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20讲《近代中国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20讲《近代中国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演变历程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20讲《近代中国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鸦片战争期间地主阶级抵抗派的睁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层

1、背景:统治危机加深;天朝上国迷梦;鸦片战争刺激;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2、代表及其活动或主张:

(1)林则徐:《四洲志》,世界地理志。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海国图志》,世界史地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林、魏的思想:进步性(师夷长技)、爱国性(制夷)、先导性、启迪性(启迪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习西方长处,探求强国御侮之道)、奠基性(为洋务思想奠基);自大性(仍视西方为夷)、肤浅性(只认识到西方先进的

军事技术);未实践。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洋务思想(1860-1895)——器物层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内忧外患加剧;中外关系暂时“和好”: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2、含义:在坚持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纲常伦理道德基础上,学习西方军事和工商技术、教育(“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3、评价:指导了洋务运动,进步性;自大性、肤浅性。

三、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维新变法思想★(1895-1898)——制度层

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资阶革命思想、前期新文化运动)形成的背景原因:

(1)(根本)经济、阶级基础:资经产生、发展,资阶产生、壮大,要求为资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2)社会政治基础: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3)思想基础:西方资阶民主思想理论(以欧洲启蒙思想、生物进化论为核心)的传入、传播,及其民主制度实践的影响;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特别是明末清初反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

(4)世界潮流:变革旧制,发展资义成为世界潮流的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直因:看到洋务运动只学西方技术不学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

代表;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观点: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商战”反侵略(救国);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文教上,提倡西学。

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没实践;为康梁维新思想形奠定理论基础。(康梁的思想观点与此基本相似)

2、康梁维新思想及其特点:

(1)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方资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即外儒内西、托古改制。

作用:论证了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必要性,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①根本:资义发展不充分,资阶具有两面性;②为减少变法阻力。③儒学影响深刻;④顽固势力强大。

(2)梁启超:《变法通议》,根本在变官制(政治制度)。

(3)严复:翻译《天演论》、《原富》(即《国富论》)等。《天演论》否定循环论,用生物进化论来论证变法的必要性。中国西学第一人。

3、评价:(1)地位、性质:中国近代第一次资阶思想解放运动。(2)动摇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推动、指导了戊戌变法,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3)爱国性(救亡图存,促进民族觉醒)、进步性(顺应潮流,开启制度变革尝试;发展资义经济、文化、军事)、启蒙性(抨击封建,宣传西学,促进解放思想——最大作用)。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立宪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宪法)最为典型——制度层

1、三民主义:1905年资阶革命政党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16字纲领。

(1)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20讲《近代中国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2)评价三民主义:①性质:较完整的资阶民主革命纲领。②进步:反映了资阶、中国人民愿望;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推动资革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③局限:未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土地纲领)不彻底,故缺乏坚实群众基础。(局限根源:资义发展不充分,资阶具有软弱、妥协性。)

2、五权宪法(分立)——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实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试(选拔官吏)、监察(官吏)权五权分立与制约平衡。

【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反对破坏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期,封建顽固势力包括顽固派洋务派,他们都反对维新变法,特别是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即反对实行

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常被称为立宪派或保皇党(派),他们仍然坚持实行资产阶级改良和君主立宪,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实行共和,二者的分歧实质上的资产阶级政体之争。】

3、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

(1)背景:①孙中山总结革命屡败教训,认识到革命力量在群众之中。②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影响。③接受共产国际、中共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评价:①性质:(同旧三民主义)。②进步:标志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体现三大政策,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大革命的旗帜(指导思想、革命纲领)。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前者是纲领、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方法、手段;前者体现了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核心。

附:国民党性质的变化:(1912-1924年)资产阶级革命党→(1924-1927年)四个革命阶级的革命联盟→(1927-1949年)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

五、新文化运动(资阶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无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层

1、直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由上海迁到北京。

3、阵地:《新青年》 运动中心:北大(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实质是鼓励资阶新思想文化去取代封建思想文化)。

4、概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20讲《近代中国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六、近代前期(1919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特点:

1、学习方向、内涵、主旨:除义和团外普遍向西方学习,寻求社会变革、救国救民(民族复兴、救亡图存)之路。

2、历程:渐进性、

层次性、继承发展性(量变与质变兼有)——随半殖半封程度加深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3、参与阶级阶层的广泛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20讲《近代中国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