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讲”

因“材”施“讲”

有一次,一个记忆力较差、基础知识学得糊涂的学生,向我询问一道综合性极强、难度很大的化学题,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当然,我应该也必须给她作深入而细致的讲解,但我清楚地知道,无论我作怎样的努力,她都不会听懂的。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同的讲述应呈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

教育不是万能的,“对牛弹琴”显示出教育者一厢情愿下的“自作多情”。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尽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因此,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整齐划一的高标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当对一个学困生提出过高要求的时候,无疑是在“赶鸭子上架”,是在强人所难,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当然,教师也在干蠢事。

当我在模拟试卷的分析中,再次提到SO2与NaOH溶液反应时,我事先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预测了学生的困惑,设计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试图逐步唤醒学生。下面是师生互动的实境:

师:你们想一想,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时,如何写化学方程式呢?

生:呆呆地望着我。

师:一边讲一边写,SO2先与NaOH溶液中的水反应, SO2+H2O ==H2SO3,你们知道H

2SO3的名称吗?

生:摇头。

师:它叫亚硫酸,其中的SO3是原子团,叫亚硫酸根。你们能从化学式H2SO3中判断SO3的化合价吗?

生:埋头逃避。

师:利用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以推出的SO3化合价为-2价。下面请你们写出H2SO3和NaOH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纷纷拿出纸和笔,但没有一个人能写出来。

师:引导写出,H2SO3+2NaOH==Na

2SO3+H2O,最后还原成:SO2 +2NaOH== Na2SO3+H2O。又问,依据H2SO
3
的读法,推测Na2SO3 该怎么读?

生:回答的声音稀疏而无力。

要知道,以上的内容是以前学习过的,以上的过程是在复习,但依然一问三不知,由学生的反应看,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知识遗忘,明显是没有学会。因此,我煞费苦心的讲解,也不能说不起一点作用,可顶多不过是自问自答式的表演而已,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意义并不大。

由此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好多教师(我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外),他们平日里也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唯独忽略或不愿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了解。课堂上,根据自己预先的设定,向学生实施单一、单向的灌输;课堂下,再不与学生见面,学生想什么、干什么,一概不知,一概不问。这种“闭门造车”的结果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好。

因材施教也好,因“材”施“讲”也罢,教育的对象是鲜活而灵动的人,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能否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取决于师生能否合二为一。

找到学生的切入点,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找到学生的接受点,为了学生的更好、更快进步而“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