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學習致良知的(45)——父愛如山(一)


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位導師,而且是兒女的啟蒙導師。兒女在嬰幼兒時期是完全無知無助的,在童年和少年時期也是幼稚的,父母的影響奠定了他未來一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父母對兒女的言教、身教、境教、心教真是責任重於泰山!

當我讀到這段文字時候,我會情不自禁的想到父親和我的點點滴滴。我想我現在如此努力的動力之一也是來自於我的父親,雖然我心中地慈父於2018年4月29日離開了我們,但我想他的在天之靈一定會看著他最疼愛的小兒子。我有兄弟姐妹8個(五個哥哥一個姐姐一個妹妹),也一直以被父親稱為最孝順的兒子引以為傲,當父親以91歲走完他的人生路,我覺我已盡我之力了,人生已沒有遺憾。可當我聽完老師們講的孝有三個層次:“小孝陪伴、中孝事業、大孝報國”。我常年定居武漢,一年到頭回家也沒幾次,“小孝”都沒有做到,更不要說“中孝”、“大孝”了。由於我的樂觀估計,連父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這也將成為我的終生遺憾。

我父親是在他八歲(1936年)的時候跟著我的爺爺奶奶,一起從江蘇泰州遷到宜興的(其實就是逃難)。他經歷過山河破碎、流離顛沛、食不果腹的歲月,也曾給日本鬼子修築碉堡出過苦力,親眼見證了不問青紅皂白可以置你於死地的歲月。所以在他最後的歲月裡,總是懷有感恩之心,感恩時代,感恩富足,感恩和平。(所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曾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在這民族偉大復興之歷史大機遇面前,應不忘初心,自立自強,,唯有強大他人才會尊重你。)我的父親只上過三個月的私塾,但他勤奮好學,所以一輩子的職業是會計(從村會計到鄉鎮企業的會計,一直做到70歲退休)。他是個全才,沒有專門跟師傅學,但他會木工、泥工、水電工、油漆工及竹工(用毛竹做椅子編籃子)等等,還會農田裡和山上的的所有農活。他相信天道酬勤又精打細算,與我母親一起辛勤勞作,幫助所有的孩子成家立業,大孫子的兒子都讀大學了,全家四十餘口,兒孫繞膝,其樂融融。

我父親文化程度不高(按現在的教育標準是文盲,可我還記得在我初中時寫的一份申請書,他還幫我修改了幾處),但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綜觀他的一生,我覺得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表達:第一是”孝“,這點對我的影響也比較大。百善孝為先,由於孩子較多,總有不大聽話的孩子,那時得父母一天勞作下來,當他們看到孩子不走在正道上或聽到別人家的父母說我們與別人家的孩子有矛盾時,肯定是對我們進行責罵甚至棍棒教育(這點我四哥是重點對象)。每當這個時候,比較乖巧的我(幾乎從小到大,我沒有受到過父親的責罵,其實到今天我才明白父親的心,不是我做的好,是他對我的偏愛。)就會去把我奶奶找來,只要身高還不到1米5的奶奶一到,剛剛還暴跳如雷、火冒三丈的父親馬上變得和顏悅色,笑臉相迎的向奶奶問安,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當我還小的時候,聽老人們說父親是個大孝子時還不太明白,後來當我讀到論語中“色難”二字時,才明白也許父親在他孩童時三個月的私塾學習,讀的書就是《四書五經》,他不光學,還在習(踐行不色難)。

父親從沒有與我講過“孝親敬長”這類的話,但他用他的實際行動來告訴我們如何行孝。我從沒有看到對奶奶高聲說話,對奶奶的任何要求,他都會滿口答應並想盡辦法去做到。當我奶奶住在我叔叔家的時候,我家中有什麼“大事情”的話,他總是先把奶奶請過來。

曾子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深深深深的祝福大家。

遠東電纜沈忠明 2020年1月10日於武漢(35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