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一章:無之以為用。你瞧不上的人或事可能會幫大忙

《道德經》第十一章:

三十輻①,共一轂(gǔ)②,當其無,有車之用。埏(yàn)埴(zhì)以為器③,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④,當其無⑤,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①輻:車輪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車的鋼絲。三十輻,是一個車輪直棍的數目。

②轂(gǔ):即車輪中心穿車軸的圓木.北方叫它“車頭”。

③埏(yàn)埴(zhì):即用摶土和陶土做成飲食用的器皿。埏,借為“摶”,即摶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戶。

⑤無:這一章三個“無”,均作“空虛”解。

:三十根輻穿在車頭,中間必須留出空處,才能裝上車軸,使車輪有轉動的作用。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處,器皿才能發揮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一、人常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卻不知道這功用正是“無”造就的。

在本章老子舉了三個十分生動的例子,車轂、埏埴與鑿室,形象地說明了無的作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之以為用。你瞧不上的人或事可能會幫大忙

王闊海《車馬出行圖》

古代大木車的車轂,中間是空的,三十根輻條連在這裡,正是因為它的空,才有了它作為中心支點的作用,使車子能夠遠行千里,擔當重物,旋轉不休。這種車輪的形象極具啟發力,中間空無的原點,向四方延伸,等距離地聯結著真正接觸土地的輪圈。它虛實結合,而不偏不倚,它沒有固定的傾向,卻能運轉不休,永無止境。透過它,可以看到一種可用於修身治世的道:中心無物,通過自然的法則操縱萬物,無偏無倚,合和眾力。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之以為用。你瞧不上的人或事可能會幫大忙

陶器 第67期中國書畫拍賣會拍品

埏填而成的器皿,其間空空如也,而人們利用的正是這種無。只有心中放空,才能裝載萬物。我們常常用倒掉杯中水,來說明這一道理。清除心中雜念能專注於正事,消除心中偏見,才能容得別人,忘記過去的不快記憶,才能迎接新的生活。空,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本章的核心問題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無”和“有”的辯證關係。無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老子通過車子、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指出這幾樣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體現它們自身價值的卻是無形的空間,也就是“無”。所謂“有無相生”。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統眾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王弼《道德經注》

轂之所以能夠固定三十根輻條,是因為它上面有空無的部分能夠用來插輪軸和輻條。因為它能夠低調被動地接受外物,所以能夠自己統御那麼多根輻條。木頭、粘土和牆壁之所以能夠製成車轂、容器和門窗,都是因為在其上開闢了空洞的部分而產生了用途。切實存在的事物要藉助無才能發揮它們的價值和作用。

在重視“無”的時候,也不能忽略“有”的承載性。這種樸素辯證法,值得我們在生活中借鑑。

“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

——馮友蘭

二、人要刻意給自己留出“無”來

老子這一章在講的“有”和“無”的關係,雖然看上去是相反的兩個概念,但是互相又是不可缺少的,兩者相結合,才能成為有用之物。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之以為用。你瞧不上的人或事可能會幫大忙

水墨滲韻的留白見,有無相生,渲染出獨特意境

人和這樣的器物何其的相似,肚子是中空的,才可以有汲取食物的空間,即使你將肚子填滿,身體也會排空它。為了接受新鮮的東西。所以《道德經》所講的“空”,是極其有用的。

其實,我們的思想也是如此。現在的人心中往往充滿了偏見,認為一件事情就應該是某種樣子。把自己的心都裝得這麼滿了,還能接受新的東西嗎?不可能的!實際上好多觀點、成見,如果換個角度的話,就全改變了。把自己的心放空一點兒,放虛一點兒,才能看到新的觀點、新的事物,您會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

之前跟一位朋友聊天,他是一個學物理出身的科普、科學愛好者。結果卻跟我分享起了禪定,說自己是之前很不信任這個東西,後來為了清淨內心繁雜,去了深山法寺,跟著大師清修經文。由於他一直睡眠不好,每天又起很早,很是疲憊,甚至不堪重負。法師跟他講,禪定一小時,可抵睡眠六小時。他始終不信。後來有一晚,還是輾轉難眠,他索性坐在床邊,按照法師的指導,不斷突破自己。終有一天,突然進入禪定,感覺一股清流從頭頂傾瀉而下,整個人內心及其平靜,由於境界不夠,持續了不到五分鐘就被自己的思緒打斷,瞬間覺醒。醒後整個人非常清爽,禪定讓他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舒適。後這種感覺又實之難尋。自此深信不疑。

我覺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我們可能現在還沒辦法監測到這種現象,但是這種現象是確實存在的,工作之餘禪修一會兒,結果他的靈感比別人更多,精力更充沛,而且靈感是那種您意象不到的。我們的人生如果能進入這種心空的狀態,那麼工作和生活都會改善的。

我想,人類的大腦共存有一千億個神經元,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科學界流傳說人的大腦的能力,我們只用到30%,所以所謂的禪定,雖未經科學觀測和解釋,但人的精神力量不可估量。這又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冥想,修禪的原因。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之以為用。你瞧不上的人或事可能會幫大忙

《九成宮醴泉銘》 歐陽詢書法中的有無相生

作為領導者,如果能夠隨時保持一種虛空的狀態,那麼他可能接受到新的趨勢和新的方向,吸納新的思想和建議,那麼他就能帶領團隊和企業,與時俱進,不斷優化推陳,才能讓事業利於常青。對於管理,也要像車轂一樣,保持中空,看似“空”卻不可或缺,中空的車轂可容納三十輻,能將三十輻條收於其中,團結協作,當為車用,正是“空”的智慧。

所有的器具都是如此,像罈子、罐子什麼的都如此,如果把它們做成實心的,這東西就沒法用了;正因為它外邊是有的,裡邊是空的,這才能用。我們如果能保持一種“無”的、虛空的狀態,把“有”和“無”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克服自己的片面,我們的人生才會有進步。

和大野先生一起讀《道德經》,學習眾經之首的大道智慧。從古至今,無論是政治的偉人,還是卓越的企業家,讀此書者眾多,道和儒,一隱一顯,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加強君臣關係,管理國家的重要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