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池:吃“生態飯”走致富路

華池:吃“生態飯”走致富路

華池:吃“生態飯”走致富路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張蕊娜

天剛矇矇亮,整個大山和村莊都還在沉睡中,李俊祥簡單吃了早餐後,便佩戴上袖章,騎著摩托車,駛向山林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自從當上了護林員,摘掉了窮帽子,李俊祥家的生活就得到了一定改善。

李俊祥是華池縣山莊鄉尚灣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長期患病,家庭生活拮据,隨著生態護林員政策的落實,他除了種植玉米、小雜糧外,又做了護林員工作。如今,家裡打了小電井,蓋了新房子,近幾年的生活水平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作為一名生態護林員,李俊祥每天除了巡山外,還負責打掃自己管護區域的衛生,每年獲得管護補助8000元。任職期間,李俊祥盡心盡力,忠於職守,連續3年被續聘。“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讓我有了這份工作,增加了收入。”李俊祥一臉感激地說。

華池縣是國家扶貧重點縣,全縣森林覆蓋率30.5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0%以上分佈在大山之中。近年來,華池縣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生態效益補償、聘用護林員等一系列林業惠農政策,引導廣大貧困群眾參與林業生產,充分利用山林資源幫助他們發展產業,實現“在山上就業、在家門口增收”。

“家門口就業,還能照顧老人小孩,一年有8000元的穩定收入。”和李俊祥同村的村民趙守金告訴筆者,“在擔任生態護林員之前,我一直在外務工,隨著父母年老,孩子又在上學,家庭需要照顧,我便回到了家鄉。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後,在各種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種植全膜玉米12畝,2018年,享受了國家10000元補貼,家裡還養了8只湖羊,一年下來收入比外出打工還要高”。

近年來,華池縣圍繞“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總目標,把生態護林員項目作為生態扶貧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通過實施生態護林員項目,把生態資源管護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堅持以人為本,以貧困家庭為單元,規範選聘續聘條件程序,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為生態護林員,既保護好了森林資源,又解決了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

全縣1693名生態護林員恪盡職守,不僅守護著全縣林地的生態安全,還通過學習宣傳林業和草原法律、法規、政策,加強了生態保護意識。華池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護林員自己的學習和宣傳,群眾愛林護林意識明顯增強,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牧草原、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採濫挖野生植物等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據瞭解,今年,華池縣進一步增加全縣生態護林員名額及資金,年內計劃在1693名生態護林員的基礎上,爭取新增生態護林(草)員指標300名和240萬元補助資金,使更多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管護林草資源實現精準脫貧。

华池:吃“生态饭”走致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