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史話二:古時繆、穆二字雖可通假,但他卻是個不配稱穆的繆公

在咱們的故事進入到東周時期以來,鄙人的“諸侯國史話”先後講過了秦、齊、虢、鄭、晉等知名的諸侯國,已經反映出了當時的

周朝正逐漸變成一個紛繁的亂世。不過,既然是一個亂世,除了大國以外當然還有許多弱小的諸侯國存在,因此為了能更加全面地展現當時的形勢,咱們的“史話”也要照顧到一些相對不知名的諸侯才行。這不,“曹國史話”的第二篇就是今天要敘說的內容,雖然這次事件的發生應該比此前講過的一些大國的“史話”還要稍早一些,但誰讓他是小國呢,給大國讓一讓道也是說得通的。那咱們閒話不多說,馬上開啟今天的故事。

曹國史話二:古時繆、穆二字雖可通假,但他卻是個不配稱穆的繆公

在眾多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曹國

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在下上一次說曹國故事還是在宣王之時。由於當時的曹國國君曹幽伯昏聵不堪,讓曹國百姓不得安寧,他的弟弟姬蘇才弒君奪位,成為了新任國君曹戴伯。雖然,曹戴伯的篡位讓曹國恢復了正常發展,也受到了本國人民的認可和擁戴,但這畢竟是以下犯上的違制行為,還是給曹國的未來埋下了“罪惡”的種子

因此,繼戴伯登基後僅僅兩代人(戴伯和其子惠伯姬兕),66年的時間,曹國再次發生了慘劇。而這次慘劇的始作俑者,正是戴伯的孫子姬武。他也學著爺爺的樣子,於周平王登基後的第十二年,殺害了自己的兄長姬石甫,並自立為曹君,史稱曹穆公(《史記》記作“繆公”,但古書中往往“繆”、“穆”能通假,按照周穆王、秦穆公的習慣,將姬武稱作曹穆公)。

曹國史話二:古時繆、穆二字雖可通假,但他卻是個不配稱穆的繆公

《史記》中關於曹繆公弒兄奪位的記載

可惜的是,姬武雖然搶到了國君之位,卻沒享受多久(僅三年而已)便一命嗚呼了,想必是老天爺都看不慣他弒君奪位的行徑,對他降下的懲罰吧。不過,從他諡號為“穆(繆)”來看,這位曹伯應該表現得還不錯,所以獲得了這樣一個美諡。但是,鄙人要在這裡鄭重地聲明一點,其實“曹穆公”這個稱號應該是種錯誤的寫法,在下以為姬武其人根本配不上以“穆”為諡,理應採用《史記》中的寫法,就稱他為“曹繆公”。

或許,看到這裡大家該提出疑問了,明明“繆”、“穆”二字可以通假,“曹繆公”和“曹穆公”又有什麼區別呢?何必較這個真兒呢?但各位有所不知,雖然“繆”和“穆”二字只是一字之別,又是古時可以通用的文字,但在《諡法》中,其實對這兩個諡號是有明顯劃分的:

“穆”,在《諡法》中解釋為“佈德執義”和“中情見貌”

,從這兩個解釋來看,第一種明顯是美諡,誇讚君王可以“佈施恩德,秉持道義”,如秦穆公幫助過流亡在外的姬重耳歸國登基,就是最好的實例。而第二種雖然看上去有點“憑個人性格來行事”的意思,但從周穆王(喜好建屋、出遊)、晉穆侯(按作戰結果隨性給兒子取名)這些還是做出了很大成就的君王來看,也算得上是後人對他們的一種讚許,依然可以理解為美諡

曹國史話二:古時繆、穆二字雖可通假,但他卻是個不配稱穆的繆公

為王朝做出了很大貢獻的周穆王

“繆”,在《諡法》中解釋為“名與實爽”,即“名頭聽起來挺美好,但實際上卻名不副實”。這顯然就是一個惡諡,是後人對那些名不副實君王的一種貶斥。甚至用了“繆”這樣一個能跟“穆”通假的字來評價,讓名不副實的味道更加突顯,似乎還有取笑的意味在裡面。

那兩個諡號的意思咱們已經解釋清楚了,曹繆公為什麼不配通假稱“穆”呢?當然跟他的所作所為有關了,因為在他被載入史冊的這屈指可數的幾年中,就做出了兩項違制的惡行,其一是弒君奪位,其二是僭越稱公

咱們先來看看這第一項惡行“弒君奪位”。雖然,姬武的爺爺戴伯也做過相同的行為,但二者卻不能相提並論。首先,戴伯殺幽伯而自立是兄長惡行在先

,他只是為了曹國的未來被迫做出的非常之舉;而姬武則是兄長姬石甫剛剛繼位,沒有任何過失的情況下他就弒君,顯然是繆公自己的野心所致。其次,爺爺曹戴伯弒君後在位30年,這期間曹國明顯恢復了穩定,百姓也認可了這位國君;而繆公僅僅在位三年便駕崩了,可以說他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利國利民之舉,如何能被百姓認可呢?

曹國史話二:古時繆、穆二字雖可通假,但他卻是個不配稱穆的繆公

同為“弒兄”,但繆公與戴伯不可類比

說完了第一項違制之舉,咱們再看看第二個惡行“僭越稱公”。從《史記·管蔡世家》中的記載來看,曹繆公是一個很明顯的分界線。他之前的幾代國君,全都被稱為“某伯”,這是符合曹國伯爵身份的稱呼,沒有一點違制。可到了姬武這裡,他也沒做出什麼令後人稱道的壯舉,史官怎麼會尊稱他為“公”呢?顯然是他自己要求(或者說逼迫)大臣這樣稱呼他的,這當然是對周天子、對禮法大大的不敬。

想想看,人家衛武公稱“公”是因為他立下了擁立之功,還被天子所允許稱“公”,並不違制。魯侯、齊侯、晉侯等稱“公”,雖然有僭越之嫌,但人家好歹是侯爵之國,為了表示尊敬,臣子為他們

提升一級尊稱為“公”也說得過去。至於楚國敢僭越稱“王”,人家先祖熊渠早就說自己是蠻夷了,不與中原王朝“同號諡”,所以也沒什麼好說的。但你曹國乃是姬姓同宗,僅僅是個伯爵之國,即使尊稱,稱為“曹侯”也就算了,直接躍升了兩級也自詡為“公”,這不被後世之人所恥笑才怪呢。

曹國史話二:古時繆、穆二字雖可通假,但他卻是個不配稱穆的繆公

喊出僭越狂言的楚熊渠

所以,綜合以上兩項惡行的分析來看:姬武因野心驅使,做出了殺害兄長的忤逆之舉,不配諡“穆”。他在位短暫,未給曹國帶來任何發展和好處,依然不配諡“穆”。他妄自尊大,以伯爵的身份“僭越稱公”屬於藐視天子、藐視禮法,還是不配諡“穆”。那各位說說看,如此一位名不副實的曹伯,是不是應該按照在下所說的那樣,只配叫做“曹繆公”,而不能再通假稱“穆公”了?

好了,今天關於曹國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雖然此次發生的事件很簡單,在東周時期也很常見,但卻有其獨有的意義所在。通過這次對曹繆公的分析,鄙人主要想向各位說明的是,今後大家再讀史書時還是需要摳一摳字眼的。只有跳出慣常思維,不人云亦云,才會發現古代史官們要傳達給咱們的真實信息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曹繆公、姬武、弒兄奪位、三年而崩、穆公說有誤、諡穆之解、諡繆之解、篡位惡行、僭越稱公惡行、不應通假為穆。

曹國史話二:古時繆、穆二字雖可通假,但他卻是個不配稱穆的繆公

關鍵詞雲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