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丨一部耐讀的恢弘鉅著

張潮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天柱山,正是這麼一部鋪展在皖西南大地上的恢弘鉅著。

她以其古樸悠久、雄奇壯麗、卓爾不凡和撲朔迷離、耐人深思等特色的地上文章,引無數文人墨客續寫她,引無數仁人志士詠歎她,也引古往今來無數英雄競折腰。

她,是一部地道的長篇小說。醞釀於2.4億年前的白堊世,著名的燕山運動激發了天柱山深藏於大山內核岩漿的熾情,她在地殼內心打著腹稿,進而把思想浸入數千米深層,形成了天柱山花崗岩體堅實厚重的素材胚胎。然後,一再修改,刪動,沉思,直到新生代的第三紀和第四紀,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又使她獲得靈感,多次提升,沉澱;再提升,再沉澱,無數個反覆;不一日,終於構思成熟,就像書法家大作收筆時的揮毫一提,天柱山破土而出,高聳入雲。一部恢弘鉅著橫空出世。第四紀的大自然,揮動氣候之大筆,以冷暖交替的筆調,以風化離析之筆鋒,讓天柱山千米之上的頂端,沙土盡失,樹木枯亡,剩下岩石兀立,奇峰突起,迎風沐雨,頂天立地。鉛華洗盡見本性,峻極於天是為峰,天柱山這個鉅著文本愈來愈麗,愈來愈秀,愈來愈奇!

天柱山丨一部耐讀的恢弘鉅著

大自然這支神來之筆,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筆耕不綴,揮墨不懈:春的蔥蘢,夏的碧翠,秋的深黃,冬的瑩潔,是潛河的章節,是天柱山的段落,也是“世界地質公園”的篇章;雲海、佛光、霧凇、冰掛,均是這篇鉅著中的佳句;古松迎客、天女散花、紅葉傳情、黃楊傲雪,更是鉅著跌宕起伏的文眼;一棵蒼松,一株熱唇草,一片雲海,一粒瓜蔞,一塊茯苓……都是鉅著中精彩的標點符號。

悠悠潛河,從天柱山腳下靜靜流淌,微波不揚,輕盈舒緩。她經由大別山溝壑深深的磨礪渲染,純粹成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中的濃濃墨汁,億萬斯年,潑墨天柱山,山因之潤,山因之彩,山因之奇,山因之絕,山因之名。

天柱山丨一部耐讀的恢弘鉅著

我們關注天柱山,真如讀一本小說。她的一峰如柱、雄奇撐空、危巖聳立、怪石嶙峋、洞府密佈、谷深幽奇、溪水叮咚,山中百鳥爭鳴、百花怒放、萬木蔥蘢等等等等,都是這部長篇鉅著的素材、情節、文采、氣勢、氛圍和令人遐想無限的思想。來此禮拜並封天柱山為“南嶽”的漢武帝,春秋時期主政皖國的皖伯大夫、大喬小喬以及娶得美人歸的周公瑾、還有劉蘭芝焦仲卿等因愛殉情的夫妻、李白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詩人政要、得道成仙的左慈葛洪、三祖寺里布施天下慈慧四海的“三千道人八百僧”,他們都是這部小說的主人翁,他們在此書寫的故事足以讓我們永久解讀、永久參悟;世世代代生於此息於此的子民,以及親臨天柱山觀“冬雲”(《天柱山冬雲》)、察“寂寞”(《寂寞天柱山》)的餘秋雨、徐迅等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也是小說的主人翁,他們不僅豐富了這個文本的內容,更為天柱山添上了華麗的篇章;當下正著力為這部鉅著增光添彩、把小說推向新高潮的鄭炎貴、夏吉侃、程為本等大批當今天柱山人,更是本部小說中風生水起的主角,正是他們將天柱山濃墨重彩打造成為天下一絕,享譽5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2011年9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授予天柱山為“世界地質公園”這一殊榮;還有,還有你和我,以及踏上天柱山這片神奇土地的每一位朋友,不也是其中人物嗎?是的,全是。這些古今人物一代代演繹著不同的故事,輝煌著天柱山歷史,光耀著天柱山未來。這麼一本豐富的可供分析、可供探究、可供深思的文本,每一標點、每一字句、每一章節都吸引和激起我們的好奇和閱讀興趣,我們都願意耗費時間和精力去瀏覽她、解讀她、分享她,並盡力為她添言加色。

雄奇的天柱山和秀麗的潛河水,億萬斯年,如筆墨相依,山孕育著水,水滋潤著山;山因水而常青,水因山而長流;天柱山,執著挺拔,志存高遠;潛河水,暢達柔順,勇往直前。山水的品質譜就了天柱山厚重的詩篇,一層、一層、又一層,五個層次,歷史學家給她命名為——薛家崗古文化遺址(第一層耕土層,第二層唐、宋文化層,第三層殷商文化層,第四、五層新石器文化層)。在這層次分明美麗動人的篇章中,我們領略了天柱山那曲折厚實的風采:

我們展讀了古老的天柱山人飲水、耕作、養殖,生育、歌舞、避災的生活圖,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代一代耕耘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正是這些先民賦予了天柱山的靈氣;我們聽聞了兩千多年前屈原指問天柱山“八柱何當,東南何虧”的高音;看到李白停泊長江,面對天柱峰放歌:“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白居易也一詠一嘆:“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就連宋朝朱熹也大發感慨:“屹然天一柱,雄鎮翰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明李庚遊山忘返,豎著大拇指贊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島。憑虛舉鸞鶴,舉步煙雲繞。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正是這些詩仙詞聖賦予了天柱山的神氣;在這鉅著章節裡,我們還見識了殷商時期和新石器時代的文明,那些依山取石打製的“石挫石刀箭鐮”、傍河潤色而成的“玉管玉瓊陶器”,精緻、精美、先進得令人驚奇,讚不絕口,正是這些古老文明和祖先的聰明才智賦予了天柱山的活力……在天柱山,無處不滲透著唐詩宋詞和歷代文章,無處不彰顯著繁榮昌盛和生機勃勃……

天柱山丨一部耐讀的恢弘鉅著

天柱山,45峰,17嶺,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何處不稱奇,何處不叫絕?!

俗稱小天門的“一線天”, 峰與主峰裂有一縫,如巨斧劈開一般;這一劈,該劈出多少精奇的故事?“龍吟虎嘯崖”最西端的飛來峰,巨石如蓋,似天外飛來,如華冠端正地戴在峰頂,這厚重的華冠裡又掩藏了多少誘人的美文?天池峰,一裂為三,瘦瘦的兩段石條連接峰頂溝壑,成就了著名的“渡仙橋”, “人到橋頭皆是仙”,“仙過天橋即天池” ;天池峰頂有二池,一方一圓,雖深不盈尺,但水清冽,久雨不盈,久旱不涸。這裡又該蘊含著多少動人的典故?天池平臺外沿是懸崖絕壁,萬丈深壑,望而驚心,“試心崖”不僅試心,更是觀賞“天柱山佛光”的絕妙之處,濃霧瀰漫山谷,豔陽懸掛碧空,那白色的雲霧上將會出現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彩光環,光環層層相套,美妙異常;七彩光環中,又該蘊藏多少絢麗的篇章?還有蓬萊島、九井河、煉丹湖、天柱松、神秘谷、天柱晴雪、翠華迴音等等等等,哪裡不是令人驚歎的佳作?而大美文章當在天柱主峰,她海拔1489.8米,凌空聳立,一柱擎天,渾身石骨,嶙峋奇絕,瑰偉秀麗,如柱、如錐、如炬、如劍、如樓臺,生花妙筆不僅在巖壁上書寫了“頂天立地”四個大字,更寫出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天柱歸來不看峰”的真切感受!天柱主峰極盡山水文章之妙、之勝。

天柱山,真是無處不風景,無處不文章!她是一本無字天書、一部無言鉅著。結構之恢弘,構思之奇妙,意境之高遠,素材之厚實,情節之曲折,語言之豐富,主旨之深邃,立意之深遠,故事之驚奇,人物之眾多,佈局之嚴謹,神態之美麗,高潮之迭起,主題之深刻,要素之齊全,肖像之完美,全都包藏在她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水、一峰一石、一澗一谷、一洞一府、一詩一畫、一人一物之中,古往今來,哪位作家能有此神筆,惟妙惟肖完整無遺地寫好她?沒有,只有天柱山自己,她用億萬斯年的挺拔、雄奇和引人入勝,展示了自己的緊湊、精緻、豐富和扣人心絃,讓每一位閱讀她的人,各自領悟屬於自己的那份怡情益智的體會與心得。

天柱山,這部耐讀的恢弘鉅著——雄奇稱絕何須詠,壯美無倫自可書!(文丨吳傳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