鍘刀與釘釘

年前回老家,在叔父多年不住的老屋裡見到一口鍘刀。那一刻,我立馬想起一句話:鍘草不要夯漢,只要高抬猛按。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剛參加工作,也就二十歲左右,雖然身體瘦弱,但也少不了年輕氣盛。那時,我平日在學校,週末回老家石榴園住。

一個週末的下午,我去爺爺家,看到院裡放著一口鍘刀,旁邊有一大捆青玉米稈,看樣子是要鍘玉米稈喂牛。由於缺人手,爺爺只好坐在馬紮上抽菸。我便自告奮勇說:我來鍘吧!

爺爺抬頭看了我一眼,說:“還是讓你四大回來鍘吧。”我心想:他是嫌我力氣小。這一點,我承認,可也不至於連個玉米稈也鍘不成吧?

我捋了捋袖子。爺爺看出我想一試身手,便把煙一掐,說:“那你就試試?”

“中!”我也是毫不含糊。

話音剛落,我便提起鍘刀,等爺爺往鍘刀下放玉米稈。一刀下去,用力不小,但玉米稈裡好像還藏有什麼木棒似的,還剩那麼一點兒鍘不透,只好返工。等我鍘第二刀的時候,爺爺說:“你抬哩太低了,再高些。”

本來我個子就不高,抬高不太舒服。心想:鍘草要的是力氣,與抬高不抬高有多大關係呀。我不好當面反駁,只是稍微抬高了一點點兒。

又鍘了幾下,還是費力,仍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輕鬆與順手。

“再抬高點!”

“要不,你鍘吧?”。

我是想和他換換崗位。

爺爺說:“那不行,放玉米稈更得小心,入不好還弄住手哩,你還是鍘吧!鍘哩時候要抬高點兒,往下摁哩時候猛一點兒。你沒聽人家說,鍘草不要夯漢,只要高抬猛按?”爺爺站起來,邊說邊示範。

噢!好一個“高抬猛按”。再次掂起鍘刀,果然省力又高效。

事後想想,這個“高抬猛按”也許與物理上的減小阻力臂或加速度什麼的有點兒關係。一個識字不多的農民,不一定聽說過這些術語與原理,但實踐起來卻運用自如。生活這本大書裡面的學問深著呢。

之後,我便記住了這個“高抬猛按”。因為,這裡面有做事的技巧。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伴隨著二0二0年新年鐘聲的敲響,人們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眼看開學在即,為最大限度減小疫情對孩子們學習的影響,上級要求開展“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活動。學校便安排老師們在微信群裡佈置、檢查、統計等工作。雖然繁瑣,但與白衣天使英雄們的“逆行”相比,絕對安全與輕鬆多了。於是,微信群裡多科教師的“輪番轟炸”,學生及家長上傳的作業,疫情的統計等,讓老師和學生在微信群因不停“爬樓”而開始頭蒙。

此時,釘釘軟件步入了我的視野。

釘釘較之於微信,有直播授課(視頻會議)優勢,並且可以保存回放。下載之後才發現,它的提交批改及統計功能對老師也許更有用。以前在微信群裡,老師查看學生作業是“爬樓”,學生完成作業用“接龍”,找著找著就會煩,接著接著就會漏。有了新軟件,這一切都變得“so easy”。

剛開始用時並非一帆風順。我用的是釘釘裡的“家校本”,這是釘釘推薦的在線提交作業的路徑,提交、批改都挺方便,缺點是無法導出參與學生的電子名單。但學校每天都要上報,我總不能天天讓學生再在微信群裡接龍吧?

我想起了“高抬猛按”,試圖尋求“省力高效”的途徑。

思來想去,摸索用裡面的“打卡”功能。釘釘裡的“打卡”本來是為使用者養成優秀習慣養成而設計的,但它卻有“數據導出”的功能。我只好“歪用”打卡了。雖然中間也出現小障礙,但想出一些方法就解決了。這樣一來,還真實現了“省力高效”。

沒有比較,就沒有優越感。看到有些家校共育群裡仍在不停地發佈,查找,統計,甚至曬辛苦,我感受到了用對工具,善用工具的好處。

鍘刀與釘釘

鍘刀與釘釘


古時的師生沒用過釘釘,現在的人們也鮮見鍘刀。然而,對於人類而言,他們都只不過是工具。誠然,網上不少學生給釘釘差評的,還有人創作了《你釘起來真好看》等惡搞歌曲。我們大可一笑了之。既是工具,各有利弊。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德道經》雲:“知時識勢,適時用勢,借事助勢,以勢造勢者智也。善用勢者譬如猛虎加之羽翼,翱翔四海”。無論是生活或是工作,我們不能只憑激情,充當“夯漢”。而要在實幹的基礎上,多想想“高抬猛按”,善假於物,適時用勢,達到“省力高效”的效果。不是嗎?

二0二0年農曆正月廿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