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版“许仙”救红蛇,同样是救蛇,他比许仙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有个叫李元的男子,坐着船过吴江,到岸边的时候看见一条一尺长的小红蛇,被牧童搞得团团转,这种故事的男主角通常都是野生动物保护者,手段无非就是“购买放生”,遂给了熊孩子一百钱,买下这条小红蛇。

宋代版“许仙”救红蛇,同样是救蛇,他比许仙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这一点要说一下,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你这样就给熊孩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后会不干牧童去专职捕蛇的。保护野生动物还得从源头入手,截断供求产业链,科学放生,救助性放生,总之李元当时没想那么多,拿到蛇,捋直洗净,就给放回草丛里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李元又转悠到吴江,漫步长桥之上。迎面走来一位男子,对自己递上名刺拜谒,自称进士朱浚,仪表堂堂,风骨清耸,“我家大人想要见您,因为年迈久未出行,请您到舍下一聚。居所不远,离桥数百步即到。”

换了谁这时候心里都得犯嘀咕吧,这是黑店拉客新花招?反正我不去,爱谁去谁去,李元脑海思绪纷呈,马上就回绝了,但是挡不住小朱盛情相邀,最后还是跟着去了。

不远处有一艘彩舫靠在岸边,这个彩舫就是古代版小号邮轮,龙舟上面搭建亭台楼阁,朱浚拉着李元就上船起航了。

行至一山前滩边,数十名官员站立岸边迎接,一行人同往。面前朱漆大门,侍卫林立,往前殿阁高耸凌空,使人感觉王侯府邸比之也不及。

入殿,一人头戴高冠着道服站在大殿,两边站立的侍女个个美若天仙。旁边官员道:“此乃吾王。”朱浚忙引李元上前拜见。王开口道:“我的儿子在江岸边闲游,不幸被顽童羞辱,几乎活不了了,全靠你的仁心善举,救了他的性命。”

这个时候,李元才想起来去年救蛇的事,这一颗悬着心终于落了地。王看着朱浚,让他对李元行礼拜首百次,并要李元坐着接受此礼,即使这样,还是觉得不能回报李元对儿子的救命之恩。

接下来就是大摆筵席,推杯换盏间,李元问王,为何会居于此处,王回答道:“吾本来是南海的鳞长,有微薄的功德于人世间,上天任命吾为安流王,让吾居住于此处。这里的山川湖泊泉水都有灵性,适合颐养天年。”停顿了一下,王又开口道:“吾还想报答你,吾有个女儿尚未成年,你若能接受她,时常可以得到她的帮助。再增你白金百两,不是我吝啬珠宝,而是白金更容易出售。”

于是乎李元就这么吃着火锅唱着歌,带着白金,携美女在众人簇拥下返回了,故事并未提及李元是怎么回的话,但想必他确定不是黑店拉客后,胡吃海塞一顿,也不管是不是仙人跳了,就这么领着一条美女蛇打道回府了。

宋代版“许仙”救红蛇,同样是救蛇,他比许仙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小女孩自称云姐,十三岁,贤惠聪明,李元很喜欢她。之后过了两年,科举考试前一天,云姐说要为李元去礼部窃取考题,出门不久,怀里揣着考题就回来了。

这个李元自己不好好用功,一个小女孩去偷考题,他也不阻止,回来还按照题目一顿准备,真是有辱斯文啊,难道这就是读书人的“窃”不算“偷”?没出意外,第二天考试,果然是一样的考题,作弊作的心安理得,之后被录取,调丹徒薄。

时光荏苒,小姑娘已经来到他身边六年了,很突然就跟李元辞别,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大概是还够了李元的恩情,了却缘分了。

宋代版“许仙”救红蛇,同样是救蛇,他比许仙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回过头来,我们再捋捋,能在民间流传,肯定是切中了人们内心的某些诉求,满足了内心遐想。李元因救蛇而金钱在手,美女在侧,平步青云,财色名利,这就是现在网络调侃的翻版,“当上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看来古往今来,普通老百姓的愿望还是那么朴实无华且枯燥啊。对比许仙,李元就是开了挂,没有任何波折磨难。

赠白金而不是赠珠宝,也考虑了珠宝不容易出手,容易留下隐患,有神通的美女伴在左右,想到的是窃考题而不是自己的真才实学来通过考试,六年之后自行离去,通通都是自己的德行高尚,等价交换得到这些福利,因为救蛇这个行为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这些小细节都能体现底层大众想象力是存在阶级局限性的。

当然救蛇这种小小的善举,换来蛇报恩情,从而改变人生,也反映了人们对知恩图报,行善积德这类行为的认可和期待,在社会中是值得提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