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人生的彩票和遊戲

親密關係,是個說不盡的話題。

一個話題如果說得太多,總會讓人很疲憊,一來可說的已經說盡了,二來怎麼說對實際生活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因此久而久之,與其嚴肅談談如何擁有更好的親密關係,不如大家一起再對這個問題多發些牢騷。

牢騷和雞湯,是我們對生活繳械投降後,唯一剩下的表達方式。

所以還是對這個永恆話題,再做一點有用的掙扎吧。

1.

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極端”理解和期待,

是社會這個巨大機器帶來的失衡

如果還有一個詞形容今天的親密關係,我想就是“難”。表達得再強烈一點是“幾乎不可能”。

在父母那一輩,親密關係從來不是這麼麻煩和不可及的一件事。

不過也不是處處都難,從另一面看來,也很簡單。和一個陌生人搭上話,在今天變成了一件最輕巧的事,在陌生人的dating apps(交友軟件)上,需要的操作就是一次屏幕滑動。或者是一次酒吧的搭訕,要知道,可以讓單身女性自由進入的酒吧,是上世紀60年代才有的新鮮事物。

不用特別深刻的思想也能感覺到,這明顯的“容易”與明顯的“難”之間,當然大有關係。

愛情---人生的彩票和遊戲

這還僅僅是親密關係中的一組矛盾。類似的矛盾一大把,例如要麼認為當代親密關係不值得追求,不值一提,要麼像我一樣,鼓吹親密關係重如泰山,是我們今天獲得良好生活幾乎唯一的途徑。

也像是這樣的矛盾,認為婚姻要麼是一種理性的針對“過日子”的安排,要麼是一種觸及靈魂的伴侶。更有甚者,將這些對立要素變成各種指標,來衡量一段婚姻值不值得,或是更偏向哪方面。

這時候的初級反思可以是,就是因為我們對親密關係有了太極端的理解或期待,才是今天親密關係如此之難的原因。

如果我們可以擺正期待,不要極端地看待親密關係,更輕鬆從容地相處,良好的親密關係才可能再復興在我們的生活中。

不過,這種話不過是完全正確的廢話罷了,像是做菜鹽不要放多了,也不可放少了一樣。

關鍵問題當然在於——我們為何會有這種極端的理解和期待?

首先,是從這個視角來看,親密關係不是這個龐大社會中被隔離出的一塊淨土(這個蠻複雜的,某種程度上親密關係是,這也是之後要講的)。

親密關係與家庭關係,與社會經濟系統,與政治體系,都只是這個龐大文明的一種表徵。

我們當然不僅僅對親密關係有極端的認識,我們一邊認為世界現實,金錢萬能,一邊又羨慕和崇敬那些對收入淡泊,活得物慾稀薄的人。

所以怎麼能夠期待親密關係可以網開一面,獨獨地在生活中取得一種平衡呢?

實際上,今天的親密關係本來就具有安東尼·吉登斯所說的“純粹關係”特徵,在大都市中,親密關係逐漸脫去家庭要素,經濟考量後,成為唯一的僅僅與“自我主體”相關的一塊“淨土”。

我們自然對它有一種“避風港”的期待,在社會這個巨大機器中的一切委屈和壓力,都應該在親密關係中得到醫治。

且這個社會巨大機器的壓力越強,對於親密關係純度的期待也就愈高,這本來就是極端理解的來源。

這讓取得一種親密關係的中道,顯得更加困難了。今天我當然無法立即開出良方,不過我們跳出親密關係本身,來審視這個更大機器帶來的失衡,對於親密關係本身還是有所助益的。

2.

愛情成為靈藥:

社會流動性衝擊的萬能解藥

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75歲的社會學家鮑曼就出版了他的名著《流動的現代性》。

愛情---人生的彩票和遊戲

[英]齊格蒙特·鮑曼 著,歐陽景根 譯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8

這不是一本晦澀的書籍,其意涵在名稱中就已經表達得十分明確,即便你不是個閱讀量很大的人,現代性的“流動”對現代人也不是個學術概念,而是一種“生活經驗”。

對每個人而言,是從一個出租屋到另一個的流動,從一個公司到另一個,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從一個行業到另一個,從一部手機到另一部的流動。從相信這個嶄新觀念,到下一個。

對整體而言,是像潮汐一樣快速起落著的一切,你家旁邊一再更迭的網紅店,抖音上刷不盡的視頻,明星換了一岔又一岔。

我在看理想寫下的所有觀點中,這種“流動性”一定是最容易與諸位達成一致的。

問題成為了:與“流動”相對的,“保存”在這個時代還意味著什麼?保存自己不夠嗎?親密關係與這個“保存”的聯繫在哪裡呢?

“保存自己”作為基礎已經不用講,我們所說的“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大概就是指“我思”的個體獨立持存狀態。

不過這個表述有兩個方面:一來大多指個體的經濟生活,獨立地支撐在流動社會,尤其是面臨風險的貨幣開銷;二來這句話總是被作為親密關係的前提,即: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好的親密關係。個體獨立“保存”,並不意味著親密關係不被需要。

論證親密關係之“保存”的必要,我能想出五六個視角,但與上面所講的這位“流動性中的自我保存”之個體而言,可能下面這個視角是最關鍵的。

下面這句話稍微有點繞,因此讀這句話請給予更多的注意力:現代社會保存著的自我,所保存的不直接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而是在保存一種“反思的方式”。

因此個體為何可以保存呢?是因為個體以一種穩定的方式在“反思”自己,這種反思和理解是個體在真正保存的,這是關鍵的。

但今天的人對於一種“反思和理解”自己的方式,是全然信賴和穩健的麼?還是說其實大家疑慮重重,對於每個人理解自我這件事,是多變和拿不準的?當然是後者,一種純粹“反思”的活動是有高度的隨意性和多變的性質的。

因此對主體而言,除了自我反思之鏡,還需要他人之鏡作為反思穩定的保障。

愛情---人生的彩票和遊戲

但為什麼一定要是親密關係呢?朋友不可以嗎?朋友圈好友的點贊不可以嗎?當然很多人用友誼甚至虛擬的社會化app作為鞏固此種反思的手段。你一定在朋友圈見過有人發表人生感悟,需要他人的觀看和互動,這就是一種鞏固反思的手段。

但難道一個人的“自我反思”可以簡單地凝結為一兩句話的表述嗎?“保存著的自我反思”當然是個複雜的“反思過程”,而非一種“凝結出來的表述”。

正因如此,對於這種“反思過程”的保存和確認是個很多方面且長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親密關係對一個人的“全面接納”。

全面接納在過去多有誤解,當然不是針對流俗意義上的生活習慣,實際上在親密關係的磨合中,對具體生活習慣的異議和改變是很多的,沒有什麼親密關係有必要去接納對方的一切生活習慣。實際上真正的“全面接納”,乃是對於對方的“保存著的對自我的反思過程”的接納。而這個,恰恰是挑戰最大的部分。

社會越是流動,外界的表達與承認的紛擾越多,對於親密關係的這種“保存”,尤其是這種“保存”之純度的要求就越是高。

網上總有一種笑話,是男孩看出女孩不悅,反覆詢問女孩到底有什麼不高興的。女孩不回答,然後轉頭上網抱怨自己沒有人理解。

這個笑話的構成,從男孩的角度來講,自己已經主動關心和詢問了,女孩還覺得自己沒有被人理解,是一種過於任性的“作”。

但從中恰恰折射出我們對親密關係作為保存主體反思過程純度的極高要求。女孩需要的是一種主動的理解,而詢問本身恰恰讓這種“保存”丟失了純度。

這也許是親密關係“難承之重”,不過這恰恰無法通過要求對方放棄這樣的期待,只要外部流動的衝擊越強,那麼對於這種保存之純度的要求,無疑就會越高。

3.

愛情成為彩票:

刮開微信和dating app的人際彩票

在今天導致親密關係的諸多問題中,尤其是導致親密關係難以開始的問題中,有一個大家都心照不宣而不願意捅破的窗戶紙——

非常簡單,今天的男孩女孩們,很多人在微信上都有不只一個具有親密關係潛力的對象。因此他們之間形成了多對多的關係

愛情---人生的彩票和遊戲

這讓親密關係的開始變得很困難,因為開始一段親密關係即意味著需要切斷所有其他具有親密關係潛力的對象,這也讓開始一段關係的成本陡然增高。

當然我也遇到有人言之鑿鑿地表示,這對他而言毫無問題,只要他想開始一段親密關係,他就可以輕鬆斷絕一切其他人。興許如此,但今日的男孩女孩們,在親密關係中遭遇任何困境和問題,突然想要找一個替代,不管是報復,或是轉移注意力,或是排遣一些負面的情緒,其實也都非常容易,於是他們迅速回到多對多的關係中。

刪除好友再加回來困難麼?拉黑、解除拉黑,同樣也只需要兩三次點擊的操作。

這是一個奇怪的新問題,一對一親密關係中出現他人,本是一個親密關係要經歷很長時間才需要擔憂的問題。但在今天,這已經普遍地成為甚至在親密關係還未開始前,就已經形成的一大阻礙了。

這背後的非情感要素是非常明顯的,試想作為一個dating app或者微信,最符合其利益的情況,是每個人都有很少但很緊密的關係,還是每個人都有很大量,但比較疏離的關係呢?顯然是後者。也正因為此,這樣的app也是為著此種目的而設計的。

微信是一個關係均值化的平臺,這個軟件並不為了一個遠近各異的差序格局存在,這個app的存在就是為了高效維持可能數以千計的聯繫人,讓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聯繫到另一個,並與他們產生持續的聯繫,更不必說群組在其中的作用。

在微信早期,曾經有不少定位為親密關係的一對一即時通信app存在,不過都已經在微信的衝擊下消失殆盡。

這讓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一個不同——

  • 在自然世界中,人際關係的親疏會直接影響他們交往的成本。而開始一段有親密關係潛力的交往,基於人際間的壓力和最初需要使用信件或電話等成本較高的通信方式,難度是不小的。因此一段在生活上距離接近的親密關係,比起其他關係,有自然的交往優勢。
  • 但在微信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成本是均等的,將一段關係推進到具有親密關係的潛力,成本已經被壓縮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需要兩三句不負責任的承諾和好感。而一段親密關係之中,如果雙方是在家各自與手機相處,則他們之間的溝通成本,甚至大於微信上的另外一人。

微信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今天的人類感情生活的“自然狀態”。

我們從過去認識100人左右,與30人熟悉,與5個人很熟悉,與1個人結成親密關係。到一種認識1000人,與100人熟悉,與30人很熟悉的狀態。

無疑,今天每個人花在“與他人交往”上的時間大大增加了,對話、朋友圈或是別的社交app。但這並不代表花在親密關係上的時間等比增加,反而是親密關係中的時間被大大削減,甚至那1個人的時間,被平分給了那30人。

愛情---人生的彩票和遊戲

當然多對多的內在邏輯不僅如此,它還讓一個僅有理論上可能的東西實現了。

幾乎很少人會相信自己當前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有最佳的薪資,最好的老闆,理論上,社會上一定存在著更好的工作。不過這僅僅是理論上的,實際上要找到這個最佳工作,是非常困難的。

同樣,理論上,一定存在著更契合的親密關係,更符合的性格,更好的外貌,在有微信之前,這同樣只存在於理論上。但是在dating app和微信的機制中,這種“總有更好的”的衝動和可能性,從理論進入了現實。

情感期待最初階段的興奮和狂喜,在過去是很難觸發的,在今天卻變成了一種彩票。

誰知道下一個群裡有什麼樣的人?或是在dating app上,誰知道我刷到的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際交往成為一種極低成本的彩票行為。

“更合適的人”會像中獎一樣降臨。這讓親密關係最初的興奮與狂喜變得似乎唾手可得。也精準地踩中了今天時代一切類似盲盒或夾娃娃機的設計。

親密關係成為了一種全新的“運氣消費”形式,你總是難中大獎,但一直保持著自己中小獎的投注過程,似乎也是一種不錯的替代。

這讓我們每個人將自己通過自拍,朋友圈的編排,塑造為這樣一張平平的彩票,投入這個巨大的運氣市場。

4.

愛情成為“模特”:

親密關係的消費化的表與裡

不要懷疑,今天的親密關係嘗試的過程,是一種“勞動”。

如果你見過有些女孩需要花費多大的心力在自拍和修圖之上,你就明白這個“勞動”是什麼意思了。當然我們也都讀過PUA(Pick-up Artist)訓練營的相關報道,男孩付費後像上班一樣給自己拍攝浮誇的彰顯財富與身份的照片。

這讓親密關係成為一種show business,像是汽車展會上花枝招展的模特們。

親密關係本身是那輛乏善可陳的汽車,而招攬親密關係的,是每個人讓自己變得更加可見可觀的塑造,不管是線上的,還是線下的。

這符合一種樸素的經濟學原理,在一個非透明的社會,親密關係的連接在於中間人的社會資本,以及個體所處社會位置與其附近的聯繫。

但在一個透明的網絡社會,親密關係的連接似乎對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這成為一場殘酷的自由市場遊戲,可見性(visibility)成為了最重要的要素。

愛情---人生的彩票和遊戲

如何在朋友圈或dating app維持“可見”,尤其是一種具有競爭力的“可見”,成為了親密關係“勞動”的目的。

我們展現出可供他人消費的特徵,不管是身體,財富,技能或是其他什麼。

親密關係的渴望最終轉為一種供他人消費的渴望,這當然可以稱其為“物化”。但別將物化過於看作一群人對於另一群人的不尊重,物化即商品化,這無處不在。

尤其今天,親密關係的實質,即兩個人的共同生活,也商品化了。作為生活伴侶的角色,也逐漸走向消費伴侶的角色。

人們在尋找另一半時頻繁提到的“能玩到一起去”,或者“explore the city together”,如果落實到生活中,大概都是“能一起消費”。

這是一種親密關係極大的劣化,這讓那種“保存反思過程”的張力消失殆盡,轉化為消費快感的共享。

於是,在一種新關係唾手可得的情況下,為何人們不去選擇一段新的,帶有新的興奮與狂喜的消費快感中呢?

因此物化不必展示為一種惡意的,主動將他人商品化的險惡意志。只要人際關係的維繫本身由商品和消費徹底填充,我想個人的物化也就在所難免。

如同所有“非中道”的親密關係,物化只是一個極端,它驅趕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一種扭曲地抵抗“物化”的方式,即興趣、品味、星座和人格。

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意識到消費化的關係本身之空洞,因此他們湧向另一個極端,訴求自己“人之為人”的部分“快速現成地”被對方接納。

因此自我的本質需要被凝練為一些可以在某種模型中證明的要素。我見過“鳳凰男”在相親時極端地強調對方需要愛滑雪這樣怪異的要求,而星座的契合在親密關係初期也大量存在。

這是一種方便法門,當然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方便法門無處不在。頂著關係消費化的巨大壓力,人們希望能夠快速證明一種內在的契合。

有外部形似科學的論證更好,星相學,榮格心理學,或是高度靠近消費的膚淺自欺,在消費中的興趣和品味。似乎此種合拍成為他們有機會互相根本接納和認可的基礎。不管是興趣、品味、星座還是人格,成為親密關係的救命稻草。

這當然是緣木求魚。

尾聲.

生活的問題,在於巨大的生活本身

別指望我可以一次性得出解決方案,不過我想清晰的啟發已經在其中了。我說的,不過是去到親密關係以外,找到親密關係問題的來源。

像是流動社會導致對親密關係維持自我的高度緊張,像是人際交往的技術性對親密關係節奏的破壞,像是消費社會對關係本身的物化,進而導致一種符號化的契合遊戲。

我至少說明了什麼是不該做的,以及訴求一種好的親密關係,你需要一種結構性的抵抗,因為壓抑的要素是結構性的。

因此,全神貫注地盯住親密關係,認為放棄一切,僅僅突破此點就可以不必在任何其他方面投入理解和努力,從而根本地挽救生活——其實也是一種懶惰吧。

生活的問題,就在於整個巨大的生活本身。

愛情---人生的彩票和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