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我們的教育中時常的歌頌著母愛,確實母親給予我們很多無私的關愛,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很多人想起母親就會想起溫暖慈祥的溫馨場景。

我國華夏五千年,母慈子孝更是我們優良傳統的核心,“三教娘子”、“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膾炙人口的母愛故事,以及《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十分讓人感動。大部分的人,會想起溫暖、慈祥、關愛等溫馨的母子畫面。

可是並不是全天下的母親都是對孩子進行如沐春風的教育,也有的孩子因為母親錯誤的教育使得一生都受到了影響。

大家對那個寫下兩朵玫瑰的作家張愛玲想必都不陌生,她回想起自己的母親,沒有溫馨的畫面而是想起了母親的惡言惡語。

根據他的回憶,回去回國後對自己說“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張愛玲在母親這種教育下,變得自卑和敏感,在長大後“低到塵埃裡愛”。

直到我看到《母愛的羈絆》這本書,才發現很多時候,孩子會成為母親心理的投射,當母親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而生活。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一,什麼是自戀的母親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自戀,自戀一詞最早來於古希臘神話。一位美少年長得十分是好看,叫納西塞斯,有一天,他看到水中自己的影,被自己的影子深深的吸引。

並且無法自拔的愛上了自己的影子,他為了能夠追求自己的影子,不小心溺水身亡,死後變成了一朵水仙花。後來心理學家把這個詞描述為對自己的自我崇拜,過分關注自己的心理現象。

自戀的人過分的誇大自己,會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嚴重的就會患上自戀性人格障礙,患有這種病的人往往會以自己為中心,對其他人缺乏共情,不都能換位思考,瞧不起別人的批評。

當然自己的內心也非常的脆弱,經常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變得鬱鬱寡歡。

科胡特曾說過:自戀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而自戀的母親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出以下的特徵

第一,對自我認識不足。自戀的母親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做什麼都能成功,自己是最優秀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喜歡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

第二,會把自己成功的虛假幻想傳遞給孩子,對孩子要求嚴格。這種給孩子傳遞出的虛假優秀感,會使得自戀的家長對待孩子的行為十分嚴格,不允許孩子犯錯,要求孩子會穿衣打扮,學習優秀,還要多才多藝。因為自戀的家長認為自己是成功的,孩子也必須成功。

第三,自戀的母親需要過度的崇拜。自戀的母親需要讚美,需要崇拜,即使你可能是出於禮貌的讚美和恭維,說她穿衣打扮的品味非常好,他們就能開心很多,得到滿足感。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第四,總覺得自己要有特權。因為自戀的母親覺得自己身份地位高人一等所以這種病態的想法,會讓她有種要被特權對待的感覺。在生活中例如自戀的母親去美容店去做美容,自己把約定的時間改了,但是改了後到美容店要等待就會發飆,因為她覺得自己應該被特殊對待。

第五,習慣人際關係的剝削。因為在她的眼中,其他人都是為自己服務的,自己利用周邊的人完成自己的目的,這再正常不過。

例如我之前在和我孩子同學的母親聊天的時候,這位母親就十分自戀,他在說自己朋友的時候,敘說的不是感情情比金堅,而是說這些朋友在哪些方面為自己提高便利。

第六,自戀的母親缺少同情心。不願意換位思考,去感同身受的去了解別人的感受,只注重自己的情緒感情變化,這種高傲的心態讓他們缺少同理心,不會安慰孩子。

第七,自戀的母親常常嫉妒別人。

生活一些場景總能讓這些活在自己想法中的母親有所刺痛,他們的美貌會在某個真正美麗的人面前不堪一擊,這也導致自戀的心態變為嫉妒。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而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把自戀高度總結成了兩個部分,感情的匱乏,以及強烈的自我關注。

情感的匱乏,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待和願望,想讓孩子也要配得上自己那份虛假優越感,嚴格要求孩子給孩子過多的壓力。

德國精神分析學家克勞斯·考切說:“根據代際創傷的理論,曾經受過創傷的母親,由於自己焦慮、憎恨的負面情緒,導致她沒有足夠的情感空間,來考慮孩子的情感需求。”

而強烈的自我關注,在情感之間的比較時候會先以自己情感為主,並不會過多考慮孩子的需求,更在乎自己孩子是否能為自己爭面子。

心理諮詢師柏燕誼:把控制說成愛,是世上最大的謊言。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二,自戀母親對女兒的影響

自戀的母親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也是在潛移默化之間,這些孩子認為自己的價值並不來源於自身,而是自己做過什麼。這種信念下會造成兩種極端的人:高成就型和自我破壞型。

1、高成就動機型:

就是在自戀母親的高要求下,孩子也會變得異常的想要獲得冠軍,爭取別人關注的眼光,變得時時刻刻的對自己高要求。

但是就算他們再怎麼努力,母親總是告訴他們做的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母親處在病態的自戀中,這種病態的自戀是不會輕易滿足的。

這也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認可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雖然在外人看起來很成功但是自己的內心卻是備受煎熬。

有一個企業女高管,小時候想要得到母親的讚美誇獎,自己把家裡的家務基本全部包攬,因為這樣才能得到母親欣賞的眼光。

這種想法造成她長大就算自己已經發了高燒卻依然要堅持工作,因為在他的腦海中認為,沒有成績就沒有別人認可,自己也就一文不值。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2、自我破壞型:

高成就動機型的反面就算自我破壞型,母親對自己的高期待,高壓力下壓垮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變得自暴自棄,用這種方式對母親表達抗議,讓母親知道自己不能成為母親期待的樣子。

這些孩子會讓自己沉迷到一些成癮物來麻痺痛苦,來證明自己確實是很差勁的,把對母親憤怒發洩到自己的身上,變得破壞自我。

其實歸根結底,高成就動機型和自我破壞型心理問題是一致的,之所以會造成那麼大的區別是因為,在他們人生中是否有一個角色能夠向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關愛,消減病態自戀的影響。

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有一個令觀眾影響深刻的女強人蘇明玉,蘇明玉就是在這種自戀母親富養下長大,但是最終的她是一個事業有成。

是所有孩子中最聰明最有出息的,為什麼呢?因為她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貴人蒙總,蒙總使蘇明玉發展為了高成就動機型人的“特殊”角色。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三,如何治癒自戀母親的影響

我們已經瞭解了自戀母親的危害,但是我們要直面過去,面對過去的痛苦才能讓內心與之前的自己和解,放心爭執,讓破碎的心靈得到修復,掌控自己的人生。

1、要學會獨立

“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並不容易,但在別的地方找到幸福則是根本不可能。”---阿格尼絲.裡普利厄《百寶箱》

39歲的喬絲特的媽媽就是一位自戀母親,她說母親總是會告訴自己做的還不夠好,小時候的自己也總是把這些話當真,誰小的時候會質疑母親的權威呢?

長大後經過仔細思考才明白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母親並不是一個理性的信息評價者,自己沒必要母親的認可,於是她再也不把母親的話當真了。

你應該變得獨立,這種獨立不僅是生活上能夠做到自己照顧自己,這種獨立更是體現在自己的堅強,自己能夠對是非對錯有自己的判斷。

而不是依賴自己的母親的想象塑造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在生活中讓母親感受到自己力量、思想,逐步擺脫她對你的控制。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2,學會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

不知你聽沒聽過這個故事,小女孩的父母因病去世,只剩他一人,所有人都在葬禮上告訴孩子不要悲傷,要堅強。

但是到了晚上小女孩一個人獨自一人坐在家裡的石榴樹下發呆的時候,一個小男孩出現,女孩以為小男孩也要說那些安慰的話。

但是小男孩什麼也沒說,就這樣和女孩座了很久,小女孩最終嚎啕大哭,小女孩長大後回憶這個夜晚,她說:“這是她得到過的最好的安慰”

當面對自己自戀父母的要求時候,我們心情會經常變得低落,悲傷。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去壓抑自己的情緒,情緒宜疏不宜堵,我們要把悲傷的心情釋放開來。

找到自己緩解興趣的方式,你可以嘗試著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去打打籃球,跑跑步或是聽聽音樂的方式感受自己內心情緒的變化,找到一個最能抒發情緒的方式。

另外根據科學研究表明,人在書寫的時候有助於緩解情緒,你也可以嘗試把自己的情緒寫在紙上,不僅能夠讓自己抒發了情緒,還能夠讓自己對情緒有更深刻的認識。

《母愛的羈絆》:每一個被控制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自戀型”母親

3,建立自己愛的體系

愛來自父母,但是傷害也往往來自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可能被兒女用來教育下一代,。

當自己經歷過自己母親的痛苦成長經歷之後,就讓這種心態在你這裡終止把,組建自己的家庭時候,要嘗試著關注自己的孩子。

多與孩子交流內心的想法,別再那麼在意孩子取得哪些成就,在班裡的學習成績,以及孩子的穿衣品味。因為我們知道這些做法對孩子心理的摧殘。

提醒自己去建立一個愛的體系,把這份愛給到孩子身上的時候,當自己不再用自戀母親的教育方式,能夠清楚的感知自己的價值,並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你就會發現你內心中的傷口早已破繭成蝶。

正如《母愛的羈絆》一書的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所言:“通過這些(認知和自愈),你將改變這種代代相傳的扭曲母愛,併為你的子女,孫子女完成一種持久的改善。”

如果家長沒能讓自己有正確的認識,那麼要嘗試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而不是迎合母親病態的想法,要清楚的感知自己的價值是在哪裡,慢慢的緩解內心的悲憤,治癒心中的傷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