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貨鉅虧300億的天雷,告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什麼?

2020年是必將載入史冊的魔幻之年。

在美股多次熔斷之後,在原油期貨多空拉鋸之後,4月20日,美國WTI原油期貨5月合約跌入史無前例聞所未聞的每桶—37.63美元,吃瓜群眾隔岸觀火,津津有味興致勃勃看了兩天笑話,然後22號晴天霹靂,原來大火燒的是自家房子!

那個堅持月底不平倉不換倉的“傻多頭”,那個給14億人民科普原油期貨交易基本常識的“傻多頭”,原來正是學藝不精的“自己人”……

原油期貨鉅虧300億的天雷,告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什麼?

全體石化……難以置信……傻眼了……

原油期貨鉅虧300億的天雷,告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什麼?

不可隔岸觀火,更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網上鋪天蓋地各種解讀,但作為新能源汽車從業者的我們必須要冷靜客觀地認識到,石油一直以來都是全球經濟“風向標”,原油價格慘烈下跌對全球一體化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眾多負面影響,國際油價的動盪恰恰印證了中國調整能源結構戰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畢竟,中國新能源汽車在2019已經歷頹勢, 2020疫情又再次迎來挑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脆弱”有目共睹,仍舊需要“呵護”:

在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取得了“量”的升級,2017、2018產銷量連續佔據全球第一,全球佔比達到了50%。然而,中國車企林立,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紛紛進軍新能源汽車,卻只能望特斯拉項背。

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381萬輛,佔全國總保有量1.46%,但隨著補貼退坡,市場趨穩,在新能源發展十年之際的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首次“負增長”。—4%的背後,是多家新能源企業同時面臨虧損、負債、減薪、裁員……

哀鴻聲中,疫情出現,國家和地方很快打出救市“組合拳”( ),其中針對汽車行業,尤其新能源汽車密集出臺一系列幫扶措施。

瞬間,新能源汽車廣告鋪天蓋地。

但不論是延補,還是其他消費刺激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新能源汽車存在的問題。

不可本末倒置,更不能捨本逐末貪大求洋

2009年至今,無論 “彎道超車”、“藍天保衛戰”,還是“應對能源革命”,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但在技術生產力和應用方向方面,還需要行業長期深耕。

事實是,我們十年381萬的保有量是基於中國市場強大的“容錯”能力,而不是基於我們的產品足夠成熟、技術足夠強大。雖然我們出現了寧德時代、弗迪(比亞迪)、精進電動這樣優秀的配套企業,但我們行業的整體水平、整車企業技術實力,仍舊被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歐美甩在後面。

2019年特斯拉全年交付36.72萬輛,實現全球銷量領先。截至2019年10月,特斯拉累計交付電動車807954輛,成為全球累計銷量冠軍,而我們國內的冠軍企業比亞迪,混動和純電產能合併,仍舊被趕超。

2020年3月29日,比亞迪弗迪推出刀片電池,續駛里程達到600公里,用於比亞迪新車型“漢”。此時,特斯拉已有2款600公里以上的電動車。眨眼間,600公里續航成為高端新能源車“代名詞”,國內廣汽、榮威、長安、未來、愛馳、威馬、小鵬、合創等多家車企都宣稱自己正在或即將上市600公里續航車輛,其中小鵬P7最遠甚至達到706公里。

這個春天真熱鬧。

原油期貨鉅虧300億的天雷,告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什麼?

等到了夏天,這些沒有經歷過2018年、2019年的夏“火”的電動汽車,能否在2020酷暑期間安然無恙?​我們拭目以待。​


不可悲觀失望,更不能盲目樂觀痛快一時

疫情之下,各國紛紛出臺維穩保增措施,中國再次祭起被經濟學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新基建”、消費券閃耀登場。

繼中國“新基建”之後,3月27日美國正式簽署通過了史上最“貴”的2.2萬億刺激政策,其中有一條為:向航空公司撥款250億美元,向貨運公司撥款40億美元,專門用於支付員工工資、薪酬和福利,另外分別撥款250億美元和40億美元,用於貸款和貸款擔保。

但根據國外網站和公交專家爆料,該方案原始內容在3月25日參議院討論時,被美國交通部主管描述為:“Senate deal provides vital $25 billion lifeline to ensure essenti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service can continue(文中大意是250億美元用於緊急運輸緊急援助和繼續公共交通服務)”;第二天,該內容披露時,多家媒體顯示為“200億美元用於緊急公共交通救濟的援助,100億美元用於機場救助的援助)”;又一天,方案正式通過簽署時,公共交通援助的相關內容消失了。

當然,公共交通在美國不受重視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但在中國,公交交通具有保障民生的社會福利性質,而新能源商用車(公交車、物流車、專用車等)更是中國新能源行業的排頭兵。

在國際政治經濟和防疫形勢下,當前中國外貿,尤其是汽車行業,特別是乘用車出口,肉眼可見一地雞毛。有識之士都在呼籲經濟危機(大蕭條)來了,企業應當積極主動轉型,通過開拓內需、拉動消費來維護經濟穩定發展。

當然,我們的十萬億新基建當中,與汽車行業直接關聯的有充電樁建設和人工智能,也會產生多種機會。

但不論“危”與“機”怎樣描繪,可以確定的是,全球經濟增長必定放緩,中國汽車行業連續三十年的快速增加已經摺而向下,情況可能比想象更嚴峻。

因此,各位同仁,要未雨綢繆,要有過 “窮日子”、“苦日子”的“持久戰”心理準備。

要在“寒冬來臨”之前、在“低谷期”做好技術研發、技術儲備、技術進步、品質進步的基礎工作,不要想著逮住政策機會,能賣一臺賺一臺。

沒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在這個風雲際會的年頭,光靠一時的廣告和熱度,現在賺的,大概率還沒焐熱就得還回去。

學藝不精的教訓,不止在金融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