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論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漢建元二年(前139年),繼位不久的漢武帝下詔徵求能人慾出使西方一個叫大月氏的國家。那麼這個大月氏是個怎樣的國家呢?

大月氏原來是敦煌、祁連山一帶一個強大的遊牧部落,然而在秦末漢初的時候,匈奴在傑出領袖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強大起來,向西打敗了大月氏,後來老上單于即位後再次擊敗大月氏,並將月氏王的頭顱砍下了做成了飲酒的器皿。


《史記·大宛列傳》:"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自此,大月氏再也無法在祁連山立足,只能西遷到遠方。當時的漢朝本也沒人知道大月氏的事情,但可巧後面有投降漢朝的匈奴人透露了這一信息。要知道,漢朝當時雖然與匈奴和親,但匈奴依然不斷襲擾邊境,到漢武帝時經過文景兩代的發展,國力逐漸強大,年輕的漢武帝已經不甘再忍受匈奴,決心對匈奴發起反擊,而對匈奴有仇的月氏人正是一個適合的盟友。



漢武帝下詔過後,當時擔任郎官的漢中人張騫果斷應募,自此踏上了自己一生的不朽之旅。張騫以郎官的身份帶著其他隨員從隴西郡向西進發,尋找不知在何處的月氏國。然而在當時匈奴控制著漢朝的西北一帶,張騫出發沒多久就被軍臣單于抓住了,聽說了張騫的目的地以後,軍臣單于也不禁覺得好笑,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月氏在我匈奴的北邊,你聯合月氏還想從我的地盤上過去,假如我要是派人去聯合南越,漢朝會讓我的使者過去嗎?"不過軍臣單于還是比較佩服張騫的膽識,不但沒有殺他,還替他娶了個匈奴女子做妻子。就這樣張騫在匈奴留了下來,一晃就是十幾年,然而哪怕是已經有了孩子,張騫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時刻等待著逃出的機會。



隨著張騫留居匈奴日久,匈奴人對他的看管也漸漸放鬆了,終於讓張騫找到機會帶人逃了出來,然後一路西行到了大宛,當時的大宛國王早就聽說過東方有個富饒的漢朝,很想通好但苦於沒有機會,張騫的到來讓他非常高興。得知了張騫此行的目的後,大宛國王立刻為張騫一行人安排了嚮導和翻譯,送他們到了康居國,康居國又將張騫等人轉送到了月氏國。



歷經了千難萬險才到了月氏國,本以為能順利完成使命的張騫卻大失所望,在月氏王死後,太子即位為王,並且在西遷後打敗了大夏國,並且在大夏國的故地下定居了下來,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他們早就沒有了回故土找匈奴人復仇的打算,加之漢朝距離月氏國又很遠,月氏王就沒有通好的打算。《史記·大宛列傳》: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



在逗留了一年多時間後,也沒能見到月氏王改變想法,張騫無奈之下只能東歸。經過了前一次在匈奴的教訓後,張騫決定沿著南山經過羌人聚居區回國,卻不料這時的羌人早已投靠了匈奴,張騫再次做了俘虜被送到軍臣老上單于面前,軍臣單于依然沒有殺他,只是將他繼續扣留了下來。就這樣過了一年多,軍臣單于也病死了,匈奴發生了變亂,軍臣單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不服軍臣單于的兒子於單即位,帶人擊敗並趕走了於單,自立為單于。於單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投降了漢朝,而張騫也趁著這次機會帶著妻兒逃了出來。這時已經是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了,距離張騫出使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三年,而當時的隨行人員也只剩下了堂邑父一人。歸國後的張騫向漢武帝彙報了西域諸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達到聯合月氏國的目的,漢武帝還是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這時歸國正是時候,漢匈全面戰爭這時已經爆發,在張騫歸國的前一年,漢軍就在衛青的帶領下發動了河南之戰,成功收復了河套地區。

元朔五年(前124年),漠南之戰爆發,漢武帝再次派衛青出擊,擊敗了了盤踞漠南的匈奴右賢王。第二年,衛青再次出擊,為了擴大戰果,漢武帝決定深入大漠作戰,而在匈奴居住過十多年的張騫自然成了嚮導的不二人選,在這次出征中,衛青再次大敗匈奴,張騫也因功被封為博望侯。



好景不長,兩年後,霍去病從隴西出擊,大敗匈奴,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為了擴大戰果,當年漢武帝再次命霍去病與公孫敖出擊河西,為了策應第二次河西之戰,漢武帝同時派時任衛尉的張騫與李廣從右北平出擊匈奴左賢王。卻不料張騫未能率軍按時與李廣會合,最終李廣所部死傷過半也未能取勝。戰後,張騫因為失期丟掉了博望侯的爵位。

就這樣過去了兩年,元狩四年(前119年),漢軍在漠北決戰中大敗匈奴主力,匈奴被迫向西北退卻,漢武帝再次興起了聯絡西域各國的念頭,於是再次召見張騫詢問大夏等國的情況,而張騫趁機對漢武帝講述了西域大國烏孫與匈奴、大月氏之間的仇怨,並且認為烏孫人留戀故土,很可能願意遷回此時河西空著的烏孫故地。於是,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次,張騫是以中郎將身份出使,光隨從就有三百多人,每人帶兩匹馬,牛羊數以萬計,金銀無數,同時還有許多副使隨行,可以看需要出使其他國家,規模遠遠超過了第一次。然而這次的目的依然沒有達到,烏孫王沒有答應東遷,最終張騫與烏孫使者一同歸國,被授予了大行令的官職。第二年,張騫病死。



結言

雖然張騫兩次出使都沒有達到目的,但他成功了開闢了漢朝與西域聯繫的道路,司馬遷評價張騫:"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就在張騫死後,張騫隨行的副使們帶著西域各國的使者陸續回國,自此漢朝與西域往來不絕。神爵二年(前60),漢朝在烏壘城設立西域都護府,鄭吉為都護,正式管轄西域,而其開創者正是早已死去五十多年的張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