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去報復性消費吧,我只想報復性賺錢、喪心病狂地攢錢!”


“你們都去報復性消費吧,我只想報復性賺錢、喪心病狂地攢錢!”


“你們都去報復性消費吧,我只想報復性賺錢、喪心病狂地攢錢!”

最近聽到的最良心的一句話是:“你們都去報復性消費吧,我只想報復性賺錢、喪心病狂地攢錢!”

經歷疫情前,缺錢帶給我的影響是,沒有它,我怎麼敷最貴的面膜、吃最爽的擼串兒、以及“包”治百病;經歷疫情後,缺錢帶給我的影響是:真的會活不下去!

手裡有糧、心中才不慌。之前被媒體上宣傳的消費主義洗腦,好像不買名牌很丟人、父母那種節儉的生活方式很落後……一場意外來臨,才知道過去被商家掏空的錢包都是自己交的智商稅。

調研顯示,好好賺錢、努力攢錢、絕不亂花錢是目前廣大年輕人的不二目標。

賺錢這件事一口吃不成個胖子、急不來,但攢錢這件事可以說幹咱就幹。被35萬豆瓣青年封神的“喪心病狂攢錢小組”讓我門見識到了廣大網友、年輕朋友攢錢的戰鬥力。真的是不攢則已、一攢嚇死自己。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這個小組,發現在攢錢這件事上可以分為三個門派:


門派一——記賬派:

可以數十年如一日長年累月地記賬、然後年終總結全年消費用度、淨資產:

也可以做得更細緻,每天都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數,

還可以打破傳統、別出心裁,將自己所有身家物品——大到電腦、小到襪子——建成表格、登記在案,

下次看到便宜、打折就想囤東西時,先拉出表格看看自己有沒有、有多少,便滅了那顆蠢蠢欲動的心。


門派二——省吃儉用派:

這一派的路數講求怎麼省錢怎麼來。一頓飯2.5元能解決的,絕不花3元,

別人一年更換一次蘋果手機,自己的一臺電腦可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用個十來年:

日子過的苦麼?別人看來也許有點吧,但在省吃儉用派教徒看來,剩下的每一塊錢都能成為自己快樂的源泉。畢竟。這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靠著一張又一張鈔票負重前行。


門派三——擼羊毛派:

簡單來說就是,免費試用的東西統統領一遍、幾毛幾分打卡領紅包的機會一個都不放過。雖然有些耗費精力,但擼到就是賺到。不花錢還能在電商平臺上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技能可不是誰都有的。

小組裡臥虎藏龍,靠著這三類方法湧現出,在開銷巨貴的魔都每個月只花600元就能生存下來、以及不到25歲存款就達到50萬等一批大神,

不得不讚一句,現在的年輕人啊,彪起來自己都怕。

2020年的開頭確實挺難的,朋友圈裡沒錢、缺錢、想要賺錢的呼喊聲此起彼伏,

雖然攢錢的道理和方法大家都明白,但還真不是每個人都能下決心做到的。我問了一些朋友,接下來打算如何攢錢好去把艱苦樸素的日子扛過去?結果發現,雖然窮是我們的共同命運,但對抗窮的方法還是因人而異。

比如,有朋友想(不)得(夠)開(窮),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絕不委屈自己,至於其他方面,“任憑處置”:

有些朋友實在,省錢、攢錢這種技能不用特別學習,等你當了爹媽後,自然就會了,


還有些朋友秉持著要“治根”的想法,認為攢錢節流只是“治標”,開源想辦法賺錢才是王道。

其實,無論是勒緊褲腰帶、還是開源找外財,認真思考金錢與我們的關係是一生的必修課。這裡有五個建議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 第一,丟掉金錢羞恥。

金錢羞恥(Money Shame)這個概念是金錢教練(Certified Money Coach)塔米.萊利(Tammy Lally)提出的,是指人內心深處會根據自己銀行賬戶的餘額、居住的房屋、穿衣打扮等這些和金錢相關的消費選擇來定義自己,並且會因為自己無力負擔更昂貴的東西,產生強烈羞恥感,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進而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比如,總喜歡主動買單、預算只夠買本田卻硬著頭皮買奔馳……在外人看來這些人的財務狀況絕無問題。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方面喜歡通過金錢找尋自我身份和價值,一方面虛榮心/跟風心理作祟導致負債,這是很多現代人的財務“病根兒”。

想要存錢,擁有健康的財務狀況,拋棄金錢羞恥是第一步。要記得,自我價值不是由淨資產決定的。

  • 第二,找到能同你談錢的朋友。

談論財務問題、談論窮困向來是社會禁忌,大多數人選擇避而不談,一方面是自己的羞恥心作祟,另一方面,也不喜歡遭到來自他人的批評。

塔桑達.達科特(Thasunda Duckett)是美國Chase Consumer Banking的首席執行官,她建議大家找到幾個能和你討論錢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拋掉羞恥感和批判,敞開心扉去說說自己在金錢上遭遇的困境,群策群力可以幫你看看為什麼你的財務會發生問題?有什麼解決辦法?如何採取行動?或者,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傾聽和一點同情心,並不需要真正的實際解決辦法(道理和辦法自己都懂)。

有這樣一個小團體的幫助,能讓我們更真誠地去面對自己與金錢的關係。

  • 第三,想清楚什麼是錢?

社會學、經濟學等各方面對金錢都有自己明確的定義,我們要去思考錢是什麼不是去給錢再下一個定義,而是想清楚錢對自己意味著什麼。

對有些人來說,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的一切決定、行動都是向錢看齊;對有些人來說,錢是定義、丈量自己的標準和標尺;對有些人來說,錢可能就是完成自己小心願的一種機制,不必多多益善,夠用就好(比如存錢去聽愛豆的演唱會)。

我們總有一種偏見,認為財務出現問題的人要麼懶惰、要麼愚蠢、或者不善於賺錢,並非全然如此。其實多數時候與我們的金錢觀(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有關。金錢觀根植於我們的童年——比如父母如何對待金錢,是我們信念系統的產物——比如與錢產生過的經歷,它塑造了我們處理金錢的方式。

回憶一下童年時的金錢記憶:當你拿到錢的時候感覺怎麼樣?是激動?驕傲、還是困惑?你都用錢做什麼了?去了糖果店、還是存銀行了?父母是如何談論、對待金錢的?再問問自己:花錢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多數消費是在無聊、孤單或者療傷時進行的?還是理性消費?自己真的很重視買來的東西嗎?

我們只有把這類問題想透、認清楚錢對自己意味著什麼,才能真正展開行動去認真賺錢、攢錢。

  • 第四,為什麼要存錢?

如果你打算存錢,在開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你存錢是為了什麼?有必須要買的東西?為將來打算?還債?一時心血來潮?受群體影響?還是在金錢這件世上只能靠自己?存錢是短期的救急行為、還是想要養成長期的習慣?

如果以上問題你都有明確的答案,就可以開始著手存錢了。塔桑達.達科特給出的建議是:

1.將自己存錢的目標可視化。

找一塊白板、紙板都行,把你攢錢的目標寫上去、貼出來、畫出來均可,製作成金錢目標願景版。比如,想攢一筆錢去歐洲旅行,可以把最想去的景點圖片貼上去、定期在空白位置更新自己的攢錢進展。

“目標可視化”並不是什麼神奇的讓攢錢變多、變快的方法,而是時刻提醒自己:願景板上的目標是我實際想要去的地方以及生活的方式;以及,行為需要與目標保持一致,才能真正實現目標。

2.記賬。

記賬可以告訴你自己的錢都去哪兒了,從而可以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無論用什麼方法,堅持是關鍵。

多數人都認為存錢、儲蓄、理財是一套好習慣,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將存錢這件事內化成自己的習慣,就像每天洗臉吃飯一樣。無論是建立兩個賬戶(消費/儲蓄)、還是往自己的存錢罐裡每天放5元、10元、或者把想買的東西先在購物車裡放24-48小時後再考慮是否要入手。在攢錢這件事上,採取哪些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就開始行動。

  • 第五,永遠別忘了對自己好一點。

存錢的本意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和消費自由,並不是苛刻自己。人生苦短,我們不提倡消費至上、行樂及時,但也不至於像莫里哀筆下的阿巴貢那樣為了省錢讓自己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餓得睡不著覺。在享樂與節儉之間尋找好自己的平衡點。

如果忍不住就是想花錢呢?我建議你儘量減少不必要物慾,把錢花在刀刃兒上——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吧。畢竟,它跟隨自己一輩子,是筆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