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市信訪局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報告

  2019年,市信訪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中央和省、市法治政府建設部署要求,開拓創新,紮實工作,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遼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法治政府建設的主要舉措和成效

  (一)完善制度體系,依法履行職能

  市信訪局認真落實《中共遼源市委遼源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的實施意見》,積極完善制度體系,紮實落實由市信訪局牽頭擬製印發、制定及修訂並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的若干規定》、《聯合接訪和矛盾糾紛調處工作規則》、《遼源市信訪局關於加強和統籌信訪事項督查督辦工作的暫行規定》、《遼源市社會第三方參與信訪問題調處化解工作辦法(試行)》、《遼源市信訪事項辦理群眾滿意度評價工作辦法(暫行)》、《遼源市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包案工作辦法》、《遼源市信訪督查督辦工作規則》、《信訪事項網上辦理工作規程(試行)》、《網上投訴事項辦理工作規則(試行)》等制度。積極提升新時代信訪工作法治化水平,指導各級信訪部門按法定職責受理辦理信訪事項,引導群眾依法有序反映訴求,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結果。不斷強化信訪秩序和信訪工作規範化管理,完善信訪工作程序制度建設,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渠道,辦信流程變得更加順暢,群眾反映的問題能得到更好的處理。

  (二)提高法治思維,維護群眾權益

  市信訪局領導班子能夠清醒認識到新形勢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強化以人為本、執法為民理念,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加快建設法治遼源的總目標,通過召開理論中心組會議專題學法、上法治課、開展一線信訪幹部法治專題學習培訓等方法,努力提升新時代信訪幹部法治思維。在機關全體黨員領導幹部思想深處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意識,結合“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瞄準“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主題,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向信訪人員準確宣傳解讀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法及信訪條例等內容。主動發揮法治在信訪工作中的積極作用,確保人民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履行普法責任,推進全民守法

  市信訪局堅持突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思想、重要指示及國家安全法律等重點內容,結合信訪工作實際在信訪大廳內2塊LED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國家安全知識,製作懸掛宣傳條幅2條,向群眾進行法治宣傳,營造維護國家安全的濃厚法治氛圍。依託信訪工作大廳接待群眾來訪職責,持續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引導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表達訴求和維護權益。

  二、主要領導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

  市信訪局領導班子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推進全市信訪工作走向法治化軌道,促進依法服務。

  一是市信訪局局長全面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結合年度工作總結進行了年終述法,組織召開理論中心組會議專題學法,專題上法治課,持續推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開展。

  二是研究制定了《聯合接訪和矛盾糾紛調處工作規則》、《遼源市信訪局關於加強和統籌信訪事項督查督辦工作的暫行規定》、《遼源市社會第三方參與信訪問題調處化解工作辦法(試行)》、《遼源市信訪事項辦理群眾滿意度評價工作辦法(暫行)》、《遼源市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包案工作辦法》、《遼源市信訪督查督辦工作規則》、《信訪事項網上辦理工作規程(試行)》、《網上投訴事項辦理工作規則(試行)》等規範性文件,推動了全市信訪工作的合法化、科學化和民主化。

  三是全面實行黨務公開制度,重大事項決策前實行公示,廣泛徵求意見建議,進行科學論證,集體討論決策。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是增強政治自覺,切實強化信訪工作責任擔當。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和市委七屆八次全會精神,嚴格落實《基層信訪事項即接即辦暫行辦法》和《推進領導幹部下訪常態化工作意見》,緊扣新時代新使命,適應新矛盾新要求,充分發揮信訪工作聯繫群眾橋樑紐帶作用,體現信訪新作為。

  二是聚焦問題解決,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及時就地解決初信初訪,嚴格落實首接首辦責任。開展信訪重點案件百日攻堅和信訪積案集中化解專項行動,全力解決一批重大疑難複雜問題,形成化解信訪積案長效機制,力爭在年底前實現信訪積案清倉見底,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是規範信訪秩序,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有效維護好市委市政府門前等辦公場所、公共場所秩序。結合掃黑除惡,全面整治信訪亂象,依法處置信訪違法行為,為全市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