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2019年的最後一天,百萬粉絲漫畫育兒博主粥悅悅因為懲罰6歲女兒獨自在家一事登上了微博熱搜: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圖文有點長。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孩子(三個孩子裡的老二)沒有按時寫完作業,所以按照之前的約定,粥悅悅全家其他人開車去了珠海長隆遊玩,把6歲的女兒一個人留在了廣州的家裡。


對此粥悅悅稱“風險可控”,並得意於這樣“殺雞儆猴”的成果。


此事一出,即刻引發大批網友評論和批判: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另一位微博育兒大V張思萊則直接評論“你違法了!”: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類似粥悅悅這樣的“恐嚇式”育兒,還有前段時間被網友罵上熱搜的男明星楊爍。

他在節目《一起出發吧》裡,對兒子楊雨辰極盡言語打壓,表情嚴厲,毫無溫情可言。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粥悅悅和楊爍的育兒方式如出一轍:對孩子打壓、控制,實施恐怖式懲罰,讓孩子懼怕自己,規矩還特別多,家長權威高高在上。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有網友指出,無論粥悅悅,還是楊爍,都是PUA式育兒的典型代表。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什麼是PUA式育兒:不尊重孩子,控制孩子打壓孩子,為了讓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的要求,犧牲掉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自我能力感。


在這種極端方式下,孩子特別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目前博主已經刪除微博並公開道歉,但關於這件事的討論,卻給很多家長都敲醒了警鐘。


有多少孩子,毀在了爸媽們自以為是的“懲罰”上。


01.你以為的“長記性”,其實是孩子的童年陰影


前不久,上海火車站的一幕,同樣引發了巨大爭議。


凌晨3點半,一個10歲男孩被父親送到火車站,父親留下了一個碗讓孩子跪著“討飯”,然後揚長而去。


當民警發現孩子時,衣衫單薄的男孩已經凍得瑟瑟發抖。在男孩的敘述中,民警才知道,之所以被留在火車站乞討,是因為沒做作業被父親懲罰。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在旁人看來,父親暴怒之下懲罰兒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讓孩子討飯”的衝動型懲罰,卻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孩子。


對孩子來說,變味的懲罰,本質上是一種拋棄,一種恐嚇。


記得曾經看過一則新聞。


雲南一個小男孩因為被懷疑偷拿了兩千元錢,被親媽“遊街示眾”。


視頻中,小男孩被一根繩綁在摩托車尾部,一開始踉踉蹌蹌,摔了一跤後,直接被拖行了一段距離。當媽媽停下摩托車時,小男孩雖然沒受什麼傷,但已經哭得面目全非。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父母原本應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卻用這種擊潰孩子自尊和安全感的方式,親手給他們的童年蒙上了陰影。


懲罰之後,孩子們記住的,也許並不是所謂的大道理,而是以為自己被拋棄的那種絕望,和被“當眾處刑”的難堪。


美國育兒專家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中,把這種所謂的“教育”稱為“愛的撤回”。在她看來,“這種暫時的情感拋棄,不是體罰,而是比體罰更冰冷的懲罰。”


02.不妖魔化懲罰,提倡合理地“懲罰”


那麼,孩子犯錯之後,爸媽到底能不能懲罰孩子呢?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片面地理解“懲罰”,與其妖魔化“懲罰”這件事,不如從根本上讓懲罰變成教育。


合理的懲罰,能讓孩子懂得敬畏規則,同時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要想讓“懲罰”擺脫情緒化、極端化的現狀,走向“成全”和“教育”,爸媽們不妨從以下三點入手,改變自己對懲罰的認知。


01.懲罰應該是“自然後果”


兒童教育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提到:


“懲罰包含一個基本的原則:懲罰,不是、也不應該是教育者對孩子的報復或反擊。如果這種懲罰是為了教育孩子,那這個懲罰必須是因為孩子的不當行為而導致的合理的、必然的後果。”


這就意味著,爸媽們在決定懲罰措施時,既不能“一刀切”,全用沒收零食、不準玩電腦等措施來應付,也不能過分嚴厲,讓孩子陷入被懲罰的痛苦中。


有朋友經常抱怨,說兒子做事毛毛躁躁的,為了磨磨他的性子,每次她都會讓兒子做一百道口算題,美其名曰“學習懲罰兩不誤”。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其實,這種做法恰恰違背了“自然後果”原則。


做事毛躁、求快不求質,這也許是性格使然,用做口算題來“懲罰”,反而會讓孩子下意識地把學習和懲罰聯繫到一起,形成“負面強化”。


這樣懲罰的效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而且還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和厭學心理。


02.孩子有權利瞭解自己被罰的原因


對爸媽來說,懲罰孩子的本意,更多的是希望讓他們學到東西。這就需要讓孩子明確,自己是因為什麼被懲罰。

《慶餘年》裡有這樣一幕,郭麒麟扮演的範思轍跪在門前,旁人問他為何被罰跪,他哭喪著臉說:“肯定是我惹爹爹不高興了。爹讓我跪,我就跪吧。”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他顯然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罰,只是出於對家長權威的恐懼,和以往被懲罰的經驗,下意識地選擇服從。


博主粥悅悅懲罰女兒的方式與電視劇如出一轍。


對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她的認知能力顯然還不足以讓她認識到,“沒完成學習任務”和 “不能參加全家出遊”之間存在什麼必然聯繫。


她所謂的“接受懲罰”,只是一個還沒有反對能力的個體無奈之下的屈從。

03.懲罰與愛並不矛盾


為人父母,我們最需要讓孩子知道的是:

哪怕你犯錯,被懲罰,但爸爸媽媽依然愛你。


看過一則新聞。武漢有個小男孩,經常喜歡把自家樓裡電梯的所有樓層都按一遍,經鄰居和物業調取監控,才發現電梯遲遲不來的原因是他在惡作劇。

被發現後,他的家長感到十分抱歉,讓孩子專門寫了檢討書張貼在電梯裡。


讓人意外的是,一起被貼起來的,還有他爸爸的檢討書,上面寫著:“爸爸沒把你教育好,也有責任,我們一起寫。”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這位父親的做法很值得欣賞,既做到了懲罰和教育孩子,也不忘和兒子一起分擔寫檢討書的尷尬。


有愛但不是溺愛,有罰但不是胡亂責罰,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懲罰教育”的作用。


03.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古人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所謂長大,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如果家長一味地維護、溺愛孩子,毫無懲罰措施,那麼只會培養出無法無天的“熊孩子”。


但是,過度的懲罰,不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還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真正合理的懲罰,是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用最小的試錯成本,為孩子的成長掃除障礙。


楊爍“虐子”,育兒大V“虐女”: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選擇懲罰,也許就是選擇了一門最難把握尺度的學問。


有人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懲罰教育”同樣如此。


爸爸媽媽們,請一定記住,懲罰的出發點永遠是愛,你懲罰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放任自己,而是“讓孩子受益”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在他們破土而出、奮力生長的過程中,請多一點耐心,一起等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