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壞習慣分分鐘,養成好習慣卻那麼難?三個原理解答你的疑惑

有一句你我都耳熟能詳的話,“播下一種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是美國心理學之父、教育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這句話後來也經常被掛在學校的牆壁上。《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將這句話進行了總結與補充,他認為: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這句話揭示了兩個經驗性真理:一、思想最終決定了命運;二、習慣是關鍵一環,它左邊連接著思想和行為,右邊連接著性格與命運。習慣包含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兩種,習慣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一旦形成,便不經過思考自動化反應。

習慣的巨大影響力到底來自於哪兒?主導習慣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為什麼壞習慣分分鐘,養成好習慣卻那麼難?三個原理解答你的疑惑

習慣


一、思考腦與反射腦:每一次日常行為都是誰在指揮?

《慢思考》一書中,把人腦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反射腦靠直覺,思考腦重理性,存儲腦放記憶。反射腦的直覺依靠習慣快速做出反應,對能量消耗最小,但未必總是正確。思考腦依靠邏輯分析判斷,做出反應的速度緩慢,也需要耗費更多能量,但通常更加正確。那麼直覺和理性,也就是習慣與邏輯,到底誰更重要呢?

行為科學研究數據表明:一個人一天的行為、思維、情感中,大約5%是非習慣性的,而其它95%的行為都是源自習慣。這意味著決定我們一生的是習慣,不是邏輯!有的人不相信科學,執拗的認為我就是熱愛思考,不能屈服於反射腦。但是一輩子都為了5%的邏輯去和95%的習慣做鬥爭,很顯然這不是最佳策略,最佳的辦法是——

我們完全可以把在邏輯上認同的行為和思維訓練成習慣,比如都認同早睡早起更利於身心健康,比如都認可閱讀寫作更利於持續成長,比如都理解積極主動更容易獲得成功……那就把他們都訓練成習慣,徹底從5%的狹窄去往95的寬闊!


二、延遲滿足與即時滿足:為什麼養成好習慣那麼難,壞習慣就毫不費力?

誰又不希望擁有的都是好習慣?但是早上睡懶覺、抽菸喝酒烤串、不存錢買買買、不爽就抱怨發火、不愛看書不思考做起來卻是那麼的舒適容易!為什麼壞習慣不用培養,好習慣培養起來就那麼那麼的難?

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心理學效應是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幾乎所有壞習慣都是即時滿足,而好習慣都是延遲滿足。想減肥,不堅持幾個月不會有成效,而誘人的糖鹽脂吃了馬上就味蕾綻放;想早起跑步,沒一個月甚至更久身體和心理都適應不了,但不起床、不跑步馬上就可以睡懶覺也不用擔心氣喘吁吁心臟疼痛;想優先完成任務清單上重要的事情,但都需要深度思考還要與人合作,算了先把簡單的做了,反正你也看到了我在忙……

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誌就是懂得延遲滿足,並不是因為這些人不願意馬上享樂,而是他們願意為了更重要的目標暫時剋制眼前的誘惑,去獲得遠一點的甜美果實!


三、破窗效應和狄德羅效應:我們要麼慢慢沒了,要麼慢慢重生!

一個窗子破了,如果不管不問,整面牆的窗子都會破。比如生活中的我們,著迷於手遊或者娛樂資訊軟件,導致我們熬夜,之後是懶床,不吃早餐或隨便應付,又困又餓使得上班遲到工作沒效率沒業績,再然後可能就是被辭退、經濟拮据、家庭矛盾重重……你的世界和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連串事件相互連接和影響的組合。

什麼是狄德羅效應呢?說的是一個18世紀法國一個叫狄德羅的哲學家,為了一件高級睡袍,把家裡的沙發、地毯等傢俱都換了一遍。200年後,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把這種社會現象定義為“狄德羅效應”,也叫“配套效應”——被一樣好東西脅迫購買更多好東西。被無形脅迫過度消費肯定是不健康的,但如果將狄德羅效應,應用在好習慣培養上呢?

當你養成一個好習慣,隨之而來的一定是更多與之配套的好習慣!這是人必然的心理效應和結果,我稱之為正向狄德羅效應在習慣培養上的正向應用。


思考腦與反射腦

延遲滿足與即時滿足

破窗效應和狄德羅效應


關於習慣背後的三條科學原理,對你的啟發是什麼?歡迎留言討論


作者(原創): 郭奇木 ,點我關注!每天獲取習慣改善和培養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