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上篇的晉城,由一代國君的流徙之地而得名。春秋時代的國君,也不過是諸侯。中國歷史上因改朝換代封地而得名的城市,誰也比不上商丘。周滅商,封紂王之子及殷商後裔於此地,故名商丘,立諸侯國,是為宋。

與晉城那幾面環山的死衚衕相比,殷人的待遇相當高。宋國地處中原要衝,物產豐富,也成就了後來的春秋五霸之一。商丘交通便利,殷商人腦子活絡,生意做得賊溜。請問:“商人”這個詞彙是怎麼來的?

看看周人怎麼對待前朝的?韓魏趙怎麼對待主子的?後面的朝代更替又是如何趕盡殺絕的?嗚呼,人心不古,禮樂崩壞。

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高德衛星地圖 2017年

2017年的溯源之旅,商丘是返程離開中原的最後一站,也是我對古代中原歷史探究的階段性結束。

來之前,打開衛星地圖看商丘古城,其規模令人震撼。到了後才發現,這只是個正在興建的仿古旅遊區。但見吊車高聳、塵土漫天、挖機轟鳴、瓦礫遍地。導航在這裡失靈,因為很多道路已經消失,放眼望去全都是工地。繞過寬闊的護城河,找到曾被譽為四大之一的睢陽書院(應天書院),我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麻煩用心點行不行?

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應天書院

其實商丘也沒那麼糟糕,老街還有不少值得看看的地方,文廟還行,天主堂也挺漂亮。只是這種為了旅遊而將整個古砸成一堆瓦礫場的做法,實在是讓人倒胃口。

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既然這樣,那就找地方吃點好的吧。

於是尋了家傳統豫菜館。我們一家人胃口都不大,只點了三個菜:小米豆腐燴蝦仁、垛子羊肉和山楂糕,這三道都極具豫菜特色。

先看這小米豆腐燴蝦仁。蝦仁豆腐很常見,需用嫩豆腐,蝦仁不用太多,卻是這道菜提鮮的要點。有了小米,性質就變了,已經不是一道菜或者湯,而是鹹粥。採用小米而非大米,粥更粘稠,口感也更細微。印象中還沒在別處見過這種粥,挺有創意的。

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垛子羊肉是商丘最著名的特色菜。大塊的滷羊肉,用大刀切成薄片碼起來,下面墊著發麵餅。羊肉不會有這麼大的塊,細看會發現,一塊塊羊肉凝在了一起。

這也是垛子肉名稱的由來。將羊肉滷製酥爛後,去湯汁,碼放(垛)入某種容器,用機械擠壓的方式排出肉塊內的汁水,之後冷凝,殘存湯汁的膠質就將肉塊粘結在一起。製作過程我沒見過,也可以想象得出,估計就是做豆腐的形式。

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這樣處理過的羊肉,清爽、利落、實在,色味俱佳,毫無腥羶之氣。大片肉送入嘴中,有極強的滿足感。畢竟大塊牛肉易得,大口嚼滷羊肉少見。這種加工工藝的創新,值得推崇。

顯然這是回族人的手藝。在上一篇(見《尋味中國 76 晉城的牛肉丸方便麵》)提到過,如何鑑別回族人烹飪牛羊肉的水平,這垛子肉就是典型的代表。河南是回族人口大省,僅次於寧夏、甘肅,甚至高於新疆、青海。知名豫菜中,有很多是河南迴族人的創新貢獻。

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還有一道山楂糕,給女兒點的。山楂糕更是北方特色點心,酸甜開胃。這家的山楂糕口感極佳,更有趣的是,做出了兩條魚型,胖嘟嘟趴著,全須全尾的,首尾相銜,甚是可愛。

當時只覺得有趣,後來猛然想到,做出魚型或許是有講究的。

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這裡是宋國的首都,莊周、惠施都是商丘人。商丘的菜做得也太有文化了吧?還是我過度解讀?

在商丘遊覽大半天,在這麼個亂糟糟的超級大工地裡看著滿眼的仿古建築,令我頗為失望。

這一頓下來,酒足而肉飽、意滿而腹足,之前的不快一掃而空。

吃,真能改變心境、引導認知。

尋味中國 77 商丘垛子肉和魚之樂

後記:

前一週,遇到位地產項目經理,商丘人。我問:你們那古城倒騰得怎麼樣了?答:修好了,現在可漂亮了。

那就要找機會回商丘看看,這麼有文化歷史的地方,怎能不再去吃一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