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影片《綠皮書》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年代簡介

觀看奧斯卡黑馬影片《綠皮書》,許多觀眾會對其中穿插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感到困惑。如果對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歷史背景無從瞭解,可能在觀影中難以融入角色,體會人物真實情感。


奧斯卡影片《綠皮書》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年代簡介

  • 片名《綠皮書》的靈感源於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
  • 這本書於60年代出版,當時美國南部城市的種族歧視非常嚴重,書裡標註了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

    片中有兩個細節,一個是唱片公司對接人給託尼介紹本次任務時說道“你們有時候可能不會在一個酒店住”,因為按照綠皮書上的指引,有些酒店只允許白人居住,而有些酒店是專供黑人居住。雖然那時候的政府一直在試圖推進解決種族歧視,但在民間這種思想根深蒂固。這種種族歧視貫穿至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電影開頭就為我們展現了男主託尼將家中黑人維修工飲用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的插曲。


    奧斯卡影片《綠皮書》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年代簡介

  • 關於南北戰爭
  • 南北戰爭爆發於1861年-1865年(距離本片故事時間1962年正好100年),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內戰,參戰方就是美國的南北方。本來是一場維護統一的戰爭,後來演變成為一場廢除奴隸制的革命戰爭。有一定歷史學知識的朋友都知道,美國南方農場主歧視黑人,僱傭黑人為自己開墾、當家庭傭人。

    所以片中兩位主角由北到南的穿越路線,一方面是從城市到農村的變化,另一方面,是越來越明顯的農場主作風和種族歧視。


    奧斯卡影片《綠皮書》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年代簡介

  • 關於1962年
  • 片中其實有好幾次都提到了約翰·肯尼迪。他是時任美國總統,就職時間1962-1963年。肯尼迪是被美國黑人追捧的人,同時他在位期間推動全國團結、主張廢除種族歧視、發展教育、改善城市住房條件、推動老年人醫療等舉措,都是利國利民的政策。同時他還注重提拔高學歷人才,片中的謝利應該就是這樣的人之一。雖然謝利是黑人,但是他從小接受高等教育,為人優雅紳士,雖然飽受種族思想壓迫,但他依然默默忍受,並對未來充滿希望。


    奧斯卡影片《綠皮書》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年代簡介

  • 關於美國民權運動
  • 南方很多州,還實行平等但分離的政策。什麼叫平等但分離呢?就是黑人雖然和白人一樣擁有同樣的權利,但是是分開享受的,黑人只能上黑人的專門學校,餐廳也分專門的黑人餐廳和白人餐廳,就連公交車上的座位,也分專門的黑人座位和白人座位,如果黑人坐了白人的專門座位,就是違法。1955年,一個叫羅莎-帕克斯的黑人女工掀起了這場被稱為“美國民權運動”的序幕。


    奧斯卡影片《綠皮書》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年代簡介

    帕克斯是美國南方腹地亞拉巴馬洲蒙哥馬利市一家制衣廠的女工,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天下班時,她發現白人座位沒有人座,就坐了上去。後來又上來了白人乘客,要求她讓座,也許是因為她太累了,或者是對於這種黑人與白人之間不平等的憎惡,總之帳克莎沒有讓座。司機於是叫來了警察,警察逮捕了帕克斯。


    奧斯卡影片《綠皮書》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年代簡介

    帕克斯的被捕,引起發矇哥馬利市黑人的集體抗議,在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號召與領導 下,5萬多名黑人工人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內,拒絕乘座公交車,而是以步行的方式,或者乘坐白人私家車主支持的車出行(南方的種族政策也為北方很多白人所反對,這是美國種族歧視能廢除的重要民意基礎)。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黑人團結起來,為自己的權利而進行抗爭。最終,1956年,聯邦地區法院判決亞拉巴馬州和蒙哥馬利的有關法律違憲,宣佈由市政府支持的市公共交通系統不得實行種族隔離。案件最終也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1956年11月,聯邦最高法院也支持了地區法院的判決。


    奧斯卡影片《綠皮書》的美國種族歧視背景年代簡介

    奧巴馬坐在當年帕克斯拒絕讓座的那輛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