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

枸杞〔gou qi苟乞〕,果實稱枸杞子,是名貴的中草藥,具有滋補肝腎,生精益氣,明目養血,益壽延年的功效。枸杞鮮果色澤紅豔,形如紅寶石,晶瑩閃光,玲瓏剔透,乾果紅潤,味甜美,含有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枸杞胺、促性激素等有醫藥作用的有機物質,是著名的滋補佳品。唐劉禹錫寫詩讚道:“上品功能甘露珠,還知一勺可延齡。”,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對枸杞的根、苗、花、果的不同作用作出了詳細的記載:“枸杞子,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風溼;其苗,除煩益志,壯心氣,消熱毒;其根,堅筋骨,涼血……。”目前,我國比較著名的枸杞種植區域有寧夏、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在我國註冊的地理標誌枸杞有中寧枸杞、寧夏枸杞、精河枸杞、瓜州枸杞、靖遠枸杞、柴達木枸杞、鉅鹿枸杞等。其中,由以寧夏枸杞為佳。憑藉其藥用、食用、保健、美容價值,抗癌、益智、養顏、滋補功效,枸杞成為寧夏“紅、黃、藍、白、黑”五寶之首的“紅寶”,而中寧枸杞更是其中極品:“粒大色鮮,皮薄肉厚,口感純正,甘甜爽口,扁而不圓,長而不瘦,果臍明顯,果端有尖,臍白端尖,果型美觀,包裝不結塊,久貯不腐爛”,素有“天下枸杞出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的美譽。

作為世界枸杞的發源地,中寧縣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枸杞栽培歷史,早在1995 年就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2001 年,中寧枸杞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證,獲得原產地證明商標;2004 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對中寧枸杞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申請。“中寧枸杞”被評為 2015年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被列入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目前中寧枸杞種植面積穩定在 20 萬畝,乾果產量達到 4.76 萬噸,產業綜合產值達到 31.5 億元。中寧枸杞已成為促進中寧縣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成為外界認識中寧、認識寧夏的重要名片。下面,我將分四個方面來介紹寧夏中寧枸杞文化遺產地。

一、 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

中寧縣位於寧夏自治區中部西側,東經105°26′~106°7′,北緯37°5′~37°9′,海拔1185.7米,縣境東西寬約50千米,南北長約60千米,總面積約為3185平方公里。“中寧枸杞”證明商標標誌區域為黃河與清水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地帶,具體是指中寧縣境內東起白馬鄉西至舟塔鄉,南自恩和鄉北至棗園鄉800平方公里的區域。該區域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帶,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面環山,光照充足,年日照時間在3000~3500小時;有效積溫高,從春季萌芽到果熟盛期積溫1300~1500°C,從夏果成熟到秋果成熟積溫2000~2100°C;區內乾旱少雨且晝夜溫差大,適合於枸杞生長和果實有機物質的形成和積累;由發源於六盤山的青水河與黃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上的洪積土,礦物質含量極為豐富,腐殖質多,熟化度高,土層厚度1m以上,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PH值7.5 左右,尤其是高鋰、高砷和低鉛的土壤質地具有其它地區不能比擬的獨特優勢,這一切為中寧枸杞的優良品質提供了保證。這些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小氣候為枸杞生長提供了最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中寧縣成為寧夏枸杞產區的核心區和中國的枸杞之鄉。相傳,很早以前,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一位白首童顏的仙翁飄然而至,揮杖引來南山一股苦澀的山泉,潺潺注入中寧大地,遂把手杖插入沙灘,然後飄然而去。不久,田野裡便長出枸杞來了。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一股苦水匯流於中寧縣的七里大渠。但這股苦水是否真是由仙翁引來,那就不得而知了。

枸杞屬於茄科植物,是我國特有的品種,無論果實、莖葉都具有獨特的藥用、食療、保健等價值,我國自古就有“春天採枸杞葉,名天精草;夏季採花,名長生花;秋天採籽,名枸杞子;冬天採根,名地骨皮”的說法,正可謂“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在我國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詩句提到採食枸杞,即“小雅”《北門》中的“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可見我國利用枸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3000 年前;除此之外,枸杞的栽培技術也早出現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種枸杞法:揀好地,熟加糞訖,然後逐長開 ,深七八寸令寬,乃取枸杞連莖銼長四寸許,以草為索慢束,束如羹碗許大,於中立種之。每束相去一尺。下束訖,別調爛牛糞稀如麵糊,灌束子上令滿,減則更灌。然後以肥土擁之滿訖。土上更加熟牛糞,然後灌水。不久即生,乃如剪韭法,從一頭起首割之。得半畝,料理如法,可供數人。其割時與地面平,高留則無葉,深剪即傷根。割仍避熱及雨中,但早朝為佳。又法:但作束子作坑,方一尺,深於束子三寸。即下束子訖,著好糞滿坑填之,以水澆糞下,即更著糞填,以不減為度。令糞上束子一二寸即得。生後極肥,數鋤擁,每月加一糞尤佳。又法:但畦中種子,如種菜法,上糞下水,當年雖瘦,二年以後悉肥。勿令長苗,即不堪食,如食不盡,即剪作乾菜,以備冬中常使。如此從春及秋,其苗不絕。取甘州者為真,葉濃大者是。有刺葉小者是白棘。不堪服食,慎之。又法:枸杞子於水盆 令散訖,曝乾地作畦。畦中去卻五寸土作 ,縛草作KT 以臂長短,即以泥塗KT 上令遍,以安 中。即以子布泥上,一面令稀稠得所,以細土蓋上令遍,又以爛牛糞蓋子上令遍。又布土一重,令與畦平。待苗出,時時澆溉。及堪採,即如剪韭法。更不要煮煉,每種用二月,初一年但五度剪,不可過此也。凡枸杞生西南郡谷中及甘州者,其子味過於蒲桃。今蘭州西去鄴城、靈州、九原並多,根莖尤大。”。同時,在郭橐駝所著的《種樹書》中也有提及關於枸杞的栽培的內容,“種槐、茶、薤、木瓜、桐樹、決明、百合、胡麻、黃精、竹茄、瓜莧、枸杞、萱草······宜雨後。”,“移椒、茄秧、芍藥、百合,剪金茭、白枸杞苗、蒲宜上旬雨中。”由此可見,枸杞的栽培技術早在唐代就已經被人所繫統化整理並記載。其種植技術在宋代吳懌的《種藝必用》也有記載,“秋冬間收子,於水盆中挼取,曝幹。春,熟地做畦,畦中去十五寸,勾作壟。壟之中覆草稕,如臂長,與畦等,即以泥塗草稕上。以枸杞子佈於泥上,即以細土蓋,令遍。又以爛牛糞一重,土一重,令畦平。待苗出,水澆之,堪吃便剪。兼可插種。”而到了明朝,中寧枸杞因作為名貴珍品被送往京城朝貢,被記載在明朝弘治 14 年(公元 1501 年)成書的《弘治寧夏新志》中的國朝歲貢項目內;清朝乾隆12 年的《銀川小志》中也記載到,“枸杞,寧安堡(現中寧縣)產者極佳,紅大肉厚,家家種植”;清末年間,天津有商人經內蒙古河套進入寧夏,將枸杞運往天津,銷往東南沿海和東南亞。另外,相傳十五世紀末,大旅行家馬可·波羅西行到中國寧夏枸杞之鄉——中寧,中途飢餓,尋一山野農家充飢,恰逢農舍老婦胃寒、染疾臥床,奈何媳婦用當地的神果枸杞褒雞湯伺母,亦食之不盡,少婦為此已十數日滿面愁雲、形容消瘦。有朋自遠方來、用伺母之食待客。遠客食後頓感旅途疲勞消失且神旺氣足。無以回報將隨身所帶咖啡果研磨後讓老婦食之,食後頓感食慾漸增、神情氣爽、不幾日身體便恢復安康。隨後馬可·波羅認識到神奇枸杞果為稀世中藥材,便收集了許多以備遊歷途中解除旅勞累之苦,有日馬可·波羅偶將東方枸杞與西方咖啡混合熬製並飲之,頓感神旺氣足且味美無比,於是興趣大增在遊歷中不斷完善枸杞咖啡的配方。後來,此方隨馬可·波羅的足跡流傳於一些達官貴族家中,視為中西結合養生保健之秘笈,秘不示人。民國年間,枸杞咖啡配方載於寧夏民間秘術絕招大觀。

二、 遺產地價值

首先,就枸杞本身而言,它作為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同時作為防風固沙和改良鹽鹼地的先鋒樹種,其本身具備生態、經濟、社會三位一體的顯著效益。其次,中寧傳承了歷史悠久的枸杞栽培技術,孕育了一批優秀的枸杞傳承人。他們遍佈在各城鄉村落,使得種植技術得以保存和傳承,留下中寧枸杞的根與魂。同時,他們也將栽培技術傳播到甘肅、青海、新疆、內蒙等幅員遼闊的地方,進而派生出來甘肅產地中寧枸杞、青海產地中寧枸杞等。

並且,中寧枸杞因其悠久的栽培技術和優質的種質資源,獲得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1961 年,中寧縣被列為全國唯一的枸杞生產基地,後又被國家醫藥管理局指定為全國唯一的藥用枸杞產地;1994 年,中寧枸杞獲得全國林業博覽會金獎;1999 年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中寧枸杞又獲金獎;2001 年,中寧枸杞獲得國家工商總局證明商標,得到了對其地理標誌產品特性在法律形式上的認可;2006 年,中寧枸杞又被評為“全國十大優質農產品”,並被批准為“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07 年 1月“中寧枸杞”在首屆世界林產品博覽會又上獲得一個金獎、三個銀獎,並同時獲得“北京 2008年奧運會推薦產品”;2007 年 6 月,在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主辦的中國北京“世界地理標誌大會”上,中寧枸杞代表寧夏參加了大會舉辦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產品展示。;2013年,“中寧枸杞種植系統”被列入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最後,中寧枸杞遺產地給中寧縣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自 1995 年開始,中寧縣政府更是積極探索以加快當地枸杞產業的發展。他們打破了一家一戶零散種植的傳統做法,積極引導農戶集中聯片種植,實行集約化管理,規模化經營;伴隨著“寧夏萬畝優質名牌枸杞基地建設項目”和“三個十”工程、農業產業化項目、枸杞南移工程、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佈局等一批中央、地方支農項目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中寧枸杞產業的發展。全縣枸杞種植面積由 1995 年的 3229 畝增至目前的 15.8 萬畝,枸杞育苗面積也由 1995 年的 68 畝增至目前的 2500 餘畝,並且在縣內建成了 2 個萬畝無公害示範和優質名牌枸杞基地,8 個五千畝以上優質名牌枸杞基地鄉,26 個千畝以上枸杞科技示範村;從事枸杞植的農戶由 1995 年的 2000餘戶增至目前的近 6 萬戶,從事枸杞生產經營的人員由過去不足 1 萬人增至目前的 20 餘萬人,枸杞種植面積佔全縣耕地面積的比重由 1995 年的 1.6%上升到目前的 30%。

目前,中寧縣建成了功能齊全的中國枸杞商城和中寧國際枸杞交易中心(被農業部命名為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交易高峰期每天有數千名經銷商在這兩個市場進行交易,6000 多種植戶銷售自產枸杞,中寧縣枸杞交易市場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年交易量達 4 萬多噸,全縣枸杞外銷率已達 90%以上。據中寧縣枸杞產業辦公室統計,全縣枸杞營銷隊伍達 1.2 萬人,成立了以中寧枸杞商會為龍頭的各類枸杞專業合作社 94 家,年營銷枸杞乾果 100 噸以上的流通企業 72 戶;枸杞營銷公司發展到 61 家,其中有 24 家進行了綠色食品認證,4 家取得了有機食品轉換證,16 家取得了枸杞進出口經營資格,36 家通過了食品 QS 強制認證。在全國形成了以上海為主的東南區,以廣州為主的華南區,以成都為主輻射重慶、長沙、武漢的長江沿線銷售區、以蘭州為主輻射西北各省區的西北區和以北京為主輻射東北、華北的華北區的五大銷售市場,在全國140 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穩固的中寧枸杞銷售網點和“中寧枸杞專賣店”220 家,中寧枸杞已成功打入中石化 3 萬多家易捷便利店。進一步健全完善了以專業市場為依託、營銷大戶為龍頭、小戶為補充、外銷網點及專賣店建設為重點的枸杞營銷體系,中寧縣枸杞市場已經成為全國枸杞“集散地”、價格“晴雨表”

、市場“風向標”。2012 年,縣內枸杞市場枸杞乾果混等平均價格一直保持在每市斤 20 元左右,貢果價格接近 50 元,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同時,中寧枸杞的海外出口貿易額也是相當可觀的,中寧枸杞出口市場主要為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與地區,枸杞每年創匯都在 200 萬美元,最高年份出口達 500 萬美元。

三、 中寧枸杞遺產地的保護狀況

就中寧枸杞的栽培和種植技術而言,中寧人民開創了傳統枸杞種植與現代枸杞種植高度融合的種植技術。中寧枸杞苗木一般多采用種子、扦插、分株方法繁殖,但以扦插法繁殖快、結果早,在高原地區應以扦插繁殖為主。還發展了枸杞直插建園技術,該技術彌補了傳統模式定值密度小,單產低的不足,可以大幅度提高枸杞的前期產量和效益,在實際的運用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外,還創造性的繼承了枸杞粑粑茶、枸杞糕、枸杞宴等傳統養生保健製作方法,成功研製生產了上百種現代養生保健產品,開闢了枸杞養生與國內外對接的先河。而每年五月初五,中寧枸杞傳統種植核心區的茨農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拜枸杞儀式,祈望風調雨順,枸杞豐收。茨農們一直傳承著枸杞婚禮民俗儀式,祈望日子紅紅火火、愛情甜甜蜜蜜、福壽吉祥、白頭偕老。每逢節日,中寧人總要品著枸杞耙耙茶、吃著枸杞宴,思緒順著茶中漣漪輕輕散,細細品出獨屬於中寧枸杞的一份古韻情懷。至於當地民眾對於遺產地的保護,根據2016年發表在《農業科學研究》的一篇題為《地方居民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分析———基於對寧夏中寧枸杞種植系統的調查》報告顯示,隨著國家大力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態、保護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逐漸被當地居民所接受,人們的保護意識不斷提高,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工作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當地居民對中寧枸杞種植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在不斷提高。

總之,就目前對遺產地的保護狀況而言還是比較樂觀的。

四、 未來發展思路

在我看來,中寧枸杞遺產地的發展方向為還應該是大力發掘遺產地的歷史文化價值。打造全國枸杞文化推介中心,挖掘、蒐集、整理與枸杞相關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文學作品,延伸枸杞文化內涵,把文藝精品推向銀幕、推向市場,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營造具有中寧枸杞特色文化的縣城。將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融入品牌文化中,打造中寧枸杞文化品牌,佔領枸杞產業文化制高點,提高品牌影響力,推動中寧枸杞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此同時,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規章制度,形成約束機制。在相關的約束機制下,對破壞農業文化遺產的行為施以相應的處罰,從而使人們的保護意識得到強化。

同時,中寧枸杞還應該保持自己的優質品質,積極傳承與創新,使得枸杞產業能夠在穩步中發展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