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權威理論由德國社會科學家韋伯提出的,指出任何一種組織都是以某種形式的權威為基礎的,共分為魅力型、傳統型與法理型三種統治方式。權威性是我們日常社會生活繞不過去的一個概念,在古代也同樣如此。

有一種特殊的關係便是託孤之臣與少主,與現代家庭教育有共同參考之處。諸葛亮與張昭分別是劉備、孫策的託孤之臣,當時繼位的劉禪、孫權年齡分別是15歲、17歲,尚不具備完全的理政能力,因此由二人既負責內外國政,又負責少主教育,均有仲父之稱。二人採取一軟一硬不同的方式,通過個人權威或影響、或干預少主的生活,與二人形成了不同的關係模式,最終效果各有千秋。


一、諸葛亮、張昭作為託孤之臣,均具有良好的權威基礎

古代君主臨終前選擇的託孤之臣都是精挑細選,要絕對忠誠,要聲望服人、要才能突出,並與新老君主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一方面可以對少主樹立一定權威,很好地輔佐少主處理朝政;另一方面可以震懾、統帥群臣,穩定朝局。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張昭都是比較優秀的託孤人選。

1、二人都與君主保持良好關係

  • 張昭被孫策以師友相待

孫堅去世時,孫策差不多17歲,孫權只有10歲,因此在他的人生中,父輩角色一度是由孫策來充當。孫策對張昭是非常看重的,雖然是主臣之分,但卻以師友之禮對待,曾到張昭家拜會其母,孫策把文武之事全都委託張昭,曾有中原人士稱讚孫氏具有江東,皆張昭之功時,仍然對他保持信任,並以管仲類比張昭。

孫策後來因意外去世,臨終前把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這還把江東基業託付給他,說如果事情難辦,找機會歸附也是可以的。由此,足見孫策對張昭也是絕對認同和信任的。此外,孫權人生另一位重要人物——母親吳夫人在臨終時,也把後事託付給張昭,更足見孫家對他器重,更為他增加了權威的砝碼。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 諸葛亮是劉備人生轉折

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隆中對,幫助劉備走過了長坂坡兵敗的人生至暗時刻,又輔佐他一路走進益州並稱帝,為劉備和蜀漢政權立下了巨大功績。劉備從始至終對諸葛亮保持敬重、信任和厚待,從開始的三顧茅廬、魚水之歡,到歷次出征的託付後方治理、糧草、兵士,再到白帝託孤,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可謂歷代楷模,而且有始有終,沒有半點水分。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時,劉備稱漢中王后立劉禪為王太子,令使臣持節授予諸葛亮太子師傅的印綬,臨終時讓劉禪“事之如父”,算是舉國相托。劉禪在登基前的人生過程中,劉備常年出征,對他教育輔導很少,反而是長期呆在後方的劉禪影響更大、教導更多,同時劉備與諸葛亮的相互信任關係,也讓小劉禪心中埋下了禮敬諸葛亮種子。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劉備、諸葛亮

2、二人都具有很高的社會聲望與才能

  • 張昭以文顯名,成為孫氏文官之首

張昭青年求學時,便在徐州很有名聲,後來因為中原戰亂前往江東避亂,但聲名仍在北方流傳。張昭在孫氏集團的地位非常重要,雖然正史沒有記載,有關“內事不決為張昭”的遺命無疑明確了張昭在文官集團的地位。事實也是如此,孫策死後,張昭扶立孫權上馬巡營後,才讓部眾安定下來,說明張昭成為江東孫氏集團的中流砥柱。

張昭具有文武全才,一方面輔佐孫權處置朝政,結合周禮、漢禮確定了東吳朝儀,又在休官期間為《春秋左氏傳》、《論語》撰寫註解,足見其文學功底深厚和漢末文壇的地位。此外,張昭被孫權任以文武之勢,曾率兵擊敗江東的黃巾賊,擊敗匡琦、周鳳等亂賊,成為文武全才。


自此希復將帥,常在左右,為謀謨臣。權以昭舊臣,待遇尤重。

  • 諸葛亮以臥龍顯名,無所不知

諸葛亮作為名相流傳千古,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在民間甚至近乎被神化,足見對他才能的崇拜。諸葛亮出身山東琅玡諸葛氏,在東漢時便是世家大族,雖然年少隱居,名聲早已傳出,被同郡司馬徽、徐庶等稱道。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後成為時,先期主要負責內政治理,“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幫助劉備“足食足兵”。而在劉備病逝後,諸葛亮身兼丞相,開始充分展現才能,軍事上,練兵佈陣,先平定南中叛亂,又六出祁山,與強魏交戰不落下風;外交上,與孫權維持盟友關係,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內政上,明賞罰,重科教,使蜀漢大治;技術上,諸葛連弩,木牛流馬,都出於他的作品;操守上,忠誠廉潔,公正無私,最終成為千古名相,後世比於管仲、蕭何。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出師表

3、託孤時內外交困,成為政權支柱

孫策、劉備託孤時,吳蜀都面臨著複雜的內外局面,稍有不慎,大業可能頃刻失敗。

孫策因為許貢門客復仇而被刺殺,當時雖然佔有江東數郡,但當時北有曹操,西有劉表,都對孫氏虎視眈眈,同時內部世家大族林立,各地山越時有反叛,壓力非同小可。孫策兒子非常年幼,孫權也尚未及冠,人心混亂,幸好張昭果斷扶立孫權,帶頭表態,迅速穩定局面,保證孫氏政權順利過渡。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張昭

而劉備則是因為夷陵之戰大敗後羞憤而死,雖然做了完全準備,但仍然埋有隱患。蜀漢勢力本來就複雜,劉備元從、荊州土著、益州土著和東州勢力糾結一塊,在做大蛋糕的漢中之戰時尚可以一致對外,而在蛋糕受損的夷陵之戰後就會產生新麻煩。諸葛亮一方面遣使與東吳和好,避免矛盾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用5年時間,重新整合內部勢力,平定高定、雍闓等南部叛亂,逐漸穩定形勢。

二、諸葛亮、張昭分別樹立魅力型、傳統型權威,效果各有千秋

1、諸葛亮通過軟方式,讓劉禪敬重,但人去政息

根據韋伯權威理論,魅力型權威主要建立在某個人物個人魅力基礎上,被影響的人因為確信其超凡的能力和影響力,從而成為他的追隨者,而該人也必須不斷證明其能力,來維持這種權威和關係。

諸葛亮的個人能力毋庸置疑,因為身兼丞相職務,事務繁忙,對劉禪的培養更多通過軟方式,為他選擇賢能忠正的內臣輔佐、勸諫,如《出師表》中所說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及將軍向寵等,使劉禪能夠“親賢臣、遠小人”,在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成長,也讓在自己在外統軍時沒有太多的後顧之憂。


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然而,諸葛亮死後,劉禪的掌政能力倒沒落下太多,但長期活在劉備、諸葛亮的影響之下,難免有所反彈,一個是喜歡宴遊,任用宦官黃皓等,一個是失去鬥志,最終投降曹魏,將先祖基業拱手讓人,不得不說這方面又是失敗的。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劉禪、諸葛亮

2、張昭通過硬處理,讓孫權畏懼、牴觸,但效果長存

韋伯的傳統型權威認為,這種主要基於社會習慣和傳統,讓受影響人難以侵犯,而影響者也同時遵守這位傳統,最典型的形式如家長制、世襲制等。

張昭在規勸孫權時,往往採用強硬的話語、語氣,孫權在前期迫於形勢,往往對他保持尊敬、暫時接收,後期就慢慢拒絕,甚至強烈牴觸,“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最終關係越來越僵化,甚至爆發直接衝突。

在討論是否拉攏公孫淵時,孫權與張昭矛盾徹底爆發,孫權憤怒時拿刀對著張昭,張昭回家後稱病不上朝,孫權乾脆用土從外面封上家門,張昭又用土從裡面封死。孫權後來知錯,屢次道歉仍沒效果,就用火燒大門,張昭又封死大門,最終孫權在張昭家門口住了很久、數次道歉後才重新和好。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孫權

張昭雖然出於職責和忠心,但方式方法確實有問題,若是換一個暴脾氣的國君,恐怕早將他拿下,最終自己也沒獲得託孤大臣相匹配的政治地位。但從另一個方面,孫權能夠執掌東吳政權五十年,與張昭在他早期灌輸的正確理念、行為模式不無關係,這一點上來看卻是比諸葛亮成功的地方。

三、諸葛亮、張昭託孤之路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四點啟示

按照韋伯權威理論,諸葛亮與劉禪、張昭與孫權雖然名為君臣,情同父子,諸葛亮、張昭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利弊,效果各有千秋,所以父母藉助魅力型、傳統型、法理型權威,在現代家庭教育也有不小的啟示意義。

1、思想上要正確看待孩子,避免過度期待

孫權、劉禪都被長輩賦予厚望,一位名中帶權,字中帶謀;一位與其兄名劉封構成封禪之意,小名含北斗之意。從後世判斷來看,孫權無疑是別人家的孩子,頭腦聰明,見微知著;而劉禪被稱扶不起的阿斗,屬於資質平庸之輩。諸葛亮、張昭都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孫權聰明能做大事,但也容易犯大錯,所以張昭詞正嚴明,務必讓他從小建立好觀念、好行為、好習慣,避免成年後失控;而劉禪平庸,諸葛亮以鼓勵為主,再選擇良臣輔佐,成績都放在劉禪頭上,逐步建立自信。

父母都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期望,但社會上普通人才是絕大多數,因此

應該正確認知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接收他們身為普通小孩的現狀,然後因材施教,而不是揠苗助長;對聰明孩子也要慎重,避免出現“傷仲永”的情況。

2、行為上要自身端正,建立良好家風

諸葛亮、張昭本身作為託孤之臣,本身具有很高的社會名望、綜合才能和情感基礎,在與少主相處的過程中除了儘可能的做好朝政外,還從自身的行為影響二人。諸葛亮位居丞相卻僅有薄產,因作戰失利自降三級,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獲得劉禪真心敬重,全權委以國事;張昭忠心孫氏,面對盛怒的孫權仍然坦言直諫,讓孫權畏其正,而有正行。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現代家庭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父母自己更要行事端正,不違反法律法規,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生活習慣、人生理想,同時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傳統家族做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倡導良好的本家家風,為孩子正心正念。

3、環境上要創造好環境,鼓勵正能量

劉禪、孫權作為君主本身所處環境複雜,若是接受不好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對自身行為乃至政權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諸葛亮以漢末桓靈之世的教訓,勸諫劉禪“親賢臣、遠小人”,為他選擇了一大批的賢能忠誠之士輔佐,規諫、勸導他做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君主;而孫策對孫權說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也是為孫權選擇了文武兩大臂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於正處思想形成期的青少年孩子更加重要。首先是,父母要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一般都會溫和上進,否則多少都會受到影響;其次是學校教育,現在那麼多家長為爭一套好的學位房不惜血本,足見對小孩教育的重視,

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為孩子選擇一所更優秀的學校,意味著可以接收更優秀的老師教育和更優秀的同學、朋友。

4、方式上要以軟導向為主,硬糾正為輔

諸葛亮、張昭雖然都是託孤之臣,但方式上有天壤之別,一位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劉禪提高水平;一位又如前世冤家,不吵不鬧到最後決不罷休,但經歷一次,孫權改進一次。短期內看諸葛亮成果更好,但長期來看張昭效果更好,兩人一位是紅臉角色,被人敬重,一位是白臉角色,被人畏懼。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現代家庭

現代教育倡導父母以平等的姿態去影響小孩,理解小孩所處的人生階段及需求,接受他們的現狀,以擺事實、講道理等方式去培養小孩,而不是傳統“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做法。但是,如果小孩犯下大錯,或是誤入歧途,還是需要一定的雷霆手段,果斷中止他們的繼錯誤行為,避免一錯再錯。


【結語】託孤之臣與少主是一種微型的組織,家庭也是一種組織,按照韋伯權威理論,組織統治者要樹立權威,施加影響,但不同方式有不同效果。諸葛亮、張昭作為託孤之臣,在對待劉禪、孫權兩類不同資質的少主時,採取了不同的培養方式,各有利弊,值得現代家庭教育在思想、行為、環境、方式等方面有所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