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頭頂的星空、敬畏腳下的夸克、敬畏世界的未知——最後的信


敬畏頭頂的星空、敬畏腳下的夸克、敬畏世界的未知——最後的信

​這是我寫給小校園團隊的夥伴們的最後一封信,主題是我自己確定的:敬畏未知。

致夥伴們的第二十四封信:

兩年以來,每一次接觸到新的知識,我內心都會無比的震撼,這也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個要點:敬畏未知。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刷新著自己的不知道。

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繼而又簽訂了《虎門條約》,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讓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問題是這兩個條約到底是哪個條約開啟這一時代的?可能有人會說,這不都是我們給別人好處嗎?當然是從最早簽訂的《南京條約》就開始了啊。

我們來看看,對於《南京條約》,就是清政府戰敗後簽訂的那個條約。內容主要是要求清政府割地賠款、開放五口通商。

割地賠款其實是自古以來戰敗國都會做的事情,從羅馬帝國到二戰都是這個樣子,這隻能說明清政府當時在武力上沒打過英國。

五口通商,清政府大閉國門,英國用武力打開國門,強迫清政府和外界進行交易。交易有關稅,而且除這五個地方外,其他地方不允許交易,正常的貿易並沒有太大的不公平。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並不能說明《南京條約》是讓大清和英國在地位上不再平等的條約。

再來看《虎門條約》,該條約新增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等內容,其是正是這些內容讓中國開始喪失主權的。

如果只描述到這裡,其實沒什麼意思的。有意思的是,“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最初並不是英國人提出的,而是清政府提出的。

當時,在簽訂《南京條約》後,英國人得到了香港,有了賠款和通商口岸,還有一些利益,他們的目標算是基本達成了,也算是心滿意足。按照當時的世界秩序和歐洲的傳統,英國人認為那我就該按照條約裡的內容來執行,該撤兵撤兵、該貿易貿易,要是違反條約內容,在國際上是會受到譴責的。

但是,清政府這邊可不這樣想。他們不知道哪裡來的人突然跟他們這樣搞,於是朝廷上下都非常擔心,各個大臣也是懷著各種心思。有一個大臣就寫了《十可慮》,描述了戰後要考慮的十件大事,其實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戰爭之後,我們在海岸修築防禦工事,到時候英國人阻擾怎麼辦?英國人說要打到天津,但是五口通商裡沒有天津,是不是英國人搞什麼小動作?等等問題,雖然很具體但其實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於是,道光皇帝給簽訂《南京條約》的大臣耆英下了一道聖旨,讓他繼續談“一切要緊事件”。這耆英也不知道什麼是要緊事件啊,於是就有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

最初,奢英這批人認為你英國人在大清犯了事,我們要治理的話,你們英國到時候又來打戰了怎麼辦,所以這還是由你們英國人自己治理自己的事吧,最終變成了“治外法權”。

同樣的,當時大清的關稅制度非常混亂,各地之間都不一樣,為了不必要的麻煩。奢英這批人就認為由你們英國人來統一制定好了,只要別太過分就行,於是最終變成了“協定關稅”。

經過很多次的討論,《虎門條約》最終讓大清和英國在地位上不再平等。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英國的威逼利誘和利用大清不知道的國際規則來佔便宜。但我們今天不談這些原因,描述這個故事的原因僅僅在於:提醒我們敬畏未知。

我們已知的東西形成了我們的認知框架,而我們只能在自己的框架裡思考世界,有的時候在自己的框架內看似正確的事,換做其他的框架可能就不正確了。

如果連續拋一枚硬幣十次,讓一群人猜這十次依次會出現什麼情況,大家可能會猜:正反反正正……等很多種情況,但是很少有人會猜十次正或者十次反。

你猜什麼結果沒關係,但是別忘了,在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出現猜十次正或十次反的概率跟出現你猜的那個結果的概率是一樣的。

永遠保持懷疑,保持學習,我們在未來裡再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