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戶外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揹包出發,對戶外人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因為那只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在親朋眼裡,卻是憂心重重的目光,會有危險嗎?累嗎?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家人的目光,讓我們無所適從,去戶外,又不是生離死別,這只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對於大眾來說,戶外迷路,傷亡事故頻發,在網絡、電視上,各種戶外事故的新聞,層出不窮,《驢友爬野長城被落石砸死》《67歲老人在門頭溝登山迷路》等等。這些事故的發生難免會令吃瓜群眾產生不好聯想。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戶外確實存在風險。

由於戶外運動的特殊性,常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比如山區小氣候導致的迅速變天等,一有處置不當也可能造成連鎖反應,帶來如失溫、迷路、滑墜等後果,造成一次大的事故。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然除了這些原因,還有就是一些主觀原因,戶外玩的是挑戰,這麼簡單多沒面子,為了彰顯勇敢,玩戶外必須危險。

戶外新人對隊伍的組成,目的地的認知,物資的計劃,行程安排,突發狀況的處理等多個方面暴露出的認知問題,層出不窮。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戶外危險嗎?

戶外有風險,但是不危險。事實上,做任何一項戶外活動就必然存在風險,但是”風險控制“的嚴格、計劃的充分、應急的完備,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活動的風險。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大眾視野裡的戶外是危險的。

在大眾眼裡,只看到了各種戶外事故,他們認為,去爬沒有安全保障的野山就是極其危險的事情,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們的風險控制有多嚴格。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的揹包裡是保證我們能安全回來的裝備,

我們會根據自己的體能,天氣,選擇一條合適的路線,

平時我們會學習各種戶外知識,來保證自己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安全應對。

在無法預知的大自然,任何人都在危險之中,哪怕是登山界的巨星,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安然無恙,但是不同人,哪怕做同一件事,需要承擔的風險也是截然不同的。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選擇堅持需要一萬種理由,而選擇放棄,只需要一個;那就是:害怕。

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也有權衡利弊下的自我選擇,我們每個人所能接受的風險程度完全不同,來自第三方的擔心,就顯得有點多此一舉。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戶外人應該是自由的,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受來自外界的影響。如果輕易的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那只是心態不夠成熟。

而走向成熟,樹立起對這項運動的認知正是關鍵。我們背起揹包走向戶外,是為了什麼?戶外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是喜悅,是恐懼,還是興奮?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走出家門,便是戶外。我們就應該享受戶外。

無論是徒步、登山、攀巖、騎行、越野、還是各種各樣的水上運動都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戶外,只是因為我們遵循內心的選擇,在世俗的紛擾之外找到一片寧靜空間。最重要的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喜歡。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喜歡和普羅大眾週末喝茶喝咖啡、搓麻將、打球一樣,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戶外不是什麼高雅的運動,無關乎探索與認知,只是因為我們熱愛、嚮往戶外,所以我們去戶外,就是這麼簡單。戶外和生活始終是息息相關的。或許,這就是對戶外人“玩命”還是“惜命”的最好回答;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不斷突破自身極限,嚮往更遠方的風景、更廣闊的天地只是戶外群體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一個印象,這是戶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還有一席清風,兩壺溫酒,三盞清茶,好友閒處的營地時光。漫步夕陽西下,醉躺篝火旁,這樣的週末也是一種尋常的生活。

如此戶外,豈可與“玩命”劃上等號?

玩戶外 ≠ 玩命,它只是戶外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想要參加京郊徒步,全國戶外旅行活動,歡迎關注徒步戶外公眾號【tuburshw】徒步人生,用雙腳丈量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