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考生面臨的四座大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童試”是跨進科舉考試的門檻,須經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才能由“童生”進階為“秀才”,也稱生員。之後才有資格參加當屆鄉試,即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為“舉人”。

清朝考生面臨的四座大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不過很多人也就止步於此了,因為競爭太過激烈了,不過“秀才”還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不僅可以開私塾,還可以免賦稅徭役,可直接和縣官提建議,但不具入仕資格。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設在各省貢院。秀才參加鄉試及格後便為“舉人”,也稱“孝廉”。因主考時間在秋季又稱作秋闈。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或翰林主考,明清時代的舉人可參加京城的會試,甚至天子舉辦的殿試,也可做朝廷的儲備幹部,一般可作知縣候補,極少數能出任知府。

清朝考生面臨的四座大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定於鄉試第二年的春季,故又稱“春闈”。會試不再是同本省內的對手廝殺,而是與全國的考生角逐。考試地點在北京貢院,考中者均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左宗棠曾三次不第,曾國藩也是在第三次才登第,賜同進士出身。

清朝考生面臨的四座大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最後一步就是“殿試”了,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出題,並定出名次。參與殿試者皆為進士,會排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即我們熟知的狀元、榜樣、探花。一般可作京官,位屬中樞。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有若干人,二甲可供職於翰林院,三甲多數分配在地方上為官,一般是六品左右上下。

清朝考生面臨的四座大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參考書籍《國學知識全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