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資產配置的再平衡

投資中資產配置的再平衡

上一篇文章說到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要把資產分散到不同的地方,讓資產分散開,這樣子就可以降低風險,這裡的風險就代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單一的投資品可能遭受重大損失,比如股票如果遇到熊市就會暴跌,若把全部資金都投入到股市,則會損失慘重,但是如果把資金同時分散投入到幾種不同的投資品裡面的話,就可以降低這種可能性

因為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投資品之間都是不相關的,比如黃金跟股市在某些時候就是負相關,由於黃金有避險的屬性,所以當股市暴跌的時候,資金會傾向於去買入黃金躲避風險,這就可能會導致黃金價格上漲

當你同時配置了股票和黃金的時候,就可以在熊市的時候降低自己的風險,如果買入更多的標的,風險的分散效果就會更好

這也不是說配置的投資品種越多越好,想要做資產配置首先需要滿足一點,那就是這項資產的長期收益要高於通貨膨脹,如果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滿足,那麼配置了就毫無意義

在投資界有一種投資方法叫做分散投資,這種方法與資產配置的邏輯基本相似,但是並不完全相同,分散投資只講究把本金分散開投入到不同的投資品裡面,但是對於資產配置來說這只是第一步,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了資產配置計劃之後,還需要進行很重要的第二步,就是資產配置的再平衡

所謂的資產配置的再平衡指的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資產價格會發生變化,慢慢的你當初設立的投資比例就會發生變化

舉例:你計劃投資70%股票,30%債券,現在遇到了牛市,股票價格漲的比較好,股票的資金已經漲到了85%,而債券的佔比只剩下15%了,這就已經偏離了當初設定的比例,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一個資產配置的再平衡,賣出15%的股票,把這一部分資金全部買入債券,如果後面再次比例失調則再次平衡

這個例子是根據資產佔比來實現再平衡,也可以定期去檢查,比如每年檢查一次資產比例然後去調整,或者每半年、每個季度檢查一次

之所以要進行資產配置的再平衡是因為“均值迴歸理論”,你可以假想一下,想象每一種資產在長期來看,都有一個平均的收益斜線,這條線的斜率是固定向上的一條直線,斜率越高代表這種投資品的收益就越高,那麼這條斜線就可以認為是這種投資品收益的“均值”,如果短期內一種投資品的收益過高,超過了它的“均值”,那麼它就有一種“均值迴歸”的趨勢

投資中資產配置的再平衡

在股市裡這種現象就表現的特別明顯,有過一定的投資經驗的老股民就會知道,股市每一年的投資風格可能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大盤股漲的好一些,有的時候小市值股票又佔山為王,投資風格的切換在也是一種投資品向均值迴歸的現象,沒有隻漲不跌的資產,想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知道資產配置的再平衡有多麼重要

下面就舉一個實例來比較一下資產配置的再平衡實際收益情況

假設現在有2個投資品種

A. 第一年收益40%,第二年收益-10%,複利收益率為12%

B. 第一年收益-10%,第二年收益40%,複利收益率為12%

現在你手裡面有2萬元錢,分別對A和B兩種資產進行投資

直接進行分散投資:第一年收益為14000+9000,第二年收益為12600+12600=25200元,複合收益率為12%

進行再平衡的收益:第一年收益為14000+9000,進行再平衡後為11500+11500,第二年的收益為10350+16100=26450元,15%

這再一次證明,在投資收益不變的情況下,僅僅進行再平衡就可以拉高複合年化收益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