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道48號的回憶

圖文|包家全​

經朋友推薦看到有關黃家花園的幾篇文章,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不由勾起我對那段生活的回憶。作者所描述的那個年代、那些商鋪、那種場景都是非常熟悉,彷彿又再現在眼前,心情久久難以平靜,那段埋藏在心底裡的生活記憶,令人不願忘去。本人出生於1957年,家住在保定道,與黃家花園僅隔一條牆子河。當時黃家花園商業氛圍非常好,我們院裡鄰居經常會去。如果去黃家花園必須經過牆子河,過河離不開橋。所以那時人們把去黃家花園那邊稱作“過橋”。 比如,鄰里見面少不了問:“您幹什麼去?”, “我去過橋了”。黃家花園與我們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下圖:牆子河上的河北路橋,右側煙囪為原英國發電廠(今抗震紀念碑位置)。

保定道48號的回憶

我家住在保定道48號。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院子,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裡度過的,它在我的記憶中還是十分美好值得懷念的。童年時期的保定道,這是一條十分安靜愜意的馬路。雖然臨近南京路、河北路交通還算便利;但又遠離鬧區,比較安靜。那時保定道馬路寬窄也就是兩車道,平時很少走汽車。只是每到傍晚時分,會有拉垃圾的倒土卡車。真是可謂鬧中取靜吧。

保定道馬路兩邊分單雙號,我家住處這邊是雙號,馬路對面是單號。要說離我們家48號院比較近、比較熟悉的還是從40號到56號臨街保定道這9個院門。這幾個院門的房型結構基本一個樣,都是紅磚青瓦帶有前後院的小二層樓。如果您是初來咋到,還真不好辨別你要去找的院門。從小號數起,40號院緊靠河北路,但與河北路隔著一條狹長小衚衕。這條小衚衕,窄到如果兩個人對面相遇時需要側著身子過去。這裡,夜晚路燈昏暗,膽小的真不敢走;衚衕縱深從保定道穿過鬆壽裡幾條衚衕直通到唐山道打包公司的圍牆。42號在40號與44號中間,而44號與46號、50號與52號中間分別隔著松壽裡兩條大衚衕口,所謂大衚衕是比較小衚衕而言,大衚衕可以進出汽車、馬車。48號、54號居中間,56號與山西路相鄰。記得56號前院有家文具店叫“春光書局”,她家女孩中有個好像和我姐姐是小學同學。因為保定道小學就在斜對過,大多學生都喜歡去那買鉛筆、橡皮或寫字本什麼,老闆娘待人和藹可親,人緣特別好。

下圖:手繪地圖1

保定道48號的回憶


從保定道大衚衕口往後望去便是松壽裡。縱橫交錯的衚衕,被一排排相像的房子間隔著。一眼望去,松壽裡房屋結構都是一個二層樓接著一個平房“一樓一底”隔著一條衚衕的樣式排列,就是房屋的顏色、房型和內部結構也大都一樣的,這樣的衚衕一直聯排通往唐山道打包公司倉庫。

我家住的48號院排在46號和50號中間。前院門口開向保定道,後院有門通往松壽裡。有時會有人從保定道穿過院子到松壽裡衚衕,為防止陌生人出入一般都是鎖著的。如果出院子前門向右沿著便道走,到頭便是56號門,它與山西路相鄰;馬路的對過是耀華里的六條衚衕。那時耀華里共有六個衚衕,靠近保定道這邊是六條,與營口道相接是一條。要是出院前門往左拐順著便道走,到頭便是40號,再往前便是開灤哪個煤礦公司的大院。記得當時院內有假山,裡邊的紫銅蘿爬滿院牆,漆黑色的鐵門常年緊閉著,很少有人出入十分神秘。再過去就是河北路,過了河北路那邊便是宇華服裝廠(服裝十六廠),也就是現在的飛尼克斯服裝公司,接著就是一些機關宿舍;比如食品公司大院、教育局大院、銀行宿舍、樹德里,過了樹德里、消防隊便是新華路,這裡有新華路體育場,那時新華路體育場真是全民鍛鍊身體場所,場內體育館經常有各類球賽舉辦。當時跟同學常到那去踢足球或看各類球賽。記得全市職工籃球聯賽在那舉辦,不要門票,大都是企業職工去觀戰。比較熟悉的籃球隊像新河船廠、重型機械廠的籃球水平相當高,球員技術嫻熟,比賽也十分精彩,觀眾也是裝滿整個球館。緊挨新華路體育館便是副食八店還有海關大院等等。那時小學同學基本都住在保定道上。

下圖:手繪地圖2

保定道48號的回憶

如果從保定道拐過山西路或河北路往南方向走去,便是南京路。這裡有公交線路,路上汽車也多,出行十分方便。過了南京路就是牆子河,河邊長滿各種樹木花草。天熱的時候,河邊兩旁的青柳垂向小河,河水上面波光粼粼,岸邊垂柳倒影在水面上。記得小時候,小夥伴們拿著磚瓦石塊在河面上打水漂,比著看誰貼著水面打的遠。岸邊樹木枝杈繁茂,也是孩時粘老鶴的好地方。

如果你要過河,臨近的有山西路橋和河北路橋,過橋就是黃家花園和圓茅房。那時的黃家花園一帶商業設施比較齊全,像百貨店、飯館、食品店、奶站、雜貨鋪、照相館、新華書店、茶葉店、鞋店、早點鋪、文具用品、儲蓄所、藥店、洗染店、修配店、委託店、電影院等等樣樣俱全。人們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務大都能在這裡找到,而且還有一定的檔次和品味。像玉華臺飯莊、大業文具、仁義和糖果糕點、千里鞋店、稻香村南味、正興德茶葉、果仁張炒貨、曙光影院等等這些老字號商鋪在天津那也是很有名氣的,這裡的商業氛圍有別於勸業場、南市、小白樓,又是天津一個繁華的商業街區。那時,院裡的人家需要買些東西,都會說“過橋看看去”,路程也就是走上十分鐘吧。小時候,我最喜歡去過橋。手裡拿著幾分錢,掂量著不知買什麼好。經常光顧的是玉華臺的餛飩。早上,店裡排骨湯熬得發白,人們花上幾分錢一大碗就著饅頭什麼乾的,早上可以吃的舒舒服服。有時候在那碰上家父也去吃早點時還能吃上餛飩。最羨慕的是拆骨肉,將熬過湯骨頭上的肉一一剔出來,倒上一小蝶醬油,粘起來吃太有味道了。後來參加工作以後,我也曾試著去早點鋪喝餛飩吃拆骨肉,不知什麼原因怎麼也找不到那時的味道和感覺了。

那時鄰近的河北路,這裡有通往下瓦房和佟樓的公交4路、9路車站,還有廣濟醫院、34中學、河北路小學;臨近的山西路上,靠近松壽裡便道上邊有副食店、糧店、郵電局、奶站、雜貨鋪等商業網點,生活還是蠻方便的。記得那時糧店賣糧食用的是木製的櫃子裝米或面什麼的,日久天長糧食櫃的邊緣都露出木紋來;櫃檯後邊是一袋袋糧食都壘到房頂。賣糧時,售貨員用那種敞口有提樑、探出舌頭像船型的鐵桶稱米麵,裝好米麵後把桶放在櫃邊檯秤上,分量多少全靠手中的鐵勺顛配找齊。這時你要用裝米麵的傢伙如面袋什麼的把倒糧食的漏斗口紮好,稱好後的糧食會通過漏斗倒進糧袋裡,這時售貨員還會在漏斗邊顛顛,為的是把桶裡的米麵倒盡。那時糧店的售貨員與大家都很熟悉,我對糧店的耿大爺印象特深。耿大爺那時年紀約有50多歲,高高瘦瘦的略有些駝背,一身工作服沾滿米麵全是白的,就連耿大爺臉上的鬍子都沾上不少麵粉。耿大爺整天都是笑呵呵的,對待人們都特別和藹可親,大人小孩沒有不喜歡的。那時糧店最忙的日子,一是借糧日。當時人們口糧都是有定量,加上油水少,一些家裡人口多的,特別是半大小子特別能吃的人家,定量糧食吃不到月底,每月26、27都要提前透支下月的糧食,這幾天排隊買糧的人會比平日多些。再有就是糧店賣山芋那幾天。記得那時一斤糧票可以買5斤山芋,人們用山芋即可以頂糧食充飢,又可以調劑飯食品種;所以糧店賣山芋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糧店賣山芋的那些天,院裡鄰居都會互相轉告,大人小孩早早的就去佔個排隊了。糧店還要加班挑燈夜戰會賣到很晚,小孩們也跟著在燈下嬉笑玩耍好不熱鬧。那時的山芋無論是蒸著吃還是切片放在爐子上烤著吃,都是特別的香。今天再吃起來,也沒有那時的味道了。

小時候的保定道,路上的行人稀少。尤其是夏天,晌午烈日炎炎下,馬路上靜的只是聽見路邊樹上知了聲叫個不停。這時,大人們有的要呵護著小孩睡午覺,有的要收拾東西急急忙忙趕回單位上班。路邊兩旁的樹木成行綠樹成蔭,如果是下小雨,你躲在樹蔭下可以聊天、打牌、下棋,這時還可以聞到雨水透過樹葉灑落在炙熱地面上而帶來的混合味道,人們生活著無憂無慮十分愜意。

保定道48號,是個有著10戶人家的院子。前院兩戶,客堂過道兩戶,後院三戶,樓上三戶。前院臨街保定道,一進大院門左右是對門的兩戶人家。徑直走上臺階便是客堂,客堂門後又是兩戶對門人家。客堂本應該是待人接客的地方,就是現在人們稱的客廳。不清楚什麼原因,這條街上也只有我們院子的客堂沒有人家居住,人們通往後院和上樓都要從這裡經過。客堂裡的兩戶人家在那生爐子做飯,還有放煤球和雜物地方,再有就是院裡自行車也排放在那裡。客堂裡堆放的東西和自行車,給進出的人們只能留出一個人才可通過的小道。那時的院裡,各家都有自己生爐子做飯還有放雜物的地方,好像是時間久了,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東西,鄰里鄰居的,大家互不干涉,相安無事,十分和睦。

穿過客堂,往右拐是通往二樓的拐角樓梯,樓上住著三戶人家。上樓後往右有個門,拉開門便是探出去的木製平臺,平臺的那頭架在樓下平房的屋頂上,這是樓上人家接水倒水和晾曬衣物的地方。小時候,我有時偷偷地上去,為的是站在平臺欄杆上,可以遠遠望見河北路上唐山開灤煤礦公司的大樓。這裡的視野開闊,站在這抬頭可以看到一群群鴿子在天空自由的飛來飛去,到最後飛累了會慢慢盤旋下來落在那樓頂上,然後會悠閒著沿著樓房屋脊來回跳著,像是相互在追逐著遊戲著。住在樓上的人家對我都是比較客氣,看到我上平臺不會說些什麼,只是囑咐要注意安全罷了。

樓下自來水和廁所都在後院,有兩戶人家。院裡大家相互照顧,大人有大人的事,小孩有小孩的事。記得夏天時,小孩們大都端著碗,拿個板凳坐在院裡,邊說話邊吃飯。各家做的飯菜都會在這裡交匯。冬天時,暴露在外的水管會受凍,每戶人家都會派人聚集在後院,有的用燒好的開水澆水管,有的端著鐵簸箕上面燒著劈柴或廢紙什麼的烘烤水管,大家七嘴八舌十分熱鬧,一直忙乎到水龍頭流出水來,大家這才在歡笑中忙著接水洗東西去了。

那時,我家7口住著大小兩間屋子。大屋在走過客堂通往二樓樓梯的對過,不到20平米;小屋在一樓後院,也就十平米樣子。因為我家大屋正對著樓梯,那樓梯底下那塊地自然就是我家作飯和放雜物的地方了。樓梯下光線非常昏暗,只有做飯或找東西才會開燈。為了節約用電和省錢,燈泡度數低,光亮也不好。平時一般很少有人會去,所以小孩們玩逮人遊戲經常會躲在那裡,為了不被人們發覺。時間久了,也常是野貓出沒的好去處。一到晚上,夜幕降臨,每當家裡讓我到那裡拿東西時,我都會十分小心翼翼的,先是拉下燈繩,時不時的還要用力跺跺腳故意弄出聲響,害怕貓或什麼的從裡邊突然竄出來下一大跳。由於有了貓,院裡的老鼠少見了,貓也心安理得地在那生息著,大孩們還在樓梯底下里邊發現過一窩窩小貓哩。

下圖:1976年地震後,從友誼賓館樓頂,看河北路與保定道交口。

保定道48號的回憶

後來保定道在天津市實施“7047工程”時,一度成為工程砂石料的存放場,馬路被籬笆攔上圍起來,只留有便道作為人們出行之路。隨後又歷經1976年唐山大地震,房屋遭受嚴重損害,在政府的關懷下,在原住址重新建起新樓房。經過近4年地震棚生活的歷練,1980年終於搬進新房。當時6層大板樓還配有煤氣,後來又安裝了暖氣,這在天津市也算是比較好的樓房了,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時間過得飛快,原來保定道48號老院隨著時間變遷消失了,老院的鄰居幾乎很少留下來,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已經各奔東西,留下的只是那段生活的回憶,我十分懷念保定道48號院的生活,也十分想念著曾經在一起生活、關心呵護著我的老鄰居,真心祝福大家幸福安康。

精選留言

@Apollo229:非常翔實的回憶,贊一個!

@晨亦客:早些年,我喜歡騎著自行車逛,從小海地到鼓樓,文化街,服裝街,大衚衕書店,閉著眼都能來去,那凡俗的市井充斥著一股暖意。這些年我懶得出去,因為我走在曾經熟悉的街上,會有一種行走在異國他鄉的陌生與孤獨襲來……看了很多朋友們發的文字和照片,感覺今天的天津和歷史上的天津完全不是一個樣子了,現在的天津我們有目共睹,但那時的天津我們只能作為一種記憶去憑弔,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應該為這些變化點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當我們飯後漫步於生活了幾十年甚至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驀然產生出一種陌生感,我們的心緒是不是有些悵然若失的感覺哪?中國是有著深厚歷史的民族,尤其在文化上博大精深,自成體系,有著自己的面貌,當我們的街道,建築,極盡窮奢極欲,一味的西式歐化的時候,我看到了一絲悲哀……

@玉海:都是兒時回憶。宇華地震時叫中華服裝廠。開灤駐津招待所後來改為公安治二處才大門緊閉。後身第一個門有一家人三個孩子。兩男一女,兒時玩伴。

@含笑:玉海提到的那三個孩子,應該是我大伯家的哥三。崔世明家裡有個親屬小名叫胖子吧?她還有個妹妹現在是教師。

@包傑:唐山道和松壽裡之間還夾著崇仁裡,好像從松壽裡過不去?

@楊羊陽:文革以前保定道上都有消防大隊在做消防演習。演習時隊員們無論四季哪天都穿厚厚的消防衣象盔甲一樣。保定與河北路交口現在是襯衣廠,最早是“教會”給人們打針。“春光書局”老闆是個東北人。老闆娘是上海人,都很親善。

@阿新:作者是一位很有心的人,童年的回憶絲毫不差,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在松壽裡住,看了這篇回憶宛若回到了童年,感謝作者為我們描寫的如此深刻,我會好好保留此篇文章,這是一篇永不忘卻的記憶。

@火山行:謝謝樓主!我是保定道小學畢業,曾住在山西路上。樓主說,過橋去!這句話太親切了。無論大人孩子,知道過橋去的意思,不用說就是這一帶老鄰居。學校對面的飯店叫和記還是合記吧,炒麵兩毛五,一大碟子,上面都是肉片。小學生吃不完的。

@NJQ:作者這篇文章寫作的太好了,點點滴滴都會勾起我們兒時候的回憶,看完這偏文章心情很久不能平靜,謝謝作者,為你點贊

@琦:看了作者的回憶,感觸頗深,作者回憶非常全面,感謝他又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美好時光。我是在保定道小學62年入學,記得學校斜對面有一個不大的飯館,是二層樓,因為是雙職工家庭,每天中午放學我就會到那裡吃飯,天天吃炒麵,以至於現在在我提起它頭就疼,我本來就飯量小,吃飯又慢。的確小學生吃不了,特意給我訂的每天二兩炒麵,這也吃不下,每次都是從下學一直吃到人家快下班,直到保定道小學有了中午食堂,就是所謂包伙吃飯,我家住在作者圖裡標著的南京路大院,對那裡的周圍環境印象深刻,那裡的童年時光永遠難忘

@明月:謝謝你,老街坊!你的文章帶我進入了四五十年前的回憶之中,我在崇仁裡出生,在保定道小學唸的小學。記得那時的天很藍,那時的水很甜,那時的路很安靜,那時的人很友善。讀著你的文章,周邊建築的形狀,鄰居們,同學們的音容笑貌就像漲潮的浪濤一下子湧進了我的腦海。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劉維維、天津著名的耳鼻喉外科專家林鵬都是出自我們的街區呢!這裡還雲集著知名的民族企業家,這裡還居住著許多知名的專家教授。60年代末70年代初,保定道小學宣傳隊演出的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更是當時天津文藝舞臺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愛這片土地,我愛生於斯長於斯所有的人們,祝福這個街區永遠榮耀,祝福這裡的人們幸福安康!

@崔世明:我住保定道48號斜對面,常去48號,兒時回憶,就像在眼前,感謝包處寫回憶錄,我轉發我家群裡,讓他們一起參加回憶, 作者期待您的賜稿哦

036焦慶權.BD3CC:懷念那個時代!懷念那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感謝作者將我們又帶回那個時代!

@蒿科村人:由衷感謝包家全先生圖文並茂的回憶文章。尤其是這“圖”,幫我們收拾起記憶的碎片,喚起年少時那些熟視無睹的過往!由松壽裡的建築風格又想起山西路上的耀華里……大家想、大家說、也許還會回憶起很多!

@振德黃:尋兒時玩伴,松壽裡:叢志華、叢志國

@冰心玉潔:48號樓上兒時玩伴小五寶,樓下小圍圍,後院黃家兄弟,看完這段回憶,想念童年的小夥伴

@含笑:我那時住在保定道40號院,看到此文後滿腦子的回憶。感謝作者!

@王天翔:我住財經大院,地震後出生的

@天空的海洋:我是地震後住進樹德北里的,是個宜居小區。

@天山雪蓮:

我是保定道小學1966年畢業的,那裡留下了我的夢想,我的班主任郭芷斌老師教導我們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崇高理念,是我終身遵循的做人做事為人準則,看了老校友的文章,又讓我想起種種往事,想念和保定道所有有關的事情。

@張福泉:我當時在山西路236號,崇仁裡對面,

@Alice 姜:我姥姥家住在松壽裡,姥姥有位好姐妹我們叫包奶奶。包奶奶的兒子和我舅舅是發小。包奶奶和我姥姥都在居委會工作。我姥姥姓王,姥爺姓鞠。不知道作者是不是這位包奶奶的家人。

@暗香盈袖:我是保定道48號的小不點!出生在1973年是周家的外孫女

@家萍:文章寫得很清楚了,就是兒時的記憶!感謝作者!我是松壽裡出生的,就讀保定道小學,奶奶是校外輔導員。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是六年六班的,班主任是郭老師。關於黃家花園商業區,文章中還有些沒提及到的地方如:仁義和糕點店對過兒有個隆順榕藥店,祥記付食店對過兒有個天富樓醬肉鋪。快到曙光影院時還有個照相館,當兵探家期間和母親在那拍的合影,也是我長大後唯一的一張。

@甄心:保定道小學70年二年三班的崔老師女的,我還記得同學有叫吳二力的男生。

@金功成:我就是住在48號大院的。我從小在那長大我是周家的三姐我給包家全補充一點48號院的情況。48號院十戶人家其中有四戶父輩們都是從浙江來到天津的。他們從事的職業都是鐘錶眼鏡行業,他們所在的單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亨德利或是大明眼鏡店。他們即是同鄉又是同行自然在一起話題更多用的都是家鄉話。另外再補充一點我們48號院還有一家“黃記鞝鞋”由於老人去世後人沒有傳承“黃記鞝鞋”就不復存在了。還有就是46號院還有一家“張記洗染店”他們院裡常常掛著衣服單子掛滿院。再有令我特別難忘的就是6070年代由於電力生產不足經常停電,但由於我們比鄰的是“公安局二處”所以我們這一片從來不停電由於當時我還在上學晚上需要學習若沒有電燈照明那是多麼悲哀的事,所以記憶深刻。

@YUE:小時常去二姑家在保定道40號,保定道小學後面是幼兒園大門在山西路,果仁張住在松壽裡。

@劉芪:朋友們好!(老鄰居)《保定道48號的回憶》寫的非常好,讓人回憶起童年、少年時段的往事,我也是在保定道小學在學,家住河北路292號(34中學對面),有朋友提到的崔世明是我小學的同學(不同班)後來工作後是同事,還有朋友提到的天津著名耳鼻喉科專家林鵬(如果不是重名)是我小學的同班同學,個子很高,住在松壽裡,還有一個叫曹樂年的同班同學。這篇文章讓我回憶起了很多很多。

@萬有引力:太喜歡這篇回憶,喚醒我少兒的生活情景, 我住在保定道37號,與39號是一個大院,院裡有十幾棵 直徑有一尺多的楊樹和槐樹……

@踏雪無痕:我住保定道14號,也是保定道小學的。我們前門臨保定道,後門就是樹德里。作者48號,好像比我小一屆,但是我們班幾個同學都在你們左右對門住,挺挺有意思!謝謝你的文章。

@幸福快樂每一天:我就住松壽裡12號,不知道你是那位鄰居,寫的很好,給你點讚了啊

@秋嶺雲:小學同學崔學文就住在那裡 不知所蹤

@王愛珍:太熟悉的回憶了!感謝作者把我們帶回了兒時的回憶。我家住在樹德里,我是六一年進的保定到小學,作者提到的這幾條街是我兒時每天跑來跑去的地方,保定到小學對面的“和記麵館”是我的最愛!我經常去那裡吃炒麵,老闆娘是一個又高又胖的女人,她掌廚。有時家裡沒飯就去那裡買一盤炒麵(忘記多少錢了)邊吃邊聽著對面學校的鈴聲,有時吃不完就得跑去上課。還有春光書局,買不買東西也每天都要光顧,那個老闆娘非常和藹可親。哎呀!提起兒時的回憶說也說不完,轉發給我的家群和友群大家一起來回憶。再次感謝作者!

@憨豆007:好像那附近有家姓陳,老兩口是教師,老大是女孩(姐姐),老小是男孩,叫陳星,有認識的嗎? 我和陳星是二十中學初中同學,那時經常去他家玩兒,他的父母對我非常好。多年沒有聯繫,很想與他們聯繫,如果需要我的手機號可以微信告知,謝謝,靜候佳音,拜託了。

@汪軍:憨豆007你好! 你留言要找的老朋友——陳星,我認識,並且保持聯繫有什麼事可以轉達。一條街道記載著童年的回憶,青春真美好!

@楊斌我是63年入學保定道小學,記得校長姓範高個子圓腦袋有幾分嚴勵幾分慈祥。小學6年就一個班主任教的叫劉淑芬老師。我的同學就住學校斜對過叫耿華。我們還在河北路與保定道把角朗讀毛主席最新指示。

@銳瑞:黃家兄弟還在松壽裡,黃家花園,保定道小學記憶猶新

@劉誠:感謝作者,使我想起這條不寬的路和用它的名字命名的母校。

@Dazhou Zhu:補充:保定道61號旁邊的衚衕是同樂裡。1至5號每號一戶。共5戶。

@昭軍:我姑姑七十年代住保定道,我記得是日本試的木結構老樓,窗戶外面是個游泳池,現在好像是新華大廈那個位置,進院之前是個細長的衚衕,院子裡有平房,也有很矮的樓房

@杜姐:看到了這篇(保定到48號)的文章,勾起了我對少年時的回憶。我住樹德里和作者是同屆,也是保定道小學,是7班,班主任叫(張淑園),男生給起的綽號叫(素丸子),保定道14號後門是樹德里,我們管它叫小黑門,因樓道特別黑。(踏雪無痕)比作者大一屆應該是小名叫(洋洋)吧,(楊元武)提到耿華是耿成權的姐姐,比我大一屆,我和耿成權是同班。松壽裡黃家兄弟三人有一個妹妹叫黃淼,還有(果仁張)老大兒子都是我妹妹的同學。地震時黃淼她媽媽為了救她而去世的,吳二利住樹德里對過,應該是現在的樹德南里吧,當時的保定道小學還保留著過去的模樣,是個戲院,我們學校一開會就在戲臺開。作者的描述保定道,使我腦海裡不斷盤旋著當年的點點滴滴。藉此在一次謝謝作者,現在我們都60多歲的人了,我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永遠快樂。

@陳奕杉:今天剛從梁姨那裡看到您的文章,我母親從小在48號院長大,我也是從小聽母親講她童年生活的點滴對這個院子有著想象中的熟悉,雖然我從未見過這個院子。母親今年七月剛剛離世,如果能早些看到此文,她一定感慨萬千,那是她快樂的童年回憶。感謝您的文章,喜歡您的文筆。

@津德:我是保定道22號教育局宿舍的居民,也是你保定道小學的學長。我們院的徐美華等數人與你同班。先加下微信吧。在此見到居住在保定道14號的‘踏雪無痕’。請問您是哪位?我和曹冰是保小同班。他只知他從天大電教中心退休,現在沒聯繫。

@森 華 :您家講的鴿子……就是我老爸養的吖……

@李幼強:作者我知道是保定道小學的比我大一屆,文章寫的蠻好的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希望多看到這樣的文章

(編輯:張翔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