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與李益的《遊子吟》一個是母愛的頌歌一個是世態的炎涼

孟郊與李益的《遊子吟》一個是母愛的頌歌一個是世態的炎涼

《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遊子吟》寫在溧陽。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孟郊與李益的《遊子吟》一個是母愛的頌歌一個是世態的炎涼

《遊子吟》【唐·李益】

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

遭遇同眾流,低迴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女子不光彩是由於她夫婿的輕視,客人感到羞愧是由於主人輕賤他。我的遭遇和這些人一樣,只好低頭徘徊,和尊高的人見面感到羞愧。您不是青銅的鏡子,為什麼只是看表面呢?不要因為我衣服上有塵土就不以為我的心像白練那樣純潔高尚。當您的人生處在榮華富貴的高峰時,也不要對地位低的人感到厭倦。您請看太陽昇落,時光飛馳,和絃上的箭一去不返有什麼區別呢?

這是一首脫胎於漢樂府的詩歌,作者以遊子被人歧視的遭遇來闡述“賞士不遇時”的哲理。作者希望身處高位者能夠禮賢下士,善待高朋,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舊時阿蒙”亦可能變泰發跡。“士不遇”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一個普遍問題,歷來多有文人創作這類文學作品。諸如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董仲舒《士不遇賦》等,都描繪了未得志時文人的苦悶與彷徨。李益此詩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思考:未得志者並非沒有才能或道德低下,而是沒有獲得應有的承認。那些身處人生頂峰的人,要具有發現賢才的眼光,善待自己的朋友與下屬,懂得福禍相依的道理,賞士於不遇之時。否則,隨著時間的流逝,不但會帶來賢才的消亡,更有可能出現權勢地位互換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