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没了父亲,她活出了人的模样,上帝说:即使再苦你也可以很美

很难想象,一个3岁就没了父亲的女孩,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活的精彩,李亚的父亲在她3岁那年,因为触电的事故,离开了还不太明白道理的她。

李亚是一个乡村孩子,父亲是村里的电工,打小父亲对她很好,有时外出做工都是带着她,恰巧那天她睡的很早。

父亲洗完澡接到电话,说村里的一个电线需要维修,来不及收拾的父亲带着工具箱出了门,回头望了下已经睡着的亚。

从那以后她没见过父亲,母亲也一直说父亲只是出了远门,去做小生意了,以后带着她去大城市生活。

打那时候起,无论谁问起,她总是骄傲的说:“我爸爸在大城市呢。”


3岁没了父亲,她活出了人的模样,上帝说:即使再苦你也可以很美

用生命换来的励志

可能是父亲在天保佑,从小李亚就有去大城市的心,而母亲也终究在她十岁的时候告诉了她真相,那时候她刚上小学5年级,成绩优秀,标准的好孩子。

她小小的年纪,在知道爸爸不在的时候,一句话都没说,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知道了。

越发的努力,越发的认真,只是嘴里再也不说那一句我爸爸在大城市了。

她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将来一定带着妈妈去大城市。

看看那些曾经自己向往的地方。


3岁没了父亲,她活出了人的模样,上帝说:即使再苦你也可以很美

意外不应该让自己放弃

到了初中的时候,李亚选择了离家比较远的一所重点中学,离开家的时候,她竟然严肃的给母亲说到:“有合适的你就再找一个吧,你还年轻。”

说完便走了,留下母亲木楞了一会。

李亚是带着梦走的,她觉得只有发奋读书才能给母亲幸福,才能不辜负爸爸生前的好。

那次意外只是把爸爸带到了一个看不到的地方,我从未放弃过,李亚在心里默念着。


3岁没了父亲,她活出了人的模样,上帝说:即使再苦你也可以很美

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洛肯曾说过:“一个人的信心无法直接培养”,也许只有一些变故会让人的内心更加强大。

在电影《7号房的礼物》中,小女艺胜的父亲是一个低能儿,早前两人相依为命,虽清贫但是幸福,一次冤狱让这么父亲进了牢房,艺胜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在牢房中父亲受尽了折磨,而女儿一直在被父亲的洗冤而奔波。

父亲的不幸练就了女儿的强大,这个电影恰好验证了西尔维亚.洛肯的观点。

和李亚的经历一样,悲伤但很励志。

一路高奔,一流大学毕业的她开启了新的人生

李亚用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本是有机会继续出国深造的,但是她放弃了那次机会,她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可能是来不及想给母亲一点好的生活。


3岁没了父亲,她活出了人的模样,上帝说:即使再苦你也可以很美

上帝说,即使你什么都没有也可以很美

这句话用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自此以后,邻居们都喜欢拿她做自己孩子的榜样。

甚至都在她母亲跟前说,现在亚有出息了,你有好日子过了。

到底是你太幸福才迫使你太习惯于安于现状,还是你太苦导致你失去信心。

在职场当中,很多人总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甚至埋怨投胎没找对主,反观李亚的事情,好像她什么都没有。

李亚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不算一流的公司,从文秘做起,主要辅助会务以及一些琐碎的事情,其实和她所读的管理学相差甚远,但是毕竟万事开头难,看着不错的待遇,她决定留下来。

3岁没了父亲,她活出了人的模样,上帝说:即使再苦你也可以很美

她对于“职场”总结了三点,每一个都带着过去

1:必须有目标

她没给自己丝毫的退路,如果三年之内不能把母亲接过来,便回县城去教书。

这样的潜动力让李亚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能多做的事情她从不推迟,这样看来甚是有一点“老好人”的感觉。

我们常常把“目标”看成买一个房子,买一辆车,这个月赚多少钱,其实并不是这样,目标有时候就是自己跟自己较一次劲,可能自己都觉得无法实现,但是就是不达到不罢休。

要对母亲好,这样的想法对她来说,再合适不过。

如果你不如意,请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目标,跟自己较上一把劲,别给自己留太多退路,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呢?


3岁没了父亲,她活出了人的模样,上帝说:即使再苦你也可以很美

2:不断的学习

在职场当中,其实很难找到一个不用学习就能一直胜任的工作,即使是再普通的流水线工人,有时候也面临着机器更新换代的时候。

李亚用经历证实了这一点,刚步入职场的她对演讲都显得羞涩,更不说主持会议了。

但是为了达到目的,她特意给自己报了口才班,在班上像她这样年龄的人很少。

在家中有时候就对着镜子读着自己写的稿子,就像小时候她义无反顾的给别人说爸爸在大城市一样坚持。

如果一个人连学习的动力都没有,谈改变是痴人说梦,改变是先改后变,而改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管是学好还是学坏。

在职场当中有两种发展路径,横向发展,对自己所在行的一门业务线深挖下去,纵向发展让自己成为有多项技能的员工。

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多元化的机会,你才可能从土鸡变成凤凰。

假如你不学习,如何获得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曾提出过一个相当出名的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

其中讲到两个核心要素:

(1)无论多忙请拿出20分钟的时间让自己学习,可以说是强迫自己做20分钟的改变。

(2)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孩子一样的思维,把自己简单化,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人们往往习惯于掩饰,越胜任不了却越装得自己很在行一样,其实在职场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样的行为本不是一个绝对的错误,但是错就错在,掩饰过后自己却从不去学习,不去改变,最后使得自己都相信自己就是什么都会,只是自己没遇到一个合适的公司,没遇到一个识才的伯乐而已。

李亚正是这样,每天20分钟的练习,找出自己语言上的缺陷,最终成功的迫使自己在台上总能信手拈来。

一个人的改变,肯定离不开强迫与学习,逼着自己去学,慢慢的你也就变了。


3岁没了父亲,她活出了人的模样,上帝说:即使再苦你也可以很美

3:懂得往高处走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非常现实的例子。

水也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向远方,人也是如此,要学会往上爬。甚至在职场当中一些“跳槽”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次跳跃的动作。

李亚从小就有这样的习惯,从农村到城市,从一线员工到部门负责人,她只用了两个3年。

在这其中,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在职场初期,一定要懂得“多劳多得”的道理,只有你有足够的担当,才会有足够的机遇。

我们常说,我过得不好,请忽视过去,你要的是三年后的你过得更好

命运有时候由不得你,特别是昨天,即使你再后悔也无法去改变。

如果可以,我相信李亚一定会说:‘如果那天不睡觉,拉着父亲不让他出去该多好’。

相比于李亚的命运,大多数人都很幸福,起码很多人都有父母的依靠,甚至连工作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只需要你在这样的前提下去努力而已。

而在职场当中相比费曼学习法,个人的努力要重要的多。

再好的方法也要你愿意用才行,不付出就没回报,更别谈升职加薪了。

END:本文重点

费曼学习法为何要强调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甚至是找一个孩子去验证你的想法。

A:通常在改变的过程当中,人们总习惯把自己或事情弄的很复杂,从而使得自己失去改变的动力,或者说还没开始就放弃了。只有孩子会用摔跌滚打来使自己记住下次需要注意什么。

B:只有当你把自己尽量简单化,或把自己想说的给一个孩子说,他都能懂得你说的时候,那说明你真的清晰认识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不然孩子永远无法听的懂你说什么。

这里面的道理有时候类似一次职场会议上,总有理解能力强和弱的区分,如果你的演讲让所有理解能力的人都能听懂,并且很信服你所说的,那说明你说的真的很棒。


小熊想说,如果你此刻觉得你不够舒服,那么就再多努力一点。无论如何,让自己学会改变,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规划,把这一切都像李亚一样,刻在自己心里,慢慢去实现它们!

当你想改变的时候,就去付诸行动,再总结出其中的不足,再去付诸行动,直到你找不到任何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最优秀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