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客觀、真實地描述一個人是很難的。每個作者按照自己直接或間接的認識來解讀藝術家,從而把他塑造成一個多面而複雜的形象,可能使後來者無法辨別究竟哪種評論更接近藝術家本人。同樣,有關丁昆老師的作品介紹、美術評論也已有很多,每個評論者按照自己與丁昆的交往、和參閱相關藝術文獻,得到一個他認為的“真實形象”。我和丁昆老師相識經由吳斌引見,緣自禾社成立之初的活動,以及此後的交集,使我有機會接觸丁老師、並對他有一定的瞭解,因此本文僅從個人視角談談對丁老師的一些認知。

一、丁昆的鄉土寫實油畫中的詩意與詩境

丁昆老師早期的作品來源異常充沛,他有他的藝術"糧倉"——中牟“北大荒”,那是一個在黃河泛區有沼澤、沙丘,有成片的蘆葦、蒲草,也有各種水鳥、野魚的樂園;那裡是丁昆童年、少年假期盡情玩樂的地方。從“北大荒”到《沙風》、《大草》等作品,他逐漸被中國油畫界所知道和認可。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大草—1》 1999年

丁昆出身軍人家庭,童年、少年的假期基本上都是在農村度過,特別是姥姥家中牟縣東漳鄉,給他的童年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記憶。位於中牟縣北部的東漳,北隔黃河與原陽相望,是當地有名的古鎮之一,地勢西高東低,中部低窪,黃河大堤橫貫東西;堤北是灘區,堤南是黃河泛區。在黃河水的多次沖刷和漫侵之下形成斷斷續續的沼澤地帶,積水成片,沼澤連綿;蘆葦、蒲草一望無際。沼澤邊緣是鹽鹼荒灘,雜草叢生,鳥獸出沒,一片荒涼景象,中牟人稱這裡為“北大荒”。

《沙窩— 7 》 2007 年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然而,在少年的丁昆眼裡和成年的記憶裡,這個“北大荒”是另外的樣子,就像魯迅的“百草園”,並不是真正的現實圖景,而是他的藝術情感來源,是他無論走多遠在夜深人靜時都會頻頻回望的精神故園。在丁昆看來,他的童年、少年假期度過的東漳村,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北大荒”那成片的湖水和沼澤,一眼望不到頭的蘆葦和蒲草,葦蕩裡歡騰著各種叫不上名字的蟲子和鳥類,湖裡經常有野鴨嬉戲出沒;他熟悉地記得黃河漲水的時候,黃色的泥漿沖刷著岸邊的水草,河水裡遊弋著蝦蟹魚螺,蘆葦周圍是淺淺的沙丘和高高低低的沙崗;一片片的沙土地上也長不了特別高大的樹木,種類倒是極豐富;白蠟條、荊條、杞柳、紫穗、槐條……稀稀疏疏地穿插在蘆葦邊上、田間地頭;土地貧瘠,莊稼也長得歪歪扭扭、稀稀拉拉,大豆、玉米、花生、紅薯、一柞多高的小麥結著不太飽滿的麥粒……滿漫灘地;田間地頭的狗牙根、紫雲英、聚合草、矛葉、蒲公英、苜蓿、苟苟以及不知名的野草、淺淡的野花,點綴在黃漫灘和沙土地,偶見野兔草狐倏忽一閃而過——所有這些,在少年丁昆的眼裡都具有別樣的美感,這片土地與河流上的四季輪迴展示了生命圖景的多樣豐富,沁漫滋養著少年丁昆的藝術情感;從此生根發芽,假以漫長的時間,糅合著人生閱歷、情懷與敏感思考,幻化成丁昆早期大量的作品。可以說,是丁昆"百草園"的和諧、含蓄、平淡、自然使他早期的作品自然而然瀰漫著一種詩性的光華。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晚秋》 1999年

丁昆年少從軍,前期創作自然都是圍繞軍旅題材的主體性創作。在這一點上,丁昆沒有排斥、逃避,他坦然接受了眼前的道路。每一個人都離不開現實,相反,現實是一個畫家所能腳踏實地採集原料,進而藝匠加工創作作品的開始。那個時期,丁昆的關注點一直在努力讓作品更加貼近現實、表達充沛的情感。

《鴿聲》就是一幅主體性創作,也是丁昆的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油畫創作。這幅作品是為參加“南疆前線全國美展”而創作的,題材限定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丁昆嘗試了數張構圖和表現形式,但都達不到他想表達的意圖。他不想正面描繪血淋林的戰場,也不想借用激動人心、雄渾壯闊的場景來表現宏大氣勢,這些都與他性格不太相符。最後他決定構思一個在後方的公園裡,一個平常的週末,青草滿地、陽光溫暖,畫面正中一條長凳,右邊坐著一個受了傷蒙著雙眼的戰士,左邊是一個穿粉紅裙子的小女孩,她背對觀眾,眺望著遠方,憧憬著希望;畫面下方草地上,一群白色的鴿子自由自在地覓食,烘托著和平和安詳。在這幅主題性創作中,沒有戰爭的直面的殘酷硝煙,也沒有壯闊喧騰的軍隊,而是從人性的角度表現曾經的戰爭。這樣的表現方式使他的作品既關注現實,又昇華於生活原型,努力追求一種更有可敘述空間的藝術性,跳開常規正面的平鋪直敘,在那個時代顯得尤為別緻。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鴿聲》 1986年

所以,《鴿聲》在展出的時候,吸引了中央美術學院靳尚誼先生的目光,他在這幅作品前停了下來,詢問陪同參觀的尚丁老師:“這幅作品構思有點意思,這幅畫是誰畫的?”前輩這樣的反饋,對一個年輕畫家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並具有指導意義的。所以丁昆後來的《婆姨們》、《發黃的雲》等作品也是這樣的表現方式:題材是主題性的,但是沒有從正面去表達,而是從一個詩意的角度來表現,立足於自然現實,提煉並抽離自然,賦予作品詩情畫意。這些作品中的精神氣質,正是少年丁昆在黃河灘邊、蘆葦蕩裡、沙丘邊上種下的閃亮的種子,在藝術創作的年月裡醞釀萌芽、湧動勃發。

丁昆在部隊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真正為他贏得聲譽、被藝術界認可,是他創作於1989年的作品《沙風》。這幅油畫是丁昆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第一件創作,他從自己的現實生活感受出發,敏感地抓住“風沙”這個素材,採用具象寫實主義語言呈現,獲得了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使得丁昆躋身於新中國第三代代表性畫家的行列。那一年,丁昆26歲。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沙風》 1989年

《沙風》在風格上屬於鄉土寫實繪畫。這種題材以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作品展覽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和全國青年美展上羅中立的《父親》為開始,他們以誠懇的態度表現大地上質樸的美和他們近乎原始的生活。這些不加粉飾的作品,作為一種清醒、健康的思考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讓我們看到在艱辛、艱苦環境裡生活的人,仍然保持著人的溫情和尊嚴,使得鄉土寫實繪畫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具象語言、鄉土現實主義題材就成為中國那個時期的繪畫主流。《沙風》的創作背景是豫東地區,中牟東漳鄉一帶。在丁昆童年記憶裡,東漳鄉一方面是他的“百草園”,一方面是當地人眼中的“北大荒”。四季常見的沙風,刮大了天都變成了紅色;一到大風天氣,床上、地上、灶臺上到處都是一層厚厚的沙土。土地太過於貧瘠,加上水患、風災,雖然辛苦勞作,但能從土地上獲得的並不多。中國農民身上最感人的品質就是堅韌,雖然生活如此艱辛,他們平靜接受。農民身上這些樸實、真誠、內斂、忍耐的品質深深打動著丁昆,農民在土地上年復一年近乎儀式感的艱辛勞作生活,經常使得這個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漢子動情感染。“他們” 中,就有畫家丁昆的姥姥、母親、舅舅們,所以他並不是從一個局外人、旁觀者角度描繪、不是從俯視的角度觀看,他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作品中“老嫂子”就是他的嫂子,他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他的叔叔、舅舅、表哥侄女們。他描繪農民的心態是純潔的、坦然的,狀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刻意設計“愛”、“尊敬”、“歌頌”等意識形態的正確需要,他更像是通過畫筆和他的親人們親密對話、交流。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鄉村姑娘》 2010年

東漳村農曆月逢三、六、九為集貿日。1989年春節前,丁昆去姥姥家,正趕上趕集,在東漳的集市上,看到了一個盲女。集市很熱鬧,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一面土牆的架子車上,兩手抄在袖頭裡,低著頭,身邊有頭黑色的小毛驢,它似乎也知道主人是盲人,低頭溫順地挨著她。在創作《沙風》的時候丁昆就想到了這個盲女,考慮以她為主題,以沙風為背景,表現畫家自小就所熟知的農村、農民,同時像在創作油畫《鴿聲》這幅主題性作品一樣,在構圖的時候,有意、或者無意避開熱火朝天的農村勞作場面。但是盲女的形象又讓他覺得畫面過於沉重,和他內心想表達的意境不相符……直到有一天,他忽然眼前豁然一亮,如果把盲女換成在土牆下背風的女孩,畫面中的所需的意境一下子就有了。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風》 1990年

丁昆在創作《沙風》的時候一直告誡自己不要畫成農村風俗畫。他清醒地知道他的創作道路是鄉土寫實主義的現實關照,是根植於畫家對生活的親身體驗和深刻觀察,是一個在繪畫精神、主題和風格上都緊貼時代脈搏的藝術家。在處理《沙風》背景的時候,為了避免畫面有老舊的感覺,他在老牆的後面從構圖的角度又接了一段紅磚牆,更符合社會時代發生變革的情境邏輯;老杞柳發著新枝,表現未來和希望,秋草表示著生生不息;黃沙漫天但還是透出一小塊藍天,象徵永恆——雖然生活艱難、困苦,但還是有希望和憧憬。也許這就是丁昆在當時很多鄉土寫實繪畫中的與眾不同吧。他在看似主題性的作品中,實際上更著重去講求韻味意會,更重視藝術創作中的詩性、詩境、詩意的美;有意或者無意避開熱烈、雄渾、壯闊、險峻的外表;更講究隱藏在作品中的人文情懷;這種詩境的表達呈現來自於他少年時期的的經歷,是有感而發的陳述、思索和感嘆,是以自身的切身體驗為基礎的肺腑之言,所以才顯得真實、真切。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兩位大嫂》 2010年

《沙風》獲得認可之後,丁昆又連續創作了《暖冬》、《剁草》、《季風》、《沙窩》等反映中原農民生活為創作背景的作品。數年間,他用腳測量遍了這片土地與河流,這裡的陽光、風雨、鄉村、田野、草木和勞動人民,都是他創作的題材,是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靈感和源泉。2000年,丁昆這批描繪中原鄉土的作品在上海舉辦了“中國鄉村---丁昆油畫展”,受到了一致讚賞。這些鄉土寫實繪畫不是以時髦的形式魅力吸引觀眾,而在於通過最為虔誠、質樸地描繪對象,創造出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氣氛和精神價值。同時我們注意到,丁昆雖然一直在畫鄉土題材,但是他並沒有畫成風俗畫;他認為鄉土繪畫還是要有更為深刻的精神內涵,而不僅僅是農民現實生活的表象;他認為繪畫應講求畫面背後的詩意,不在景色之美,亦不在語言詞藻之美,而在於畫者自家的胸臆。他的觀點和徐悲鴻先生所引入和提倡的法國現實主義學派風格要求一致:作品既要如實反映生活,又要充滿含蓄優雅的調性。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沙窩—2》 1999年

自2001年開始, 丁昆開始創作以自己為模特的大尺幅肖像畫《人像》系列。肖像畫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傳統題材,從古埃及到公元一世紀古羅馬龐貝壁畫出現的肖像畫,到15世紀初新興的貴族階層、富商以及他們的家人的肖像畫,以及美術史上很多優秀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自畫像。顯然,肖像畫、自畫像在美術史上是一個很老的題材、很舊的話題,但這些都不是丁昆創作《人像》系列的根本原因。當時丁昆以《沙風》引起關注後,又連續以此風格創作了一系列作品,然而怎樣避免把鄉土寫實主義畫成農村風俗油畫、怎樣和別人拉開差別,這些都是丁昆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求變是一個藝術家創作的本性,而肖像也是丁昆感興趣的題材,在這樣創作過程的需求下,他以自畫像為切入點,希望藉此走出《沙風》、《大草》的既成,突破自我。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人像—10》 2000年

丁昆的《人像》系列顯然是從另外的角度對自己的生存、生活的現實性表達,和上世紀90年代眾多以大頭像為創作載體的外向型作品不同,他選擇回到內心和自我,表達自我內心與現實生存環境的自我反思和追問。丁昆的人像系列和他以前作品在表現形式上都有所不同,整個畫面基本籠罩在灰褐色調子裡,有意減弱了人像的結構,借題發揮,強化繪畫性;這些人像營造出一種晦澀的多義性,以各種角度直視觀眾、或帶入冥想。透過這些尺幅巨大的朦朧的人像,我們看到丁昆作為藝術家的一面:敏感、自我,同時帶著思考的憂傷,使得這些作品附著了一種朦朧的詩意。我們看到了少年丁昆站在東漳鄉的無邊無際的蘆葦蕩邊、河漫灘地頭、風沙掠過,驚起三兩水鳥。這種詩性包含著深厚的“北大荒”的情愫,也隱約透著宋畫裡的細潔淨潤、單純典雅,同時也和他面臨的生活、藝術困境等等一切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人像—1》 2000年

然而,丁昆最想表達的還是鄉土寫實題材,這與他的情感來源、藝術觀念、審美理想最為契合。因而在他的多個作品系列裡,鄉土寫實主義這些作品在藝術力量和表現深度上,比畫家其他的藝術探索更為深刻。2017年12月29日,“鄉村記”丁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作品彙報展(2016----2017)在河南省美術館隆重開幕,展出丁昆兩年來寫生和創作的140餘幅作品,分為風景和人物兩種類型。這些作品在構圖構思上更為單純和簡練,色彩更為清晰和明淨,他有意淡化暗部和陰影,注重畫面裝飾性和平面性。這批嚴肅的繪畫藝術作品《鄉村記.人物一》、《農家耕牛圖》、《農家雪》等,構圖簡潔有力,色彩明快清晰……除了欽佩畫家作品數量的豐厚、藝術本體語言的銳度之外,重要的是我們從作品的背後,感受到丁昆作為藝術家對時代、社會、農村、農民的深厚情感和嚴肅深刻的人文關懷,這在眼花繚亂的當代藝術大行其道的今天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尊敬的。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農家雪—6》 2017年

丁昆對鄉土寫實油畫的前途有過長久思考,對於他而言,土壤決定所生長的植物,時代決定所呈現的藝術。他在表現鄉土藝術時有自己的獨特心境--詩境,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詩意。隨著時代的發展,歌唱往昔的、即將逝去的生活情調要慢慢淡去,我們應該以更高的熱情去表現歷史浪潮中的精神屬性。在中國鄉土寫實繪畫還是有生命力的,鄉土寫實繪畫也有足夠的條件在當代藝術生態上佔據它應有的一頁。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鄉村記—人物1》 2016年

二、作為知識分子的退隱與淡泊

文人士大夫階層,是中華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脊樑,但是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時期,也造就了文人的奮鬥、進取與退隱、淡泊的雙重矛盾心理。“進”是“居廟堂之高”,“退”為“處江湖之遠”,這是自北宋起文人士大夫群體所形成的矛盾雙重生活狀態。“居廟堂之高”時,他們更多從“國”的角度去思考和處理問題,事無鉅細且如履薄冰;“處江湖之遠”時,他們則寄情山水,著書立說,追求自我、實現自身的價值。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豫西山鄉—14》 2017年

作為當代知識分子、具有文化擔當的丁昆身上也具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這種矛盾雙重心理:身兼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油畫藝委會主任,他有奮爭進取的一面:自2007年,丁昆當選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迄今已經十餘年。他知道這份責任的重大,積極推動全省的油畫乃至美術創作的發展,積極搭建省內外美術交流平臺;作為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為大量的學術活動做了很多前期籌備、組織藝術家、展覽佈置、學術研討、畫冊出版等瑣碎工作,丁昆付出了大量外人看不到的時間和辛勞。以“油畫中原”為品牌,開展了一系列大型寫生活動,至今已經舉辦十餘年,先後走進了鄭州、安陽、洛陽、許昌、紅旗渠、信陽、商丘等地。在近些年的寫生互動中,形成比較合理的老中青三代創作隊伍,他們通過寫生活動相互認識和熟悉,互相汲取經驗,客觀上為河南油畫的整體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河南乃至全國美術界都成為了一張響亮的名片;丁昆著眼河南藝術薪火傳承,發現和培養新人。河南油畫新人在一次次活動中綻放出力量,背後離不開美協領導的精心策劃和指導。這些都是丁昆作為一個當代知識分子的進取和擔當。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鄉村記—人物16》 2017年

同時,丁昆也有作為藝術家那種退隱和淡泊的一面:他沒有奮爭仕途,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下求索,三十餘年筆耕不輟。1989年丁昆26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得了銅獎。這對從事油畫的藝術家來說是個早慧的年齡,當年那些獲獎的年輕的“星星”們,如今都已經在各自的崗位上長成了參天大樹。東北的韋爾申,中央美術學院的楊飛雲,中國美術學院的楊參軍,以及段正渠、王廣義、王勝利、劉大明、焦小健.......。從某個角度來看,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類獲獎藝術家為後來中國油畫的創新、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這些青年油畫家在這屆國展中得到肯定和鼓勵,以此為起點,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逐步成長為各自部門的中堅力量。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鄉村記—人物17》 2017年

改革開放那些年,全國流行人才東南飛,南方也有機構和高校給丁昆拋來橄欖枝,他也曾心動過,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創作和業務方向,他最深情的還是中原這片土地,這裡的風景山水、人物和故事是他創作的基地。這裡有他的“北大荒”,有他的心靈家園,面對繁華的都市誘惑,他像歷史上的文人墨客一樣,內心更向往精神家園。所以,他選擇留在河南,堅守自己的創作陣地,堅持自己的創作探索。“人生何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所傳達的退隱和淡泊,正是丁昆在面對各種選擇時的那種文人態度。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豫西山鄉—7》 2017年

丁昆,一個文人,一個知識分子,作為美協領導躬耕事業不辭勞苦;作為一個畫家,稟賦異常且勤奮過人,篤定地描繪著他一直深愛著的中原大地。除了美協事業的責任擔當,丁昆沉醉於自己的創作之中,對名利沒有太多追求和野心,對自身的藝術追求,卻絕不姑且,他沒有因為《沙風》的成功而固守那樣的風格和題材。《大草》系列、《人像》系列等都是他突破自我,不斷嘗試,不斷追問的創作心路。最後他選擇回到初心、回到鄉土,回到他的“北大荒”;而這次迴歸,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題材的迴歸,更多的是一種藝術觀念、價值取向、精神性的迴歸:物象更加單純和統一,人物畫刪除或者弱化了繁雜的背景,風景畫刪除人物,甚至是動物,畫面更加簡潔和純粹;丁昆坦承他的很多人像創作都是擺拍,但他當然不是對圖像的直接挪用,而是主動對圖像再造重構,他把畫面壓在灰色調上,降低了顏色的飽和度,只選取要表達的物象,刪除多餘的環境,他以一種平視的視角和作品中的人物對話。面對這些作品,我們能想到的是平淡、自然、真誠、質樸、善良......,只有內心足夠平靜、淡泊,才能夠表達的這樣真實和深刻。

詩性與淡泊——我眼中的丁昆

《鄉村記—人物10》 2017年

關於藝術家:

丁昆:1963年出生。就學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法國克勞德·伊維爾油畫材料技法研究班。作品自1986年至今二十餘次入選國家重要展覽,其中,1989年《沙風》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銅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暨東方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炎黃藝術館、香港文物展覽中心、臺灣索卡藝術中心、日本仟代田俱樂部、國際奧委會等收藏。

現為中國油畫學會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油畫研究會會長、河南省美協油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協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