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前言:

這是一篇我學習、實踐印象筆記的覆盤文章,這個我已經使用4年多的軟件,它漸漸成為了我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

記得在2015年哪會兒,自己剛從傳統的外資汽車製造業轉行到互聯網汽車金融領域,面對全新領域,和接踵而來的新知識,我開始意識到,我急需一個「幫手」來幫我記錄、整理、彙總知識,以便我隨時學習和調用。

後來自己摸索用了幾年,感覺不得要領,索性就付費找牛人學習,這篇就是我的成果覆盤。

PS: 文章有點長,乾貨有點多。



01 少建筆記本,多用標籤搜索


#筆記本

「少分類,多搜索」這是我上完課後,印象最深,幫助我最大的一點。

不知道大家剛使用印象筆記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常年的windows文件夾分類慣性思維,導致我剛使用印象筆記,依舊沿用文件夾分類方式,會根據某個事情或是一個項目就建立一個筆記本,然後依次整理有序的排列開來。

這種方法在筆記內容少的前期,沒有什麼問題,可一旦你的筆記內容多起來,你的問題就來了。

你會發現找個筆記內容越來越難,耗時也越來越久,甚至會出現一個筆記不知道要放在哪個筆記本里面,結果又重新新建一個筆記本。

不知不覺印象筆記左邊欄信息越來越多,漸漸的你就會不想使用,最後可能想重新申請一個賬戶,從頭開始分類。

在學習了牛人的課程後,讓我很快找到了解決方案,下面是我現在使用的筆記本分類: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筆記本分類

這個筆記本分類方法是基於美國時間管理大師David Allen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 )流程邏輯,通過收集、整理、創作、輸出、歸檔這幾個維度的知識信息加工流程,構建得來。


1)收集箱

我先把從四面八方,不同渠道蒐集過來且未加工過的信息,統統先收錄到「我的收集」中,並且定期按照需求進行加工整理,不讓信息長期堆積。

其中還有專門的「微信」和「剪貼板」筆記本,專門方面移動端蒐集信息使用。


2)創作加工

通過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把有用的知識點利用「見感思行」的方式形成知識卡片素材庫,方便今後使用隨時調取。

而平時通過記錄日記的方式來沉澱知識,最後通過調用不同維度的知識卡片信息,來形成自己一篇篇的原創文章。


3)項目

這裡主要存放的是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

每個項目創建一個筆記本,所有項目相關信息統一存放在一起,方便及時查找,一旦這個項目完成併產出成果,就可以把筆記本移動到「歸檔」處,時刻保持項目筆記本組是最新狀態。

如果有新的項目產生,就在新建一個筆記本,但注意4*5原理,即大流程不超過4個,每個流程中筆記本數量,最多不超過5個。


4)歸檔

每個項目或加工的信息完成了,都會統一存檔到對應的「歸檔」筆記本存檔。

通過以上四個步驟循環操作,你的筆記本就像流水一樣始終保持最新狀態,不會出現臃腫的現象。


#標籤

標籤對於筆記本來說,是個非常好的補充,也只有筆記本+標籤兩個加在一起,才算是真正構建起了一個完整且立體的知識體系。

現在按照「少分類、多搜索」的原則,我模仿老師的模板構建起了自己在學習、工作、生活、幾大類的標籤組,並且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了微調,大原則是「標籤窮盡分類,但不重複」。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100-學習類」

主要在自己感興的閱讀、寫作、演講、投資、個人品牌、生產力工具、課程幾個維度進行分類,形成知識積累紅利,最終形成個人品牌。


「200-工作類」

目前是按照從事過的公司和項目來進行分類整理,今後這方面可以隨時根據需求更新增加。


「300-生活類」

家庭、生活經驗構建成了我幸福健康的來源,只有家庭幸福了,你的其他事情才會越來越好。


以上的標籤分類,你可以按照自己不同時期的需求,進行迭代升級,在結合課程裡面教授的標題組塊命名方法:人物+名字+關鍵詞、故事+關鍵詞、時間+關鍵詞,讓你搜索事半功倍,毫無死角。

這個標籤學習,還解決了之前一直困惑我的「杜威十進制」使用方法。

之前我向另一個牛人學習過印象筆記的分類心法,並且第一次聽說了「杜威十進制」分類。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思維導圖

可以看出,牛人們的心法在很多方面都是高度一樣的。

兩個方法唯一區別在於:之前筆記本分類使用「杜威十進制」對筆記本書分類,而現在學習的是用在標籤分類上。

我個人現在更傾向於使用在標籤分類上。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杜威十進制

印象筆記私人筆記本上限為250個,而標籤數量的上限為10萬個,「杜威十進制」廣泛使用在圖書館的分類編碼中,從這點上看,「杜威十進制」使用在標籤的分類窮盡中,更為合適。

一個小小的改變,瞬間讓我的知識「活」了起來,印象筆記越用越喜歡。


02 搭建個人協作系統


曾幾何時,「寫作」這個詞跟我八竿子打不著,因為在我「舊意識」裡,寫作是都是那些作家的事情,跟我們平民老百姓沒啥關係。

而隨著個人品牌和知識付費的崛起,寫作也逐漸開始平民化,普通人通過網上寫文章逆襲的事件越來越多,更是讓寫作成為個人品牌加分的利器。

我自己也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在2017年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開始了陸續的寫作。通過這2年的寫作,確實讓我得到了一些額外的紅利。

比如通過寫作,讓家人知道原來我的文筆還不錯,也通過閱讀我的文章,多了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渠道,增強了家庭成員的關係。

我老闆看到我的文章,得知我是個有想法且善於學習的人,於是在工作中給與了我很多的鍛鍊的機會,通過這種「間接」的秀肌肉,讓我比其他人更容易脫穎而出。

最後,寫作還是一個思想延續,幫助個人成長的好方法,通過記錄不同時期的想法和不斷覆盤,讓自己的成長有跡可循。

所以說,寫作是個人人可參與,人人有收穫的踐行成長方法。

然而,2年多的寫作也帶給我另一個困惑,我並沒有因為2年的寫作積累,讓我有成長複利。

我每一次的寫作只是用文字堆積而成,相互沒有關聯性,就像一次性的杯子一樣,用完就丟了,下次寫作再重頭再來。

這個有點像把一年的工作經歷,反覆使用了十年的感覺。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開始注重學習的複利積累。


1、元寫作(虛構類寫作要素+非虛構寫作要素)

這個概念還是我第一次聽說,不過對我啟發巨大。

簡單說,元寫作就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核心系統要素之一。

按照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寫作類別,將寫作拆分成為一個個小的寫作要素,平時注重小要素的素材積累,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調取借用,形成自己的原創文章。

虛構類主要指的是小說、散文、文學作品一類。

通過閱讀、研習一流作家的作品,對他們文字中好的地方進行裁剪、積累,最後進行仿寫練習,會對你文章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非虛構類主要指的是一些概念闡述、科普文章,術語類,和乾貨文章,也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平時網上看的文章。

以下就是按照課程學習,我的寫作標籤分類: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剛開始對於老師這樣的分類,我是不太適應的,因為不知道怎麼使用它,所以剛一開始我寫作方式依舊是老習慣,直接「硬」寫。

有時候會為了一個開頭,或者一個金句卡殼半天,好幾個小時才寫一兩句話。

有一次,看到網上一篇文章裡面,有幾個金句不錯,突然想起了老師的方法,索性用老師的模板實踐了一次,1-2分鐘搞定,很簡單。

前兩天寫文章,發現缺少幾個金句,就參考了金句要素,節約了不少時間。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老師經常說:寫作不是你打開水龍頭,靈感就源源不斷的出來的,而是應該象蓄水池,平時不斷的積累、蓄水,真到用的時候,才能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

再好的方法,如果你不親身實踐,你也不知道它好在哪裡。


2、時間銀行—見感思行,卡片寫作

如果說「元寫作」是寫作核心基礎,那「見感思行」無疑是寫作系統的兵器庫,對於寫作新手,或不能堅持寫作的人來說,簡直就是至寶。

按照這個模板,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可以幫助我們不斷積累寫作素材,以一張最小卡片為單位,開始你的寫作,沒有任何門檻。


見:即看到了什麼

感:有什麼感覺?開心?難過?激動?其他….

思:為什麼我會這樣想?

行:這對我有什麼影響?下一步我可以怎麼做?


這套卡片框架模板,可以靈活運用到某個素材的積累,每天日記模板,以及主題研究等等,更多適用場景我也在不斷實踐摸索中

下面是我學習「梁寧:產品思維30講」課程時,利用「見感思行」寫的卡片。

這樣的卡片,打上對應的標籤,存放在知識庫裡,有需要的時候隨時調取複用,非常方便。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建感思行卡片


3、時間銀行— 晨夕日記

時光一去不復返,貌似時間過後我們什麼也沒有留下,而留住時光最好的方式除了照片,就是文字記錄了。

老師推薦使用「晨夕日記」模板(如下)記錄每天的事情,記錄每天我們的一點一滴,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時光機」。

而文字是記錄成長最好的方式,當你開始記錄時,你會發現自己之前是多麼的無序和浪費時間,你會對時間顆粒感很敏感,也會在記錄中不斷的思考和反思,這個過程就是在成長。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在這一塊,我並沒有完全模仿歡喜的模板進行。

我在項目筆記本里創建了一個「成長日記本」,每天開始嘗試記錄自己發生的事情、思考和想法,我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個人實踐,來慢慢調整自己適合的方式。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覆盤 | 印象筆記,新中產必備的「第二大腦」


03 個人專屬操作系統

老師的課程雖然教授的是「如何搭建個人寫作系統」,我隱約感覺到,這門課程不僅僅是教寫作系統,也是在教我們如何搭建個人專屬的操作系統。

人的這一生要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和不斷的成長,生活在當今信息、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人生系統來應對今後複雜多變的社會。

老師的「寫作系統」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內核心法,熟悉掌握其要領後,可以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各種適合自己的操作系統,而印象筆記則是那個承載的工具,讓你的所有內核心法得以充分呈現和運用

兩者完美的結合後,就像課程裡說的,「道、法、器、術」形成閉環,最終形成我們的第二大腦和私人Google。



專注新中產的成長髮展

相信小任務也能有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