行了。


評估一個娃是否完整甚至優秀,評價標準應該是立體綜合的。它應該至少按照金字塔結構包含四點:


1)完整的心靈

2)健全的品格

3)某個程度學校成績(學歷)

4)某(幾)個方面的能力/興趣(特長)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為什麼是金字塔型?因為這是一個底層決定上層的結構。


本質上這四個層面都是些啥呢?


心靈:孩子處理的是“我和自己”的關係;原生家庭是最重要的體驗來源。


品格:是處理“我和別人”的關係,是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基礎。


成績:一來是人和物質世界客觀知識的關係,二來它是一種社會分層、篩選機制;


特長:一來是孩子在社會上獨立生存時的加分項;二來是給予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


而前面文章中刷的那些“KPI”,實際已經是第三層——成績了。


如果前兩層沒搞結實,第三層再使勁兒也是徒勞啊!


“神經失常博士”,“農村學霸進名校後不堪重壓自殺”的類似報道我們看的太多了。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總結:


其實我很理解一線城市雞娃父母的心態。


在這些人中,很多都是當年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到了一線城市站穩腳跟,成為新一代城市中產的。


他們當然也相信自家娃子有自己的學霸基金,也能通過考試改變命運,甚至階層躍升,所以才搞出這麼一套標準化軍備賽雞法。


但這套方法真管用嗎?


我還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寫過一篇《“父母雙學霸,生娃是學渣”的科學解釋是什麼?》,過程是痛苦的,結局是心碎的……


5個家庭真實案例:“網傳”的北上廣牛娃到底是啥樣的?


當然,不是說這樣娃就不用雞了,該雞還是要好好雞,只不過要講方法,要

因材雞娃,再加上現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更是要平常心雞娃


最後,再一次奉上我的技術建議:


有天賦的,抓精不抓多;

沒天賦的,能力內廣泛發展;

有條件的,刷“技能”;

沒條件的,刷“見識”。


最重要的,不是執著於某個牛啤的“標準”,而是要找出適合自己的路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