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小朝廷為什麼不能跟南宋一樣,原因先天不足


南明小朝廷為什麼不能跟南宋一樣,原因先天不足


公元1641年暨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明神宗萬曆皇帝之子——福王朱常洵被殺,其子朱由崧僥倖逃脫,

公元1643年暨崇禎十六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殺兩年後,崇禎帝下詔令朱由崧襲封福王爵位。

公元1644年暨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殉國後,同年五月朱由崧於南京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劉澤清)擁立,先為“監國”,後繼皇帝位,年號弘光,史稱南明弘光政權。

歷史如果按照這個劇情演繹下去,按理說南明應該可以仿南宋舊例,割據江南,與北方政權劃江而治,但為何僅僅十八年,滿清就徹底擊敗南明,統一全國了呢?其實,南明相比南宋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不具備偏安江南的條件。

南明小朝廷為什麼不能跟南宋一樣,原因先天不足

無法形成統一領導

由於北宋自始至終沒有實行過分封制,所以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子孫們基本上集中於東京汴梁,在“靖康之難”中基本上被金給一鍋端了。而僥倖不在汴梁,躲過一劫的趙構,從血緣上來講又是唯一倖免於難的宋徽宗之子,由他擔任南宋領導人既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也不存在可以和他競爭的其他有力候選人,因此理所當然的就成為了南宋政權的最高領導人,使得南宋的整個抗金事業有了一個集中統一的領導。

明朝自朱元璋建國以來,廣封朱家子弟於各地為藩王,使得北京被攻陷後,在全國各地存在大量可以被擁立為領導人的候選人,更要命的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死後,又沒有一個直系的子孫倖免於難,所以南明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史可法擁立桂王朱常瀛,錢謙益等東林黨人擁立潞王朱常淓,江北四鎮擁立福王朱由崧的領導人之爭。至於清軍南下後,為了爭奪正統的位置,桂王、唐王、魯王等各個南明政權依然不顧抗清大業,忙著互相攻伐,使滿清坐收漁翁之利。

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人,就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集團,導致南明各地忙於內鬥,無法集中力量抗擊北方政權,這是導致南明無法仿效南宋例,偏安江南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明小朝廷為什麼不能跟南宋一樣,原因先天不足


缺乏靠譜的武力支撐

有人可能會說,南明不是一開始就有江北四鎮嗎?後來不是還有李定國、鄭成功等人嗎?怎麼能說沒有武力支撐呢?那麼這個問題我們就以南明一開始最重要的武力——江北四鎮為例來說說為什麼南明沒有武力支撐。

江北四鎮的領導者分別是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我們先來看看這四個人曾經的經歷,高傑原本是農民軍李自成的部下,因為長得高大英俊和李自成的妾通姦,被發現,迫不得已投降了明朝;劉澤清則是崇禎還在位時,調他剿滅農民軍,他就因畏懼農民軍勢大,謊稱墜馬受傷,不服命令;劉良佐所部則是一向軍紀敗壞,戰鬥力低下,在擁立福王朱由崧之前還發生過“

沿途淫劫,臨淮民聞其將至,嚴兵固守。良佐怒,攻之,不下”的醜事,而且其弟還一早就投降了清朝;黃得功算是唯一的“清流”,出身行伍。自少從軍於遼陽,因戰功晉升。崇禎年間長期在南直隸江北、河南一帶同張獻忠、革左五營等部義軍作戰,升至廬州總兵。

就是這樣的四隻部隊,一個是明朝以前的敵人,一個是不服命令的慣犯,一個是軍紀敗壞、戰鬥力低下,腳踩兩隻船的人,就黃得功所部還好點。依靠這樣的武力支撐,南明政權能長久嗎?

相比而言,南宋初期依靠的宗澤、岳飛、韓世忠、張俊等將領都是自始至終從宋軍中培養、成長起來的,另一方面都是人品、能力出眾的,部隊的戰鬥力、忠誠度都是有保證的。

所以說南明從一開始就缺乏靠譜的武力支撐,也正因如此,清軍一南下,江北四鎮基本上望風而降,投降人馬多達二十餘萬,比清軍的總人數還多。

南明小朝廷為什麼不能跟南宋一樣,原因先天不足


當然了,任何一個政權的覆滅,原因都是多種多樣的,在此作者只是從領導權和武力支撐的兩個角度做一簡單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