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图报!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日韩对中国的抗疫援助

付永嘉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博士后工作站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战斗,曾经的“震中”武汉于4月3日正式解封,这象征着我国抗疫斗争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现时,日韩两国仍在与境内疫情缠斗。韩国首尔地区防疫形势紧张,政府被迫将原定截止到5日的“社交距离严守期”延长至4月19日。而日本亦面临东京确诊病例显著增加的危险状况,且不得不在东京等7个都府县宣布“紧急事态”。

知恩图报!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日韩对中国的抗疫援助

中日韩三国之所以在控制疫情的进度上有差别,是因为日韩选用了相对柔性的抗疫模式,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达到全面遏制疫情的目标。中国作为三国中第一个基本清除国内原发疫情的国家,在内部形势稳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的有利条件下,应重点支援日韩,携手在东亚建立国际群防群控机制。这不仅仅是对两国之前对华善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回应,更是在特殊国际情势下维护中国国家安全与利益的举措。为此,笔者有如下政策建议:

1. 加大对日韩防疫物资援助和其他支持,合力在三国境内战胜疫情。病毒无国界,中日韩三国在疫情面前命运休戚与共。若日、韩两个邻国迟迟无法扑灭境内疫情,则中国将持续遭受反输入风险,并被迫不断封锁边境;长此以往,东亚经济和产业链恐有解体之虞,此绝非中国利益所系。故此,在抗疫新阶段,中国应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方针,结成三国抗疫联合阵线,以最快速度平息东亚疫情。为实现此目标,一是要支持日、韩两国打好疫情歼灭战,重点向其提供紧缺的防护用品、药品和医疗设备。二是推动三国防疫设备标准互认,为抗疫关键物资提供过境便利;三是派遣专家和志愿医疗队,参照各省援鄂模式驰援两国疫区;四是发挥中国基建优势,在适当时机向日韩提供野战医院、方舱医院、安置设施的建设援助。

知恩图报!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日韩对中国的抗疫援助

2.探索新方法,尽早恢复三国间人员流动。新冠病毒具有潜伏期长以及无症状传染的特点;其大流行已迫使主要大国和经济体纷纷关闭边境,国际人员流动趋于瘫痪。在病毒扩散至全球,各国抗疫进度不一致的局面下,如何恢复被疫情“锁死”的国际交通,仍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值得注意的是,中日韩三国同为“抗疫优等生”,具有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战胜境内疫情的可能。一旦日韩两国国内疫情趋于平稳,我方应积极与日韩探索新策略,先行恢复三国间人员流动;以打通东亚“小周天”的方式为世界各国恢复交通树立典范。

为此,应借机深化三国出入境部门、卫生防疫部门的合作,采取“战线前置”方针。可各自派员到对方边境实行防疫层面的“一地两检”,对出境人员进行筛查,防止高风险人员登机登船;二是推动大数据信息共享与医疗记录互认,建立三国通用的“国际健康码”,便利低风险地区人员国际旅行;三是灵活运用电子手环、手机蓝牙测距和智能门禁等手段,为符合条件的旅行者提供在出发地(甚至自己家中)接受预先隔离的选项,降低隔离的总体社会成本。四是要共同防止其他国家案例输入;与日韩两国密切沟通,研判世界各国疫情风险,争取达成三国共识,在“对谁解封,何时解封”问题上一致行动。

知恩图报!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日韩对中国的抗疫援助

3.建立长效机制和常态化安排,形成一体化防疫应对模式。东亚三国地处温带,人口稠密,物种多样,在疫情面前具有脆弱性。未来,与COVID-19相似甚至更为凶猛的病毒完全有可能在东亚重现并传播。为避免东亚再度遭到传染病的“降维打击”,中日韩三方应以本次灾难为鉴,建立三国间防疫长效机制和常态化安排,并逐步发展一体化应对模式。推动建构东亚共同防疫机制,与我国近年来改善中日、中韩关系的整体外交战略相符合,有助于加强三国互信,并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实现有良好助益。

东亚共同防疫机制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中日韩应充分利用本次抗疫中积累的善意,依照“循序渐进,易者先行”的原则,在防疫相关的各个环节深化互助,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将本次疫情期间建立的短时安排常态化。对跨国救灾人员和医疗物资输送应建立长期的绿色通道;三国卫生防疫部门的专家交流应更加频密,并尝试互派代表,完善疫情早期预警和通报机制。其次,应与日韩磋商,争取在重大疫情方面实现医疗保险互认,使三国公民能在本区域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再者,应建立三方“稳外贸,稳外资”的共同安排,在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期间减轻本区域跨国企业的税收、经营压力,保障东亚供应链畅通,防止产业解体与外移。(责任编辑:高霈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