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鍾南山的成長經歷和他對兒孫的教誨,學習鍾家育兒之道

這個春天,一場疫情突然襲來。在與疫情戰鬥的過程中,有個名字被大家反覆提及,那就是鍾南山。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鐘南山,是著名呼吸病學專家,在2009年的非典中,走入普通老百姓的視野。

17年後,他又站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沿。他對於疫情的判斷、提醒,甚至他的身影都成為很多人的“定心丸”。

瞭解鍾南山的成長經歷和他對兒孫的教誨,學習鍾家育兒之道

鍾南山的成長經歷

那麼,35歲才真正接觸臨床的鐘南山,是如何成為醫學界的“中流砥柱”的呢?

在《鍾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中,我們能夠簡略瞭解他兒時的成長經歷。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兩名學生相繼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一位叫鍾世藩,一位叫廖月琴。

鍾世藩出身貧寒,卻勤奮好學,一直攻讀到博士學位,並出國留學,成為一名優秀的兒科大夫。

廖月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和林語堂的妻子同屬名門廖氏家族。

1934年,二人成婚,並來到南京定居。

鍾世藩在南京中央醫院任職。該院恰好坐落在南京鐘山的南邊。於是,當他們婚後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鍾世藩特意為其起名為“鍾南山”。


由於戰亂,鍾家被日本的炮彈炸燬,不得不數次搬家,家底所剩無幾。

最終,他們落腳於廣州。鍾世藩被嶺南大學醫學院聘為兒科教授。

鍾南山的記憶中,儘管自己幼時非常調皮,父親、母親卻總是平心靜氣地和自己講道理,從來不會大聲責罵或者強迫自己服從。

正是在這種寬鬆、平等的環境中,鍾南山養就了開朗、自信的性格,遇事有想法,也敢承擔責任。

瞭解鍾南山的成長經歷和他對兒孫的教誨,學習鍾家育兒之道

鍾南山與父母、妹妹合影

轉眼間,鍾南山已經11歲,馬上就要升初中了。不過由於太貪玩,當時他的成績並不太理想。

母親告訴他,如果他能考上嶺南大學附屬中學這所重點學校的話,就送他一輛自行車作為獎勵。

這個獎品很夠分量,也是鍾南山夢寐以求的。


於是,他開始努力讀書,成績也直線上升。

加上他身體素質很好,體育成績非常突出,經常能夠在比賽中拿到名次,算得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三好生”。

鍾南山順利升入了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可是那年沒有進行小學畢業考試,而是把平日的成績進行綜合評定,鍾南山位列第二。

考慮到自己不是“考”上的,鍾南山沒敢跟媽媽提自行車的事。

再說,當時物價飛漲,鍾南山這樣的孩子剪個頭都得要一書包金圓券才行。儘管鍾南山父母都是醫生,有固定收入,但一輛自行車對於那時的鐘家也是個不小的負擔。

不料,母親卻主動兌現承諾,買了一輛自行車給他。

鍾南山非常激動,在日記本中記下了這件事。

從此以後,鍾南山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再沒有讓父母操心過。


鍾世藩留學時,發現胎鼠可以用作病毒生長的培養基。回國後,他也一直沒有間斷這方面的研究。他自費購買了一些小白鼠,長年在家裡進行實驗。

還是孩子的鐘南山自然對這些小動物很是好奇,看到父親分離小老鼠的腦細胞,再進行種種測試,簡直像魔法師。

他忍不住在一旁問這問那。每次鍾世藩都會抽出時間,耐心地進行講解。鍾世藩還把餵養小白鼠的任務交給了兒子。

在每日定時定量餵養小白鼠的過程中,漸漸培養了鍾南山的責任感、耐心和觀察力。這些品格讓他日後受益匪淺。


鍾南山在北京醫學院,即今天的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留校任輔導員。這個機會很好,只有品學兼優的學生才能獲得,但是也造成一個事實:就是和那些畢業就進了醫院的同學比起來,缺乏臨床經驗。

有一次,他和父親提到自己看見一個孩子尿血,心裡猜測這個孩子得了腎結核。父親卻馬上追問:“證據是什麼?”

鍾南山愣住了。父親分析說造成尿血的誘因有很多,下結論前必須要經過細緻的觀察,掌握確切的證據才行,這樣才是對病人負責。


2003年,國家疾控中心宣佈“非典”病原體基本確定是衣原體。

鍾南山卻公開表態,認為病原體應該是一種罕見的新型病毒並且傳染性極強。這件事在當時曾引起波瀾,事後回顧,他只是淡淡地表示“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則受害的將是患者。”

很多人欽佩他的勇氣,感激他撥正了治療的方向,而這恰恰是父親當年教導他的。

瞭解鍾南山的成長經歷和他對兒孫的教誨,學習鍾家育兒之道

鍾南山對兒孫的教誨

鍾南山的夫人李少芬,是中國女籃的第一批成員。她身穿5號球衣,是隊裡的主力。


瞭解鍾南山的成長經歷和他對兒孫的教誨,學習鍾家育兒之道

鍾南山、李少芬合影

兩人育有一兒一女。

兒子鍾惟德也是一位醫生,已是博士生導師,獲得過“吳階平泌尿外科獎”“廣州十大傑出(十佳)青年”等榮譽。

瞭解鍾南山的成長經歷和他對兒孫的教誨,學習鍾家育兒之道

女兒鍾惟月則繼承了二人的體育細胞,成為職業游泳運動員,並曾打破短池蝶泳世界紀錄。

瞭解鍾南山的成長經歷和他對兒孫的教誨,學習鍾家育兒之道

鍾南山工作很忙。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他下鄉、出國留學的時間加起來有10年左右,主要都是靠夫人李少芬照顧孩子。因此,在教育孩子上,他更多關注的是精神方面,強調以身作則。


回憶起鍾南山對自己的教育,鍾惟德和鍾惟月都提到“鼓勵”二字。

像兒時的鐘南山一樣,鍾惟德小時候也是非常的調皮。鍾南山並不著急,相反他發現兒子很喜歡幫助別人,就經常誇獎這一點,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

鍾惟月退役後,去了南加州大學讀會計專業。她一邊彌補學業上的缺陷,一邊堅持每天6個小時的訓練,那段時間壓力很大。

得知這點,鍾南山對她說,如果你能抗得住這樣的日子,將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挺得住。


一次,鍾惟德下鄉給老百姓治病,給病人開了藥,病人卻沒有拿藥。因為一盒藥幾十元,對於農民來說可能就是個把月的收入,捨不得。

回家後,他找到父親,談起這件事。鍾南山建議他想辦法降低泌尿科的治療費用,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在鍾南山的鼓勵下,鍾惟德進行了“前列腺增生症藥物治療療效成本分析”方面的專項研究,持續至今。

很多病人慕名而來,因為“這個大夫用的藥便宜,效果還好”。


總結鍾家的育兒之道,有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家長言行一致。

說到做到、樂於助人、實事求是、對病人負責等,這些道理並不是家長講出來的,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出來的。

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下,孩子自然而然學到了這些優良品質。

第二,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鍾家三代都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領域卻截然不同:鍾南山的父親是兒科專家,他自己從事的是呼吸科,而他的兒子則在泌尿科取得卓越成就。

很顯然,如果鍾南山當初選擇兒科,或者他兒子選擇呼吸科,從醫的道路應該會順暢很多;但無論是鍾父對鍾南山,還是鍾南山對兒子,都沒有特意進行這樣的指引,而是給予孩子自由決定的權力,根據自己的興趣、現狀等去定奪。


鍾家對於孩子的教育採取的是大道至簡的方式,並不過多幹涉,注重的是把做人、做事的根基打牢,不管孩子將來走哪條路,都能做出成績。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搬書回巢,有書智庫領讀達人,新浪微博認證書評人。圖書編輯、網絡編輯、運營編輯……這麼多年,兜兜轉轉還是和文字打交道。我願搬書回巢,助你師逸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