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猛如虎,10年後你的保單還值幾個錢?

通貨膨脹這個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大概的意思是說: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多,而商品的增量卻跟不上貨幣的增量,於是貨幣的購買力就下降了。

大家經常在感嘆:錢越來越不值錢咯。小編對此也感同身受,想想小時候揮舞著五塊錢大鈔就可以席捲掃蕩小賣部的各種小零嘴,吃得滿嘴流油。

再看看現在,五塊錢還能幹嘛?怕是一盒糖果都買不到了。

光憑回憶,大家可能還沒有直觀的感受,下面我們來看看近30多年來的官方通脹數據:

通貨膨脹猛如虎,10年後你的保單還值幾個錢?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1979年和2018年的貨幣購買力之比為6.27:1。

也就是說,1979年能花一塊錢買到的東西,到了2018年起碼需要6塊多才能買到。

39年過去了,通貨膨脹足足漲了5倍以上。這算的還只是平均物價,個別商品價格的通脹遠高於此。

就拿豬肉和大米這些日用品作為參照物來算,1980年豬肉的零售價約為每市斤1元人民幣,2018年豬肉的價格大約是每市斤12元,漲了11倍

大米的價格也從1980年的0.14元/斤飆升到了現在的4塊多一斤,漲了30多倍

房價最離譜,暴漲了一千倍以上。

通貨膨脹猛如虎,10年後你的保單還值幾個錢?

通貨膨脹恐怖如斯,一些小夥伴就開始擔心了:通脹這麼嚴重,那我買的保險會不會受影響啊?

小編遺憾地告訴你:當然會受影響,而且影響還不小!

受通脹影響的保險排行榜

不同的險種因保障功能以及保障期限的差異,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大小也不一樣。下面我們來排排坐位~~

NO.1

理財保險

說實話,就小編看來,理財險的收益率實在不怎麼樣,是沒有其他投資渠道下的無奈之選。

絕大多數理財險的年均收益率在2%-4%左右,比之存銀行定期也高不了多少,更別說想跑贏通貨膨脹了。

畢竟,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們拿著每年幾十、上百萬的工資也不是吃素的。

他們在計算理財回報率的時候同樣會把通貨膨脹率作為考慮因素,想賺保險公司的錢可沒這麼容易。

NO.2

返還型的保險(重疾、意外)

受“保本”思想的影響,最近市場上返還型的保險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滿期返還的重疾險、意外險都很受歡迎。

可是,“滿期”僅返還保費真的划算嗎?要知道,這些滿期返還的產品,保障期限通常長達10年以上,更長的甚至有50、60年。

這麼長的時間過去了,你確定你拿到手的還是你的“本錢”嗎?

說不定原先可以買一輛小轎車的保費,到時候連一輛汽車模型都買不起了。

所以,如果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問題,滿期返還型的保險實在是個“大坑”。

通貨膨脹猛如虎,10年後你的保單還值幾個錢?

NO.3

固定保額的長期保險(重疾、壽險)

確診即賠保額的重疾險和身故或全殘賠付保額的壽險,這兩款保險產品都是以高保額著稱的。

但是這個高保額只是相對而言的,50萬的重疾保險金現在看來是一筆鉅款了,治療癌症等重大疾病都綽綽有餘。

但幾十年後呢?到時候50萬會不會連一個療程的癌症治療費用都支付不起?

同樣的,壽險保障的目的是為了在家庭支柱不幸倒下後,給予家庭充足的經濟補償。

可是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家庭的生活成本是逐年遞增的,而身故保額卻雷打不動。

所以,壽險的被保人存活時間越長,保單的保障能力其實處在一個不斷削弱的過程。

NO.4

一年期的保險(醫療、意外、重疾)

通貨膨脹看起來嚴重,但那是長期疊加的結果,短短一兩年內的物價水平變動其實並不大。

因此,僅保障一年的醫療、意外以及重疾險受通脹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家放心購買就對了。

“抗脹”攻略

通貨膨脹雖然對保險的保障有一定的影響,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買保險可以抵禦通脹!

一、做高保額

小編之前就一直和大家強調,要保障高保額!保障高保額!保障高保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保額的充足是一切保障的基礎,尤其是在通貨膨脹的威脅下,保障期限再長,甚至保至終身,可要是隻有10萬的保額,過個十幾二十年估計連輕症都看不起了,更別提重疾。

所以,我們在買重疾或壽險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做高保額,滿期返還的儲蓄型保險pass掉,保障期限也可以適當地犧牲一些。

特別是壽險,在小編看來,一般買保至6、70歲的就行了,保障終身的意義不大。

同樣的保費,保終身的壽險只能買30萬,保至60歲的壽險卻能買到50萬甚至更高,哪個保障更給力一眼可見。

二、延長繳費期限

像是重疾險、壽險這類長期保障產品,繳費期限都是可選的。躉交、5年、10年、20年不等。

小編建議大家選擇最長的繳費期限,能拖多久就拖多久,要是能夠月繳就更棒了。

因為,即便如上文說的,保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貶值,可同樣的,我們所交的保費也在受通貨膨脹的影響而喪失購買力。

而我們的工資水平卻是隨著通貨膨脹在逐步調整的,雖然可能跑不過通貨膨脹,但總還是在上漲的。

原先一年一千的保費對我們來說是筆鉅款,十幾年後,一千或許只是工資單上的一個零頭呢?

因此,儘可能地延長繳費期限,有助於減輕我們的繳費壓力,變相減少繳費基數。

三、購買保額會“長大”的保險

部分保險產品的保額設計比較有特色,它的保額會根據保單年度增長。例如瑞泰人壽推出的少兒重疾險——晴天保保。

它的重疾保額就是會長大的,首年給付基本保額,往後每兩年增加15%的保額,最高增加75%。

也就是說,如果投保60萬保額的晴天保保,10年後,保額就會上漲到105萬元。

10年75%的漲幅,就我國目前趨於穩定的通貨膨脹率而言,這個保額相信還是能夠扛過通脹的吧。

不過嘛,目前市場上這類保額會“長大”的保險產品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希望以後保險公司能夠多上線一些這樣的“抗脹”產品吧。

四、追加投保

保險市場的發展和通貨膨脹一樣日新月異,相信跟隨通脹的速度,保險公司也會主動調整產品的保費和保額來適應市場。

而且買保險本身就是一個多次配置的過程,想要一勞永逸地靠一個保險產品保障到老難度較大。

因為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收入的增加或者家庭多了一個小成員,所需的保障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所以,就算不是為了應付通貨膨脹,我們也要定期審視自己身上的保單,看看保障是否充足,方便及時追加投保,補充保障。

通貨膨脹猛如虎,10年後你的保單還值幾個錢?

寫在最後

總而言之,就算通貨膨脹再嚴重,我們該買的保險還是得買,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多年後保單貶值而因噎廢食。

更何況,保險的本質就是為了保障風險,也是一場“對賭”。

我們就是摸不準自己以後什麼時候會面臨生病、死亡或者意外,才會選擇通過保險來轉嫁風險。

通脹對保險的影響是長期的,萬一我們短期內就出險了呢?這樣的話,保險的保障能力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與其一邊擔心通貨膨脹一邊“裸奔”,還不如先給自己裹上一層厚厚“羽絨服”,再考慮“衣服”舊了破了怎麼補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