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之——達原飲

“達原飲”一方出自《溫疫論》一書,該書成書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作者吳又可(1582-1652)是明朝晚期人,祖籍江蘇吳縣,相當於今天的江蘇蘇州。明朝末年,戰爭連起,災荒不斷,全國各地特各種傳染病不斷流行,尤其是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吳又可的家鄉也不例外,據《吳江縣誌》記載,在成書的1642年前後,吳縣連年發生疫病流行,“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作者在自序中也提到了:“崇禎辛巳(1641),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於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

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之——達原飲

溫病、傷寒等疾病在中醫都歸屬於外感熱病,然而醫生們都沒有很好的區分傷寒和溫病,導致治病不分輕重緩急,用藥錯於寒熱溫涼,造成無數瘟疫患者因誤治失治而喪命,對此吳又可深感當時醫學的不足,又對於數千年來生民的不幸感到心痛,他親歷每一次疫情,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推究病源,潛心研究,依據治驗所得,將溫病與傷寒明確區分開來,並將溫疫再從溫病中劃分出來,提出“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吳又可將這種異氣命名為“戾氣”,並且戾氣的侵入途徑是從口鼻而入,且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開創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

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之——達原飲

吳又可認為,疫氣從口鼻進入人體之後,既不在肌肉皮膚成為表邪,也不在臟腑經絡成為裡邪,而是藏於膜原,也就是半表半里的地方(這個地方很重要,但是也很隱蔽,如果在表,發發汗就好了,如果在裡,採用瀉下法拉拉肚子,也容易好,唯獨在半表半里,發汗也不行,瀉下也不行),故創制“達原飲”調暢氣機,透達膜原,其組成為檳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該方的含義在於用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朴破戾氣所結;草果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將敵人趕出身體,這3味藥是主將!),是以為達原也。知母、芍藥滋養耗傷的津液和陰血,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和中顧護脾胃。

其中前三味是除病之藥,後四味是調和之藥。達原飲主要用於傳染性疾病的開始階段,症狀為:先是身體怕冷,而後發熱,之後只發熱而不再怕冷,全天都發熱,但是下午3-5點時熱勢會加重,同時伴有頭痛、身體疼痛、胸悶脘痞,嘔惡。該方應用的最關鍵一點是舌象——舌苔白厚如積粉,滿布舌上,而且很乾,只有舌邊露在外面,比正常要紅,提示主要病機是溼熱。溼為陰邪,熱為陽邪,熱蘊溼中,難分難解不說,還易凝滯為痰,所以治療時既不能單純清熱,又忌片面燥溼,還需化痰,宣透伏邪。

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之——達原飲

達原飲是目前治療流感的主要方劑之一。當前的新冠肺炎,中醫專家有寒溼疫、溼熱疫之爭,實際上是寒是熱並不在於病毒本身,而在於患病的人對病毒的反應,陽熱體質的多表現為溼熱,道理就這麼簡單。

怎麼樣?您對達原飲瞭解了嗎?不過,還是建議在中醫專家的指導下應用。

撰稿:李瑞祺 徐浩

美編:劉啟予


本頭條號已開通私信輸入關鍵詞自動回覆功能,歡迎在私信對話框中輸入“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力衰竭”、“早搏”、“房顫”、“心梗”、“心動過緩”、“心肌炎”、“神經官能症”、“頸動脈斑塊”、“動脈硬化”、“糖尿病”、“眩暈”、“心悸”、“亞健康”、“穴位”、“檢查”、“用藥”、“中藥”、“預防”、“飲食”、“養生”、“運動”、“睡眠”、“住院”、“就診”、“掛號”等關鍵詞,查看往期精彩內容或相關提示信息。

注意:諮詢具體病情的問題,因涉及病史、症狀、檢查、用藥、診療經過等詳細資料,故不能在此處回覆,請在徐浩大夫網站(https://drxuhao.haodf.com)上傳相關病歷資料後諮詢,謝謝您的理解!

關注“徐浩大夫”今日頭條,瞭解更多健康科普!

專 家 簡 介

徐浩,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西苑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兼任世界中聯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職務。入選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榮獲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高血壓、心衰、早搏、心動過緩、陣發房顫、心肌炎後遺症、高脂血症、動脈硬化斑塊、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失眠、頭痛、眩暈、咳喘、胃痛、便秘、自汗盜汗等內科雜症及亞健康狀態的中藥調理。

  • 專家門診:週一上午 週三下午
  • 特需門診:週四下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