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给我们的爱而不得与分手之后的理性隐喻

文|烟火里的微光

爱情很少有理智的。人这一生,大抵有两件事是不可说的,一件是爱情,越说越说不清;一件是人生,越说越不明白。

因为爱非理性,人生不可预见。而爱情的非理智,恰发生于一切不可预见的人生中。

爱一个人,不需要其他,有时候糊里糊涂便爱了,可是爱又是相互的,对方不给你爱,或无法爱你,或不爱你。便使你这爱蒙上悲伤的阴影,辗转反侧之后,会有诸多选择,关于人生的选择。

这选择,或理智,或不理智,总之,都是人生难熬的经历。恰如《呼啸山庄》中那个被山庄老主人收养的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他本来是可以改变命运,重新生活的,即便他曾经被抛弃。而仅仅是因为受辱和恋爱不遂。他于是便把自己不被爱的原因归结为不够富裕。于是他远走他乡,发家致富,回来之后,便是他的选择——疯狂的报复!

这,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给我们最大的理性隐喻,是关于爱而不得的,当然,也适用于感情不顺遂或分手之后。

《呼啸山庄》给我们的爱而不得与分手之后的理性隐喻


01.隐喻一:人生或爱,本质上并不关乎贫富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只是道理。现实中往往并不如此。世上有很多人,对他(她)们的爱做了定义,这定义无关乎爱情本质,比如贫富,比如门当户对。

在英格兰的北部,有那么一座几与世隔绝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庄主欧肖收养了一个弃儿,还赐给了他名字——希斯克利夫。庄主对这弃儿的爱,类似于对亲儿子。因为他让这孩子与自己的儿子辛德雷和女儿凯瑟琳享受平等的生活。

令人意外的是,养子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产生了爱情,反正是朝夕相处,稀里糊涂的便相恋了。但少庄主不这么看,他认为希斯克利夫根本受不起这爱,也不配拥有爱情。老庄主在世时,尚且好说。老庄主去世后,这种不平的鄙视瞬间被已成为一庄之主的辛德雷放大。

他做了他人生中也许会后悔的选择。

1.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接触;

2.百般虐待和侮辱希斯克利。

希斯克利夫爱全化成了怨恨,虽然,他仍然深爱着凯瑟琳。

可是,凯瑟琳呢?爱他么?说不清。

所谓说不清,是因为他俩偷偷外出去画眉田庄时,有一个同样是庄主的小伙子,叫埃德加·林顿,温文尔雅,富甲一方。他对凯瑟琳求婚。

这据说在爱情中的女孩子竟然天真的答应了。

你说爱关乎贫富吗?讲门当户对吗?理论上讲,可现实中,难以捉摸,也许讲,也许不讲,看运气。

希斯克利夫自然是伤心欲绝的。他选择了离开。

离开之后山庄生活,当然是很惬意的,年轻的庄主生活放荡,酗酒、赌博,肆意挥霍家产,终至穷困潦倒。终于,他把剩下的家产抵押给了归来的希斯克利夫,那可是他日常玩弄侮辱虐待的奴仆呀,现在反了,庄主成了奴仆。

这也许是一个比较快意的过程,等于是彻底报了大仇。

但希斯克利夫并不罢休。他拜访画眉田庄,终于带着夺走了自己爱人的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私奔了。

他不是为了爱情。而是把这无辜的女孩子囚禁在呼啸山庄,折磨她,以发泄自己曾经失去的苦痛怨愤。

这故事,便是这么令人痛心。

本来,爱不关乎贫富的,也无关于身份地位,但偏偏故事里的故事,就这么发生。那些本来就该发生的爱,就因为贫富和身份地位的关系,而被彻底决裂。

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以同样的手法去报复另一份无关其他的真爱。

这隐喻,痛心,而无奈。

《呼啸山庄》给我们的爱而不得与分手之后的理性隐喻


02.隐喻二:未问内心的爱,终会化成人生的失意,也是爱的悲剧

凯瑟琳的决定绝不是问过内心的,我们只能归结为她天真。但这种天真是没受过影响的吗?

绝不是!如果那位画眉山庄的少庄主不是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家富人俊,她是绝不会动心的。凯瑟琳嫁给林顿以后,两人的思想分歧非常巨大——这也许包含着凯瑟琳的后悔、不甘——但由于林顿的迁就,二人生活还算幸福。

而这种女性,从不问内心的。当希斯克利夫衣锦荣归,她就开始她对野性的爱的追求。她甚至激动地病倒了,并很快就死去了,留下一个早产的女婴——凯蒂。

爱情啊,真不是理性的。她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情绪波动,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人开始问自己的内心了。他甚至忘了去折磨他的报复的无辜对象伊莎贝拉,而使她逃去。但她还是问过了自己的内心,她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取名林顿·希斯克利夫。

那一代的人,无论善恶,都在慢慢离去。辛德雷酗酒而死,把承受被报复折磨的重任遗留给了儿子哈里顿。希斯克利夫自然不会停歇。

12年后,伊莎贝拉病死他乡,希斯克利夫接回儿子,却非常厌恶他的羸弱、娇气。他继续着他的报复。

他的梦还未完成,他的报复要完全完成。

他的一切都没问过内心,他的人生里,情感里,全是愤怒和不理智,行事简直无法无天。

他接回了凯蒂。然后不问这两个孩子的内心如何,直接把自己的没实现的梦附加在下一代身上。强迫凯蒂与他的儿子结婚。

当希斯克利夫也霸占了画眉田庄的时候,他的儿子也死去了。令人意外的是,凯蒂在苦难中却对这个敦厚忠实,风度翩翩的可怜孩子产生了爱情。

已经完全失去理智的希斯克利夫嫉妒不已,大为恼火。他要拆散他们。

但他眼前浮现出了自己于凯瑟琳相爱时的情景。

他所有的不理智全部化为乌有,包括仇恨,包括不甘,包括嫉妒,包括痛苦。

终于,在一个风雪之夜,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离开了人世。他这种不问内心,终于化成人生的失意,也是爱的悲剧。

就像他在那个雪夜里的痛心懊悔。

这隐喻,同样令人心惊。

《呼啸山庄》给我们的爱而不得与分手之后的理性隐喻


03.终极隐喻:爱情虽不理智,但选择可以理智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一眼望去,他似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有时甚至是一个罪犯。他插手毁掉亨德莱,又残忍地虐待伊莎贝拉和哈里顿,手段恶毒凶狠。这表明,对这样一个人产生同情本是不可能的。当他行大恶、绑架小卡瑟琳和纳莉·丁恩时,他更是公然违反了社会的法律,也践踏了社会的道德准则。

但是,希斯克利夫未必就是个刽子手,彻头彻尾的恶人。因为他出问题的时刻,全是那关键的选择,那爱情失意后的选择。即便是辛德雷对他的折磨、侮辱,他依旧可以忍受,因为他认为他有爱情。

可是,当凯瑟琳要嫁别人时,他疯了。

他做出的选择,完全枉顾一切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全然变成一头恶魔。

有证明吗?

有!

艾米莉·勃朗特塑造这个阴郁的主角时独具匠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使他成为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

当他要把洛克乌孤身一人赶入茫茫风雪中时——却出现了这本书中最具抒情性的一个动人场景。希斯克利夫朝窗外探出身去,哀求卡茜的鬼魂进来。

那时的希斯克利夫,具有深沉的感情,也颇具怜悯之心。他心中也曾有过无限的柔情和伟大的爱情,只不过,都被他失意后的选择,完全的失智,导致了一切悲剧呼啸而至。

这是艾米莉·勃朗特给我们最大的隐喻启示。

黑暗和扭曲,从来是是生活中真实而不可避开的力量。但是,当遭受这一切之后,人的选择如果是朝着善的方向去,那么未必不会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至少悲剧的波及面不会这么大。

尤其是爱情中的失意之后。

这是作者给我们的终极理性隐喻。

(全文完)


《呼啸山庄》给我们的爱而不得与分手之后的理性隐喻


作者简介:烟火里的微光,喜欢分享小确幸,专注心理和情感,希望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