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34萬億新基建帶來新機遇

2020年在與疫情的膠著對壘中開始,隨著疫情得到穩定控制,各行各業逐步復工,投資成了當前最為重要的經濟抓手。

截止目前,已有13個省市陸續公佈了總額近34萬億的項目建設計劃,其中“新基建”尤為亮眼,甚至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了一番投資浪潮。

呼聲高漲的“新基建”

去年我國因為“毛衣戰”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中的“淨出口”也略顯疲態,好不容易在年底有了緩和,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又來了當頭一棒,於是春節史無前例地延長到15天,後續各省又再次推遲復工時間,學校停課,工廠停工,經濟受到嚴重打擊。

製造業PMI跌至40.3,綜合PMI指數創歷史新低,2月錄得27.5,這可比2008年金融危機加上汶川地震內憂外患的時候還要低得多啊,足以見得此次疫情帶來的影響之大,令人膽寒。

「重磅」34萬億新基建帶來新機遇

跌到谷底,就要開始絕地反擊。

疫情雖暴露出了我國公共衛生、應急響應機制以及科技創新方面的短板,但萬幸的是,在全國上下一心合力奮戰了近三個月後,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缺一不可。

此次疫情期間,最接地氣的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更是直白地說道,“如果不盡快復工,城市停滯帶來的次生影響可能會導致人口死亡率高於新冠肺炎。”

到目前為止,除了湖北以外的絕大部分省市復工率已經達到85%-95%,接下來的重點自然是回到經濟建設上。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中央已有四次會議提及“新基建”。其實這一概念早在2018年12月就被提出了,而現階段新基建是非常符合時代背景的,政策發力的呼聲也愈發強烈。

中國的傳統基建已然立於世界之巔,國際上都稱呼中國為“基建狂魔”,但是傳統基建的劣勢在於投資效率不高,而2020年又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政策穩增長是必然的,疫情期間線上需求量激增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新基建的窗口期,新基建成了政策發力的重要手段。

「重磅」34萬億新基建帶來新機遇

是不是“四萬億計劃”的翻版?

三月份,包括北京、河北、上海、黑龍江、江蘇、山東、河南、四川、寧夏等13個省市區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總計10326個項目,已公佈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4.4萬億元,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基建投資是各地投資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磅」34萬億新基建帶來新機遇

從短期來看,基建能夠幫助擴大內需、穩增長、穩就業,從長期來看能夠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競爭力,改善民生福利。正是因為中國注重基建發展,才讓中國製造在國際上有了強大的競爭力。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擔憂,此次34萬億會不會是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重演?

四萬億計劃的後遺症包括產能過剩、高槓杆、通貨膨脹加劇、刺激房地產導致房價飆升。

攤子鋪開了,想收也不是容易的事。

不過大家不必過於緊張,本輪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時又是新興產業,與我們常說的“鐵公基”存在本質區別。

新基建VS鐵公基

“鐵公基”指的是修橋鋪路蓋房子,這裡引申出來的行業包括基建工程、地產、水泥、鋼鐵、公路運輸等。

而“新基建”,指的則是建網鋪線蓋基站,這裡引申出來的行業包括通信設備、基站設備、雲計算、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工業互聯網、醫療信息化平臺等。

以我們人體舉例的話,老基建就相當於我們的四肢軀幹,主外形建設。新基建就相當於我們的五臟六腑,主內在塑造。

新一輪大基建,除了傳統的鐵公基建設外,新增了5G基站、智能電網、DIC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另外還有近兩年新提出的生態保護恢復建設——秦嶺生態恢復保護、長江流域生態恢復保護、黃河流域生態恢復保護等。

每一個都是能延續十年的大項目,而這次新冠疫情更是會加速醫療保健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

這意味著,新基建在保留吸收傳統基建優勢的基礎上,連接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是打開數字經濟時代、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基石。

再加上此次新基建的投資一部分來自於政府或其投融資平臺,另一部分來自國企央企和民營企業,起到了推動並且規範PPP的作用,與以往明股實債、效率較低的融資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眾多經濟專家都已形成共識:2020年不會是2008年的重演,兩者無論是在經濟結構還是投資主體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這次的新基建態度是審慎且剋制的。

基建鐵樹開花,帶來新機遇

2019年中國GDP增速為6.1%,其中基建投資的增速只有3.8%。

如今為了應對疫情困局,對沖就業和經濟下行的危機,祭出“新基建”這個殺手鐧是非常自然的選擇,業務模式的創新也將促進基建的多元化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了政府要帶頭講誠信守契約,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對拖欠企業的款項年底前要清償一半以上,決不允許增加新的拖欠。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紅線之下嗅覺靈敏的投資人,早已放棄炒房轉投政信類基建項目,新基建正式發力的元年已經開啟,能否搭上早班車就看各位的出手速度夠不夠快了。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理財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