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里達石蟹與舟山大黃魚——探討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

當我們準備去評判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時,應該先了解歷史背景,最好能融入到歷史中,去感受和體驗,如果僅用今天的價值觀去評價,就難免失之偏頗。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西方環保理念,例如,我國早就頒佈了野生動物保護法,這些年來,更是嚴格按國際標準來保護環境,有的甚至是國際最高標準。過去四十年來,給我的直觀感受是,人與鳥的距離近了。

例如,每年冬季,來自俄羅斯的紅嘴鷗會到昆明棲息,在洱海的堤壩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給紅嘴鷗餵食,場面和諧;而在70-80年代,連麻雀都成為人們抓捕的食材。不過,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今後可能還會頒佈禁止餵食的規定——以保護野生動物的自我生存能力。

到昆明滇池越冬的紅嘴鷗

佛羅里達石蟹與舟山大黃魚——探討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

由於我國與西方國家發展階段的不同,大家的環保意識與之相比還有明顯差距。講一個佛羅里達石蟹的故事,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佛羅里達盛產一種拉丁文名叫Menippe mercenaria的蟹,當地人叫石蟹,其實不屬於石蟹科。據說佛羅里達海邊的當地人原本不吃石蟹,上世紀20年代,來了一位魚類學家,他讓一家餐廳嘗試著煮熟石蟹賣,大家吃了後覺得石蟹味道鮮美,從此一發而不可收,銷量大增。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後來每年的10月份蟹肥之際,佛羅里達很多地方都會不約而同地大肆慶祝,舉辦熱鬧非凡的石蟹(海鮮)節。

20世紀早期,各國的海洋生物都可以任意捕撈,後來,隨著漁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歐美政府對於捕撈漁業品種都有具體規定,總的原則,就是不準捕撈非成年的生物。如對螃蟹、貝殼等的捕撈尺寸都有明確規定。

由於佛羅里達石蟹的鉗子具有再生功能,後來法律就禁止捕撈整隻石蟹,且只允許捕獲成年雄蟹,可將蟹鉗掰下,然後將蟹放生。而且具體到蟹鉗必須長達7釐米(2.75英寸)以上才能掰下來作為漁獲物,否則一律放生。至於掰一個蟹鉗還是兩個,法律上是允許掰兩個,但據統計,掰掉兩個鉗後,石蟹的成活率只有53%,故捕撈者一般都選擇只掰掉一個蟹鉗。

佛羅里達石蟹蟹鉗成為美食

佛羅里達石蟹與舟山大黃魚——探討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

或許正是因為採取如此嚴格的資源保護舉措,才使得佛羅里達石蟹資源不會枯竭。

反觀我國,由於資源保護的立法滯後,眼下很多海河生物物種都早已面臨枯竭的窘境。例如,黃河鯉魚在進入80年代以後就開始枯竭了,長江中的鰣魚、刀魚、河豚魚等也基本如此。據《中國海洋發展報告》,渤海和黃海有記錄生物物種原本有300種,東海有760種。然而1997年至2000年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渤海和黃海的生物僅剩180種,東海也只剩620種,海洋生物物種的種類分別減少40%和30%。

我的家鄉鎮海與舟山群島隔海相望,而舟山漁場是全球四大漁場之一,與俄羅斯的千島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秘魯的秘魯漁場齊名,也是中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的特產之一——舟山大黃魚,無論是美味度還是知名度,都遠勝於佛羅里達石蟹,因此,舟山大黃魚被授予全國首批海鮮類國家地理標誌商標,但很遺憾的是,野生的舟山大黃魚也早已枯竭了。

記得1980年念高中時,有一天語文老師給我們唸了一篇《人民日報》當天的文章,標題就叫《救救黃魚》,可見剛跨入80年代時,大黃魚的數量已經大幅減少了,如果那個時候下決心採取舉措限制捕撈黃魚,或許我們現在還可以吃到正宗的舟山大黃魚。可惜那個時代缺乏強有力的舉措,沒有休漁季,不去制止細網捕撈,任其竭澤而漁。

如今,野生黃魚的價格已經漲到令人咋舌的地步,70年代初的時候,大黃魚的價格只有1-2毛錢一斤,如今,一斤多點的野生大黃魚價格近千元。即便如此,現在這種所謂的野生黃魚也是打問號的,或是大黃魚育苗增值流放,或是從網箱養殖中逃脫的漏網之魚。真正的舟山大黃魚(或稱“岱衢族”大黃魚),恐怕已經絕跡。

如今絕大部分大黃魚都靠人工養殖

佛羅里達石蟹與舟山大黃魚——探討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

作為一個自小生活在海邊的我,見證了野生大黃魚從多到氾濫成災乃至當地政府提倡“吃魚愛國”,到如今幾乎滅絕的過程,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地球上一些生物物種的滅絕,一般都與極端氣候的出現有關,為什麼偏偏在我所處的年代,在我周邊,會有那麼多我所熟知的生物被濫捕而瀕臨滅絕呢?

或許是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和冷凍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使得我國各地居民對海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因為在80年代之前,黃魚價格之所以如此便宜,是因為交通不發達、無法實現長途運輸,而且沒有冰庫,因此只有捕撈地的居民才能吃得到。

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冰箱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過去是靠海吃海、靠山吃山,當交通運輸和冷凍技術發展之後,冷鏈物流變得越來越發達,使得靠山的可以吃海,靠海的可以吃山了,於是黃魚從當地幾百萬人的需求變成全國億萬居民的需求,長期濫捕之下供給卻越來越少,於是價格飛漲,進一步刺激了斷子絕孫式捕撈的動力。

80年代至今,正是中國經濟步入騰飛階段,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階段,

開放政策使得中國與西方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幾百年來形成的落差,形成的信息不對稱,成為中國改革的巨大動力,同時也釋放了超大能量的需求。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全國的人口流、貨物流幾百倍地擴大。

因此,80年代既是我國經濟開始騰飛的十年,又是自然界很多常見食用生物被濫捕至瀕臨滅絕之時代。當我們現在指責為何當初不立法來保護這些水產品時,必須正視歷史背景,因為我國的溫飽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直至2009年。80年代,我們還在使用糧票、油票,在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真的很難顧得上對這些水產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西方國家之所以那麼早就開始重視環保,重視動物保護,是因為他們早就解決了溫飽問題。這不僅是因為他們的科技領先優勢明顯、勞動生產率高,可以用工業品去換取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還因為他們佔有了全球太多的資源。例如,西方人幾乎不吃河魚,因為刺多、河腥味重,他們有更多的可替代食品。但中國的淡水魚產量接近全球的一半,大部分靠養殖。

眾所周知,歐洲列強向全球大規模擴張,可以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算起,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接著英國、法國、荷蘭也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

在美洲,歐洲殖民者強佔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種植園的同時,肆意地屠殺和奴役印第安人,如現在美國境內居住的印地安人總人口在3000萬以上。由於被大量屠殺,幾乎到了滅絕的境地,到在20 世紀70年代,美國的印地安人集聚區總人口還剩下還不到80萬人。


佛羅里達石蟹與舟山大黃魚——探討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

注:1814年,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下法令規定:每上繳一個印第安人的頭皮,獎勵50—100美元


20世紀前,包括印度和中國在內的亞洲的諸多國家也都淪為列強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儘管二戰之後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但從歷史的角度看,美洲、澳洲及亞洲與非洲的部分地區,仍被歐洲人所佔有。

倒推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荒誕的邏輯,土地強佔成為合法,移民卻成為非法。200年前,美國即出臺了針對特定民族的排華法案。面對現實,你又會發現一個同樣荒誕的邏輯:通過武力瓜分導致的資源不平衡是合理的,而自由貿易導致的貿易不平衡卻是不合理的

說白一點,當前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主要是因為全球資源配置不平衡,中國太多的人口擁有太少的自然資源,美國太少的人口卻佔有太多的自然資源,於是,全球耕地最多的美國,向中國出口農產品,全球勞動力最多的中國,向美國出口服裝、鞋子。如果美國可以放任移民的話,那麼,中國可以大量向美國輸出中低端勞動力,就像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民流向東部沿海一樣。

當然,美國高科技發達,可以出口飛機和芯片,中國則出口中低端的機電產品,這就是基於各自資源稟賦的自由貿易,而且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也決定了美國貿易逆差的合理性。

因此,中國成為全球出口第一大國,其實可以看成是移民替代,是對於全球資源配置不平衡的一種對沖。同樣的案例是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也屬於資源匱乏的國家,以人均耕地面積擁有量為例,美國的人均耕地面積是中國的6.2倍,中國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和韓國,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全球四個製造業大國中韓德日經濟狀況與耕地比較

佛羅里達石蟹與舟山大黃魚——探討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資源相對匱乏國家都可以成為製造業強國或出口大國,這需要有多重要素共同作用來促成。比如,二戰之後成功轉型的國家就只有兩個,日本和韓國,它們都屬於東亞國家,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大,受宗教影響較小。相比之下,中東及南亞國家受宗教影響較大,經濟發達程度也相對低些(如印度的人口規模與中國相差無幾,但商品出口僅排全球第20名),除非靠石油發家(如伊朗、沙特等)

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的最顯著特徵之一,就是勤勞,這也是中國成為製造業和出口大國的重要原因,我們經常聽到“中國勞工”這個詞,說明中國從17世紀開始,不僅是全球商品貿易的最大順差國,也是勞動力的淨輸出國。如今,中國人的平均工作小時仍是全球領先的,如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今年7月份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5小時,遠超發達經濟體。


中國與OECD國家勞動者年工作時長比較(Hour)

佛羅里達石蟹與舟山大黃魚——探討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


正因為勤奮,在海外的華裔收入水平一般也在該地區的平均水平以上,如2017年在美國的華裔家庭收入中位數約7萬美元,高於美國白人家庭收入中位數的5.96萬美元。在英國,2018年稅前每小時總收入中位數統計數據顯示,華人員工的時薪最高,平均每小時的稅前收入為15.75英鎊,比白人員工高出約30%。當然,上述統計中均未考慮學歷因素。

在全球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華民族能夠在原土地上延續至今,為何如此,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說到文明,我們不得不承認,海洋文明勝過內陸文明,這也是我們堅持走開放之路的根本原因。

不過,要求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制定同一標準法律,也是強人所難,更不能按自己的標準希望別人臣服。例如,美國在獨立之後,宣稱人生而自由的傑斐遜總統及以後幾位偉大總統,都是極力鼓勵殘殺印第安人的。如今,當我們欣賞堪稱經典的《獨立宣言》,或者學習美國法律是如何保護佛羅里達石蟹時,也不能忘記印第安人的血淚史。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從歷史的維度去思考當今出現的問題。例如,當今很多人都在指責計劃生育政策的失誤,或者認為其反人性,但在70年代的時候,西方學者的主流觀點正是“地球將無法承載日益增長的人口”,“將出現糧食危機”,羅馬俱樂部的經典之作便是《增長的極限》。在當初,誰能預料到隨科技進步,糧食產量還有大幅提升的空間呢?

當今的全球經濟,在經歷了漫長和平階段後,結構性問題日趨嚴峻,市場化資源配置的機制遇到阻力,如資本的自由流動、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人口的遷徙都越來越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從而使得未來經濟增速會進一步放緩。

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的重心肯定會落在人口最多的亞洲,這是一種均值迴歸,因為19世紀以前,全球的經濟重心就在亞洲。過去200多年,亞洲的經濟增速大大落後於北美和歐洲——這也是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列強侵佔)造成的。如今,人力資本這一要素資源的權重正變得越來越大,不管你如何去阻礙它,通過加徵關稅、阻止移民或限制投資,只能增加交易成本,卻無法阻止這一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