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都區:集體經濟在創新變革中崛起

當前,鄉村振興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展開。然而,作為其重要抓手之一的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資源匱乏、資金短缺、組織不力、效率不高等諸多現實難題,亟需有效破解!

2018年以來,作為全國第三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以創新改革為動力,聚焦聚力推動改革試點成果轉化和紅利釋放,成功探索出了不同村情下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6條路徑和12種模式,集體經濟強勢崛起的同時,還關聯性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多維度、深層次再造。

成都郫都區:集體經濟在創新變革中崛起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郫都區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4.15億元,村平均收入達到304萬元。該區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中的做法和經驗,在其他類區縣具有較大借鑑價值和示範意義。

資源要素整合創新激活發展潛能

在探索實踐中,郫都區整合集體內部資源和引進外部發展要素並重,促使農村分散的、沉澱的資源資產轉化為流動的、活化的、可增值的資本,成功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突圍解困。

整合集體內部資源,創新“眾籌入股型”發展模式。據悉,2018年以來,該區進一步加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房屋、財政扶持資金、農民閒散資金、閒置宅基地和農房等資源資產整合力度,通過產權流動匯聚資源,以“眾籌入股”方式“抱團”發展產業項目。

成都郫都區:集體經濟在創新變革中崛起

友愛街道石羊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後進村”,為發展集體經濟,該村在區農業部門和鄉鎮指導下,有效整合村內閒置、低效土地和危舊農房等資源,採取黨員帶頭、農民眾籌、靈活入股方式,成立“謙泰羊農旅有限公司”,村集體和農民共同籌資400萬元建成金海棠溼地公園,2019年上半年接待遊客超過31500人次,僅餐飲板塊就實現營業收入164.5萬元,村集體實現收入49.8萬元。村集體資產從2017年負債28萬元,發展到2019年底實際擁有集體資產300餘萬元。

引進外部發展要素,創新“共建共營共享型”發展模式。該區通過股份合作形式,引進農業企業、新農人、新鄉賢等多元市場主體發展產業,使村集體與其共建共營共享,使更多觀念新、思想新的優質人才匯聚於鄉村,在保障農民利益前提下,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源泉。

以安德街道安龍村為例,該村通過引進專業化鄉村旅遊策劃團隊,共同組建景區管理運營公司、按股分紅,高水平策劃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盆景產業和鄉村旅遊產業,2018年,村集體僅從這一個項目中就獲益27萬餘元。

跨區發展構架創新推動空間拓展

郫都區以改革試點為契機,突破單村或單組發展局限,探索多種類型集體經濟跨區合作方式,形成優勢互補集體經濟發展格局。

探索“聯合社抱團型”發展模式。針對組級集體資源多但缺但運營乏運營能力弱、村級集體資源少但運營能力強等現狀,該區在組一級成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基礎上,在村一級成立聯合社,並由其負責日常運營。

成都郫都區:集體經濟在創新變革中崛起

探索“以強帶弱聯動型”發展模式。在實踐中,該區按照“強村帶弱村”思路,分別打造以唐昌街道戰旗村、三道堰街道青槓樹村、友愛街道農科村等為核心的集中連片發展區域,利用已有品牌效應帶動周邊村共同發展集體經濟。

探索“異地置業、異地聯建型”發展模式。郫都區鼓勵和引導飲用水源保護地、規劃限制、村內資源匱乏或發展空間較小村,通過向外購置商貿店鋪、入股其他村集體或企業等異地置業、異地聯建方式,克服發展空間限制,有效提升了集體經濟質效。

例如,安靖街道土地村通過與成都市內其他區縣村(社區)實行異地置業和異地聯建方式,於2018年5月和9月將限期拆除的青羊區蔬菜批零市場和金牛區九里店批發市場整體搬遷過來,利用三方客貨等資源進行股份化合作經營,不僅使上述兩地村(社區)集體經濟在“異地”存活發展,還快速提升了本村集體經濟發展質效。蔬菜批發從2018年7月前的60萬斤/每天上升至如今的200萬斤/天,土地村集體收入當年增加110萬元。

增收渠道拓展創新實現“形態”升級

近年來,郫都區緊密結合產業發展前沿趨勢,在物業租賃等常規性發展模式之外,聚焦創新和精準,多元化開闢集體經濟增收來源渠道,有效突破了低水平發展困局。

探索“現代農業開發型”發展模式。該區因地制宜,由村集體以資金、機動地、“四荒地”等入股,農民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共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採取自主經營或對外招商等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其中,唐昌街道戰旗村97%以上農戶共計1879畝耕地加入村裡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後引進“第五季·媽媽農莊”“藍彩虹”等4個企業,集中連片發展薰衣草、藍莓等特色產業,通過農旅融合,實現畝平均效益達到4.5萬元以上。

探索“產業融合帶動型”發展模式。郫都區立足自身古蜀文明特點,利用鄉村歷史文化資源、景觀生態資源及閒置院落等發展康養民宿、鄉村旅遊、休閒體驗、文化創意、遊學培訓等新經濟新業態,通過租賃、自營、按股分紅等方式使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等多方獲益。

其中,古城街道指路村採取引進社會企業股份合作方式,打造鳥籠博物館和規劃打造蜀源•文博竹裡精品文化展示區,2018年,指路村集體僅從這一項目中就實現增加收入17萬元。

探索“提供服務增收型”發展模式。近年來,郫都區通過為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提供農資供應、農機服務、品牌營銷等生產性服務,為外來投資者提供用水、用電、定製勞務、物業商管等配套性服務,承接河道巡查、環境保潔等政府購買服務,以及為農村小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服務等,成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

其中,唐昌街道先鋒村通過提供服務方式,自主實施村域內水七廠管道回填項目,實現集體經濟收益33萬元。

運營體系機制創新助力效率提升

將專業機構和人才吸納到集體經濟發展之中,通過科學合理制度設計構建村集體和外部市場主體之間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運營機制,是郫都區壯大集體經濟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成都郫都區:集體經濟在創新變革中崛起

集聚專業人才和機構,創新”綜合平臺運營型”發展模式。以三道堰街道古堰社區為例,該社區在全區率先引進四川邁高旅遊公司,形成集體經濟發展服務平臺,按照49:51佔股比例與其共建四川堰韻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作為專業化運營平臺,承擔商家招引、品牌塑造、環境維護、物業商管等集成性功能。目前,該模式已推廣應用於北京房山區良鄉鎮等地。

創新“村集體+子公司型”發展模式。以唐昌街道戰旗村為例,該村率先探索出村集體成立若干子公司負責具體生產經營,村集體除承擔資產租賃、土地流轉協調等業務外,主要負責收益分配和運營監管的模式,並逐漸形成有活力、有效率、規範化運作的新型集體經濟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目前,該模式已在全區普遍推廣。

融合式改革創新著力路徑拓展

郫都區的農業農村改革成效卓著,走在了全國前列。近年來,該區利用中央和省市多項重大改革試點契機,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等多項改革試點有機結合起來聯動推進,實行“改革聯動推進型”發展模式,有效降低改革成本、提升了改革發展實效。

其中,三道堰鎮青槓樹村利用新農村建設結餘的269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作為抵押品,向成都市農商行申請6000萬元抵押貸款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再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償還貸款,2019年,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61.8萬元。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村金融等多項改革環環相扣、疊加嵌套,形成了由集體經濟薄弱村破繭蝶變。

政策支持服務創新築牢發展後盾

給政策不如給機會,不僅適用於實體經濟,在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中同樣適用。記者瞭解到,從2018年本以來,郫都區突破支持集體經濟發展須“給錢給物”的傳統思維慣性,創新探索出以集體內部自然資本價值轉化為關鍵的“國投支撐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和政策支持路徑,築起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堅強後盾。

蜀都鄉村振興有限公司就是郫都區鼓勵並積極支持的這樣一支“國投支撐型”主力軍。該公司聚焦聚力集合專業化人才隊伍,採取多種投融資模式參與農村宅基地有償騰退,騰退後的農用地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安排使用,資金收益和建設用地指標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比例分享,使得農村在財政資金“零投入”、建設用地指標“零供給”的條件下,保障了鄉村產業發展和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和用地需求。

目前,蜀都鄉村振興公司已分別與安德街道棋田村、廣福村、唐元街道釣魚村、新民場街道興增村簽訂投資合作協議。擬投資2.2億元,共建棋田村冬水壩農場配套田園綜合體(共享田園)、中國盆景之鄉•釣魚盆景產業園(一期)等4個項目。項目實施後,預計將為這4個村集體平均增收100萬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