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起義,成也“聖庫”,敗也“聖庫”

相對於“聖庫”的歷史作用和啟示,想必很多人更關心天京陷落後,聖庫裡的錢去了哪裡,去了哪裡不知道,說說大家不太關心的問題。

聖庫算是一種公有制形式,在太平天國建立初期,創始人有著崇高的理想,聖庫這種不太符合經濟原則的形式反到成了一種高效的經濟管理方式。

剛開始,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就是推翻清政府,消滅貧困。其實聖庫並非太平天國獨創,當時早先起義的天地會分支也有類似聖庫的機構設置,由於天地會本身江湖氣太重,聖庫這種制度並不太適合,動不動就分行李。

太平天國起義,成也“聖庫”,敗也“聖庫”

利用宗教組織起來的太平天國,民眾更容易接受“聖庫”這種公有制形式

而對於利用宗教組織起來的拜上帝會,凝聚力相對天地會更強一些。早期一些慷慨的捐助和聖庫這種管理模式能夠幫助太平天國集中優勢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

最早加入拜上帝會的教徒並不是一無所有的流民,富戶也不多。都是因為生活處處被欺壓、剝削,與其自己苦苦經營慢慢過不下去的日子,還不如將微薄的財產上交給聖庫,落得個較為強大的力量背景,有個為自己撐腰的後臺。

很多早期入會的人員在信仰方面算是很虔誠的,雖然太平天國能夠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苦心經營”,但是因為前期的凝聚力主要依靠宗教,這也為後來的迅速擴大奠定了基礎。

太平天國起義,成也“聖庫”,敗也“聖庫”

聖庫前期靠捐助,後期基本上就是搶

早期太平天國民眾較後來相對比較“純潔”,大多都是“參股入會”,並不是白吃白喝。後來因為組織的迅速擴大,戰事吃緊,急需人員補充,也顧不得篩選,大量流民加入太平天國,很多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只是靠捐助已經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大軍所到之處,搶光已經成為一道基本程序。

曾國藩在日記中很多次感嘆,湘軍攻陷一個城鎮,發現那裡除了餓殍遍野之外,食物、值錢的東西基本上都被掠走,房屋村舍被燒盡。

在佔領區內,太平天國實行了後來的《天朝田畝制度》,戶籍制度,各行各業劃分極其細緻,目標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只是這個單純的目標不太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很快在殘酷的經濟規律面前土崩瓦解。

太平天國起義,成也“聖庫”,敗也“聖庫”

聖庫建立的基礎是無私,可是人性並非如此

聖庫之所以在早期能夠順利高效的運行,與人數少,信仰單純虔誠有著很大的關係。自私在一個小的範圍之內很容易被抑制,一旦範圍擴大,管理成本高和漏洞百出的情況就會顯現出來。

人性是自私的,完美一點的說法是人性在很多情況下是自私的,關於人之初的問題,不在這篇小文的掰扯範圍之內。在這裡,前提就是人性是自私的。這一點,在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之後就尤為凸顯。

因為是公有制,太平天國在個人生活資源方面是嚴格按照等級職務劃分,在什麼位置上享受什麼待遇。太平軍內部男女是分營建制,甚至限制夫妻的會面方式,有這樣一則記載:太平軍規定,夫妻也要男女分營,夫妻會面時相距的距離也是有明確規定的,更不用說什麼感情生活。儘管如此,級別和職務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不但可以夫妻共同生活,一個高職務的“王”可以取很多個老婆。

在生活待遇方面更是如此,普通士兵的待遇和高級領導的待遇自然高低落差很大,在建都天京之後,權貴開始享受生活,置地建府,購買僕人丫鬟,過著紫醉金迷的生活。

聖庫建立的基礎——無私,已經名存實亡,各自也都為自身的利益考慮。

太平天國起義,成也“聖庫”,敗也“聖庫”

聖庫原本是為了平等,卻在後期加速了階級分化

天京內權貴紫醉金迷的生活和普通士兵配給制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根據外國公使在天京城內的所見所聞,權貴的家眷開始追逐高檔的首飾和化妝品,街上穿著華麗的婦人和衣不附體的窮人同時出現,一些王開始對西方的奢侈用品感興趣,士兵也願意用私藏的金銀玉器和外國人換取一些新鮮玩意兒。

很久已經沒有出現在公共視野中的天王洪秀全總是通過一些詩歌或者聖經的批註來指導具體的工作,其他王出行的排場和陣勢越來越大,幾十個穿著統一的女兵在前面高舉旗幟,衛兵和轎子組成長長的隊伍,在天京已經燒燬房屋的街道上行進。

權利的集中和分配的不平等,加速了太平軍內部的矛盾。隨著宗教凝聚力的減弱,聖庫在最後幾乎名存實亡,普通士兵和居民只能依靠自己去尋找生活必需品,食物。而聖庫只是淪為皇家的私人倉庫而已。

聖庫在前期的確起到了聚攏人心的作用,利用統一分配,能把最優勢的資源集中在需要的地方。後期的劣勢集中爆發,反倒成了一種限制太平天國發展壯大的經濟組織形式。

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金錢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時代越往後發展越明顯,假如曾國荃沒有那麼急功近利的去攻取天京,太平天國是否能夠取得成功,推翻清政府,在聖庫這樣的經濟體制下,這一切其實都很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