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備考:剖析群落的結構

高考備考:剖析群落的結構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態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與生物間,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反映。陸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決於植被的特徵,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決於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徵。陸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組成群落的植物種類形態及其生活型(lifeform)所決定的。

2.生活型類型

目前廣泛採用的是丹麥植物學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統,他是按休眠芽或復甦芽所處的位置高低和保護方式,把高等植物劃分為五個生活型,在各類群之下,根據植物體的高度,芽有無芽鱗保護,落葉或常綠,莖的特點等特徵,再細分為若干較小的類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類系統加以簡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於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據高度分為四個亞類,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與矮高位芽植物(25釐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於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更新芽位於近地面土層內,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隱芽植物(cryptophytes)更新芽位於較深土層中或水中,多為鱗莖類 塊莖類和根莖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種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認為是進化過程中對氣候條件適應的結果,因此它們的組成可反映某地區的生物氣候和環境的狀況。

從表上可知,每一類植物群落都是由幾種生活型的植物所組成,但其中有一類生活型佔優勢,生活型與環境關係密切,高位芽植物佔優勢是溫暖 潮溼氣候地區群落的特徵,如熱帶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佔優勢的群落,反映了該地區具有較長的嚴寒季節,如溫帶針葉林 落葉林群落;地上芽植物佔優勢,反映了該地區環境比較溼冷,如長白山寒溫帶暗針葉林;一年生植物佔優勢則是乾旱氣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區群落的特徵,如東北溫帶草原。

一種群

定義1:在一定空間中生活 相互影響 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種個體的集合。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種群生態學(二級學科)定義2:種內具有相同繁殖習性 產卵場所 生態習性和形態特徵的區域性群體。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資源學(二級學科)

二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多種生物種群的有規律的組合,具有複雜的種間關係。我們把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簡稱群落。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種群不是任意地拼湊在一起的,而有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群落。如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種群是根據人們的需要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於他們的複雜的營養關係組合在一起,所以農田生態系統極不穩定,離開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態系統所替代。

居住在一個地區的一切生物所組成的共同體,它們彼此通過各種途徑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例如一座森林中的一切植物為其中棲息的動物提供住處和食物,一些動物還可以其他動物為食,還有土壤中生存的大量微生物,它們靠分解落葉殘骸為生,這一切組成一個整體稱為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態環境,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態環境越優越,組成群落的物種種類數量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三生物圈

定義1:地球上的動物 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物組成的總體。

定義2: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機體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下層 岩石圈的上層 整個水圈和土壤圈全部。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全球生態學(二級學科)

四生態環境

定義: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 動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 水分 大氣 土壤等)。

生態環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態關係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

到了高中,你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在高中,學習的科目沒有大科、小科之分,只有高考和非高考科目之分。比如對於理科學生來說,語數外、理化生是高考科目,其他為非高考科目;對於文科學生來說,語數外、政史地是高考科目,其他為非高考科目。因此,如果大家把生物當成初中的小科,當成文科來看待,指望考前背一背,可以這樣說,這種情況下你的高中生物是根本學不好的。如果你指望生物考前背背就可以考高分,那是天方夜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高中尤其是在生物考試中,你也很難取得高分,更何況你考前背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