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學習中華文化的(67)——“我心安處,便是故鄉”

武漢,英勇的武漢,親愛的武漢,我的第二故鄉。

假如我以前對武漢是喜愛和自豪的話,那到現在我對武漢是深愛和為之驕傲!

一個人不管是功成名就,還是過得不盡如意,都會有家鄉情結。榮華富貴後要衣錦還鄉,哪怕在海外出人頭地後也要回來“祭祖尋根”,普通人到最後的願望也就是葉落歸根,實在不能回家鄉,死後安葬也要面對家鄉。

中國人民族歷來重視家庭,一年忙到頭,無論多晚,大年三十都要和家人團聚一下,不然就會油然而生,“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在每年的春節,都會有外國人不理解的“爆發型”的數億人口大遷徙。


由家庭發展到家族,再發展到村落,再有相近的村落形成以血緣為紐帶的鄉村,再建立以文化為根基的經濟共同體,從而形成以地域為區分的,從語言、性格、習俗等方面相近的最美家鄉人,也就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

回想起自己96年來到武漢,不知不覺中已度過了23年。剛開始也只是想賺點錢就回老家,我的老家是無錫的宜興,是聞名海內外陶的古都,有著“教授之鄉,院士之鄉,校長之鄉,”同時GDP一直位居全國的前十位之內,地處上海、南京、杭州金三角的中心,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的宜居城市。所以每到過年時,我有個老同學邵建強,總在問我同樣的問題,“你什麼時候回來?”因為在他看來,武漢就是他記憶中的中西部落後地區。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武漢越來越有感情了,而且聽不的別人說半點武漢的不好。

記得十多年前我就與一些“非武漢”的朋友說,“我們一是在武漢賺了錢,買了房,買了車,要感恩武漢:二是我們臉上又沒寫“非武漢人”,外地來的人看到我們開著武漢的車,住著武漢的房,肯定就把我們當著武漢人了。還有我們現在在說“武漢人”的種種不好,不就是在說自己嗎?其結果是更多的人不願與武漢人打交道,對武漢的發展不利,也不是對我們不利嗎?”

也有客戶在問我是哪裡人?因為笨口拙舌的我到武漢23年了,一句武漢話也不會說,而且普通話也不標準。我告訴他們,“武漢人”把我當“非武漢人”,老家人又把當“武漢人”,雖然“武漢人”不把我當“武漢人”,我早已把自己當“武漢人”、“湖北人”了,我對這片荊楚大地有著深厚地感情。

今天的武漢肆虐蔓延的疫情,形勢還比較嚴峻。

但我相信有黨中央的“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英明領導。

有包括鍾院士在內的“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和迎難而上的“最美逆行者”的所有醫護人員的全力以赴。

有全國人民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隔離病毒不隔愛”的“萬眾一心”的源源不斷地支持。

特別是武漢人民,從最初的面臨突發疫情的慌亂無助,到認清本質,再到現在的建立希望。廣大的人民開始“相信自己,互相鼓勵,眾志成城”地抗擊疫情。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危機危機,危中有機。這次看不見硝煙地戰爭,會給武漢這座英勇的城市提供了寶貴的財富新的發展機遇,也讓我們學會了感恩。感恩上天原來給我們的黃鶴樓、古琴臺、東湖、楚河漢街、戶部巷、吉慶街、江漢路、熱乾麵、三鮮豆皮、周黑鴨等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原來都是如此的美好!也感恩在這次疫情中無私地幫助我們的人。也要感恩那些“不待見”湖北人的人,我們要反求諸己,換個位置,我們不見得有他們做的好。這時候“要爭氣而不是生氣”。一起來建設好家鄉,再迎八方客。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疫情終會過去,勝利終會到來!

武漢,經歷苦難後,居安思危,奮進圖強,一定會涅槃重生,再創輝煌!

對我現在來講,天不分南北,地不分東西,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去年我大學的班長問我道:“你在他鄉還好嗎?”我回答道:“吾心安處,便是故鄉。”


遠東電纜沈忠明 2020年2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